读书笔记 |​《叫魂》孔飞力

一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历史专著。

作者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以1768年的一场历时十个月的“叫魂”妖术恐慌事件为突破口,通过包括朱批奏折、谢恩表、御评、公开或机密公文在内的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和分析了帝制后期的社会风气、官僚体制和帝国机制等一系列宏大的历史命题。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

这场名为“叫魂”的狂欢,是由君主、官僚和普通民众合力演出的一场大戏。这场戏起于虚幻无稽、终得不明不白,但社会从上到下各阶层皆怀着各自的“鬼胎”卖力演出。

作为大戏布景的1768年乾隆盛世,事实上在通货膨胀和人口压力的挤压下已然出现颓势。

在这样的社会中,民众间充满了对陌生人的恐惧和冤冤相报的敌意。

“叫魂”的妖术是一个缺口,释放出无权无势的民众的恶意,官府的清剿成为一些人清算宿怨或谋取私利的借口。「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妖术既是一种权力的幻觉,又是对每个人的一种潜在的权力补偿。」

对君主弘历而言,这场“叫魂”大恐慌也是他内心对于谋反和旗人汉化的恐惧的映射。

他一方面惧怕作为“叫魂”妖术一环的剪发辫仪式中可能包含的谋反隐喻和可能隐藏于背后的某种势力,一方面想借机整顿被汉文化侵蚀腐化的官僚体系。

乾隆帝 清高宗弘历

夹在君与民二者之间的官僚阶层的戏码,则最为有趣。

对妖术抱有不可知的模糊态度,同时面对暴民的狂怒易变和君主的反复无常,官僚们只得揣摩圣意、阳奉阴违、小心自保、推诿扯皮,为保住官位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出乎意料的是,恰恰是这种迂腐而欠缺实干精神的官场恶习,将这场民间恐慌限制在了一个不大的规模。「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它的特性却可以阻挡任何一种狂热。」

读完全书我不禁感叹,这真是一篇满分论文。

细细考证、娓娓道来,再加上最后的升华,「开学术研究风气之先」的赞誉毫不为过。

. The End .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叫魂》孔飞力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