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名:In the Yard
艺人:Bowerbirds
专辑:The Clearing
年代:2012
风格:迷幻民谣 Psychedelic Folk
迷恋:源自幻象的爱(节选)
文 / 武志红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林徽因,摘自梁从诫(林徽因之子)《倏忽人间四月天》
迷恋一个人到如痴如醉时,男子会对女子说,你是女神,女子则会对男子说,你是主宰。
假若你被迷恋,你是否愿做女神?抑或,你是否愿做主宰?
或许,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被迷恋并被奉为女神或主宰,满足了我们自恋的需要,容易让我们飘飘然。
不过,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愿意被奉为神。不管对方如何迷恋自己,如何将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他仍然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具体的人。
并且,这样的人还知道,迷恋者迷恋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迷恋者投到自己身上的一个幻象。
没有人愿意做另一个人的幻象。只是,很多人不懂这一点,于是当发现自己被迷恋时而沾沾自喜,从而乐于被迷恋,甚至制造幻象,让对方迷恋。但是,懂得这一点的人,会拒绝做另一个人痴爱的幻象。
这或许是传奇才女林徽因拒绝传奇诗人徐志摩痴爱的原因。
胡适曾说,“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或许,林徽因就是徐志摩心目中爱、自由和美的完美而完整的女神化身,并因而痴迷。但问题是,他痴迷的这个所谓的“女神化身”,和林徽因这个具体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一点,林徽因给出了答案,她对儿子梁从诫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这句话的意思或许是说,徐志摩勾勒出了一个完美的女性,并把它套在了林徽因的身上,然后去爱。但是,徐志摩爱的是他套在林徽因身上的那个完美女性的幻象,而不是林徽因自己。
搜狐鹊桥论坛上一个男子发了一封信,是他追求过的一个女孩17岁时写给他的分手信。这封信中的一段文字,更细致地诠释了这个意思。
在徐志摩眼里,林徽因是“爱、自由和美”的化身,在这个男子眼里,这女孩则是“灵气、美丽和善良”的化身,“天地间灵秀,殊几钟此一人”。于是,他像徐志摩痴迷林徽因一样,痴迷这个女孩。但也正如林徽因拒绝徐志摩一样,这个女孩也不愿意做“女神”,她写道:
也有时想,我之于你是什么呢?或许真的便如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唯美得脱离实际,只是诗人幻梦中一个无瑕的影子,自己塑造的,只有自己能看见。
我想,你所恋恋不舍的,也只是李青莲的歌吟,姜白石的词韵,或者小杜、柳七的文采风流吧。是线装的唐宋诗词,绢本的工笔折枝花卉,扬州城中的玉箫明月,秦淮河上的烟波画船,秋夜落在苏小小坟头的半丝冷雨,岁岁年年锁入燕子楼的一缕香魂……
只不是我,一个活在2003年的、真实并且不可爱的女孩。
不仅被奉为女神,而且还被当作女神一样,得到如徐志摩这般的男子的钟情和无比温柔的爱,难道不好吗?
林徽因的回答是,她不想被当作女神,不想被夸大,也不想被否定,她只想做她自己。
她说:“据实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
而那个女孩则对追求她的男子说:
你对我的了解有多少呢?
我的容貌,我的性情,我的思想,我曾经与将来的生活,一切你都看不到。
我在你心中无非是一具才华做成的躯壳,没有灵魂,没有心。
这个女孩,和林徽因的答案是一样的,她们都不愿意做女神,都想只做真实的自己。
这正是她们拒绝痴迷自己的男子的原因。因为,痴迷一旦发生,迷恋者看到的,只是自己投射到被迷恋者身上的幻象,而看不到被迷恋者真实的存在。
譬如,徐志摩看到的,是“爱、自由和美”的女神化身,而鹊桥上的那位男子,看到的是“灵气、美丽和善良”的理想女性的化身,是那个女孩身上看似无与伦比的才华,但却看不到她的容貌、她的性情、她的思想、她曾经与将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