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众不同,却希望与别人一样。我觉得,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恶疾了。」
本书与作者最著名的那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着相同的主旨,即“Follow your heart”。
不过,本书褪去了象征与童话的外衣,用一个更直白的故事讲述这个道理,并且,将跟随本心的侧重点放在了承认自己的与众不同、接纳真实的自我上。
「一条彩色的布」
作者对某些文明规则的讽刺可谓精彩。
疯子将领带称作「一条彩色的布」,而这似乎更贴近真相。除了束缚脖颈,领带没有一点实际用途,而今却成为了奴役、权力和疏远的象征,并美名其曰礼仪与风度。
司法被形容为一场「无意义的疯狂」,「人们创造法律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将争斗无限期地延长」。
外交在深谙其醍醐味的大使口中,被形容为「一种推迟决定的艺术」,从而成为他不作为的借口。
社会的规训,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模塑成统一的造型,内心也渐渐屈服于这些所谓“正常”的标准,就像造了一层壳,将与众不同的想法覆盖、压抑。
图片
「或多或少,我们都是疯子」
这本书中,疯子显然是一种象征。
疯子,是异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其他人不同的人」,是承认自己独一无二的人。
疯狂与真实几近等价。
然而,寄居于疯人院这个透明的玻璃缸中,将自己的世界与广大的世界隔绝,却也是一种虚假。他们「装疯卖傻,不想面对生活的重责」。
这种虚假的幸福与平和,并不是对自己的真正接纳,而是在疯人院这个人人都彰显自己不同的地方,找到所谓的“同类”,在“我们都与众不同”这一点上获得的“我们一样”的假象罢了。
真正的接纳,既不可压抑,也无需彰显。
向死而生
对于如何获得人生意义的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向死而生——在对死亡的思索中重新审视人生。
在压倒一切的死亡面前,社会规训的力量显得单弱,因此有勇气去“疯狂”一把,在高强度的爱、恨、害怕、好奇等情绪的浪潮之中,真正感受到“存在”。
向死而生,令维罗妮卡启封了钢琴梦,令爱德华重拾了画家梦,也令玛丽勇敢地去实现她一直逃避的公益梦。
然而,究其本源,是勇敢面对内心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吗?
似乎并不是这样的。
跟随本心,于是被压抑的梦想苏醒了而已,那些尘封的梦想原本就一直在那里。
无论是死亡意识还是追随本心,都无法徒生出意义,并将之赋予原本就荒芜的人生。
读到开篇处,因为人生虚无而选择自杀的维罗妮卡,考虑父母的心情而选择死法的段落时,我意外地有共鸣。死本身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无非是一种选择、一种尝试,但并不希望这个选择给在意的人带来恶果。
而读完全书,维罗妮卡将对爱德华的爱作为自己人生的意义,对于作者给出的这个答案,我感到很失望。
这爱会长久吗?这爱足够成为人生意义吗?所爱之人离去之后,她的人生意义又何在呢?
也许这本就无解。是希望在一本小说里找到人生意义的我太过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