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荒芜的社区,相继撒手的父母,崩塌溃烂的生活,无处安放的人生。
在十五岁男孩杰克的叙述中,这般悲剧随着日常缓慢流淌,不带一丝煽情和矫饰。
故事以「我父亲不是我杀的,可我有时觉得是我促他走上了不归路。」这句充满悬念和悲剧性的话开篇,写出了杰克在表面的冰冷和克制下暗涌的愧疚。
作者用直率流畅的的语言,将青春期男孩充满对抗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紧绷的亲子关系,暧昧的姐弟情谊,充满矛盾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仿佛一体两面的男人自尊和自我放弃。
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带入感十足,使读者感同身受地面对这场悲剧,在看到一系列可以说匪夷所思的黑暗情节时,怀抱的仍是理解和同情,而非猎奇和不屑。
四个孩子是在这被社会和成年人遗弃的境况下,由崩坏的秩序和失序的内心之中,试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伦常。
杰克和姐姐朱莉成为家中新的父母,弟弟汤姆越发地幼化自己彻底成为孩子的角色,苏珊则半逃避半牵制地沉浸在书籍和日记之中。他们努力地维系一个他们想象中、与外界格格不入的“家的秩序”。
也因此,我感到这本书拥有一种阴郁却又干净的独特气质。正如男孩把母亲尸体腐烂的气味形容作「甜兮兮」,在冲破伦理的诡异感之上,竟有些温暖又洁净的感觉。
本书前半部分的情节让我想起电影《无人知晓》,但后半部分则彻底推翻了我的这种想法。
《无人知晓》中的四兄妹是被动地接受一种无力抗拒的悲剧宿命,一切挣扎只为求生,看完只让我觉得心酸又悲愤。而本作则是四姐弟在荒芜的人生中不顾一切地重建秩序,就算有矛盾,就算互相嫌弃,也坚定地要和家人在一起。虽然情节有极端和惊悚之处,但看完竟有一丝纯粹的温暖之感。
电影《无人知晓》
手足之爱和对“家”的绝对维护,凌驾于一切,包括他们尚不清楚知晓的是非伦常。
在这与世隔绝孤岛上,孩子们用水泥浇筑了一座偏执的爱的花园。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