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慈怀君
来源:慈怀读书
在2500年前,佛陀说,人生总是与烦恼相伴。
而与此同时,佛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化解烦恼的方法。在提到化解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烦恼的根源。
人们常常以为,烦恼的根源在于执着,也就是对某些事物舍不得放手。但是,草薙大师认为,烦恼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心灵的反应”。
那么,什么是“心灵的反应”呢?
其实,当我们遇到各种人和事时,外界就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心灵在受到了这种影响之后,就会做出对应的反应。
像是焦虑、沮丧、愤怒等等情绪,都属于心灵的反应,而这些心灵的反应又会引起烦恼。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早晚高峰挤地铁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挨肩擦背,非常拥挤。
地铁里拥挤的状况就会对你产生影响,你在受到影响后,也许会伤感地感慨生活的艰难,而这种沮丧的情绪,就是心灵做出的反应。
既然烦恼的根源是心灵的反应,那么,想要化解烦恼,就要避免让心灵做出消极的反应,而避免反应的重要方法就是正确地理解烦恼。
所谓正确的理解,就是要明白生存必然伴随着烦恼这一事实,选择正视而不是逃避烦恼的存在。
你也许会觉得这个事实令你痛苦,所以不愿接受。作者认为,我们并不需要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只需要理解。
二者的区别在于,接受代表着认同,而理解意味着我们只需要明白,而不需要做出认同或否定的态度。
当我们理解了这个事实时,便不会在意烦恼,原本的烦恼就会得到平复。
而理解烦恼的重要方法就是,学会审视内心。通过对内心的审视,我们会更加清楚地理解烦恼的存在。
作者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内心。
首先,用语言确认自己此刻的内心状态。
这种方法在佛教中被称为标记,意思是给自己此时的状态贴上一个对应的标签,这个标签必须如实描述你的真实状态。
比如,当你在陌生人面前,感到有些紧张的时候,就请为自己贴上“你很紧张”的标签。当你因为沉溺游戏而感到有些焦虑的时候,那就请为自己贴上“焦虑”这个标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运用标记法。在熟练掌握这个方法之后,我们就能确切地明白自己的内心状态,快速捕捉到自己心中的烦恼。
然后,在标记法的基础上,将内心状态进行分类。
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消极的内心状态分为贪欲、愤怒和妄想三类,它们又被称为贪、嗔、痴三毒。
贪欲和愤怒很好理解,而妄想说的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它们不仅没有任何用处,还会消耗我们的精力。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看清自己此时是被贪欲所控制,还是被愤怒所摆布,亦或是被妄想所左右。
我们借由心中的贪、嗔、痴,看清楚自己的内心状态。当我们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时,才能理解烦恼,进而化解烦恼。
当你陷入烦恼中无法自拔时,不妨试试理解烦恼。当我们明白烦恼与人生会如影随形时,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的第二部分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