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我这样的机器》伊恩·麦克尤恩

前几天刚读完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作品《水泥花园》,文中有逼人的灵气和对“道德伦理”的深思。

这使我充满期待地开始阅读作者的这部2019年出版的科幻新作。

伊恩·麦克尤恩

故事发生在一个与现实略微错开的历史中。

图灵没有在1954年吃下毒苹果去世,而是一直健康地活着,并以他惊人的天才将Alpha Go的成就提前到了1968年,其后还解决了P/NP问题。于是,在书中的1982年,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略微领先于现实的当下,第一批25个AI机器人亚当和夏娃诞生。

查理用母亲的遗产购买了一部亚当,这个冲动之下的决定启动了整个故事。

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 艾伦·图灵

然而看到最后,我发现作者似乎根本无意写一部科幻小说,这是一部披着科幻皮的探讨向善的人性的作品。

作者无意构思一个不同的世界。英国脱欧、女权高涨、罢工游行等等熟悉的事件一一发生,加速的历史带来的只不过是当下的复刻。

作者甚至无意深入描写机器人的挣扎。世界各地的亚当和夏娃在不停地自杀,但作者对此以「配置不够,无法理解人类的决策过程」这样的解释一笔带过。而查理购买的这个亚当,则因为爱上了米兰达,而一直活得很笃定。

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压缩了思辨的空间。

随着阅读的进程,我从一开始的兴奋中渐渐冷却,越来越不喜欢这部作品。

亚当在作者笔下根本不像是一个刚刚获得意识新生的机器人,反而像是一位道德模范或圣徒。

在读到最后一章之前,我还在想也许作者是想通过亚当的绝对公正、诚实和无私与查理的懦弱、善妒和纠结之对比,通过对两种不同方式的爱进行考量,来思考“人性正因其复杂而为人性”这种可能性。

然而我再一次失望了。在最后一章,作者化身图灵,批判了查理,并将他也引向了圣徒式的人生——没有嫉妒、没有复仇、没有秘密、一切都美好乐观积极向上。

我当然不反对在作品中呼吁人性向善,但这部作品对人性“应该”如何的定性太过粗暴,以至于我对故事有趣的背景设定感到惋惜——它本可以探讨更多。

相比于这个充满道德和政治正确的“理性伊恩”,我更喜欢写《水泥花园》的那个探讨极致的爱和颠覆的伦理的“恐怖伊恩”。

我更愿意相信人类的意识诞生于复杂、混沌、甚至矛盾,而不是绝对的理性和道德。

我更愿意爱一个充满缺点、怀抱秘密、与自己对抗、为人性挣扎的人,而不是一位无趣的圣徒。

. The End .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我这样的机器》伊恩·麦克尤恩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