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溺爱》读后感:学会花钱,更要学会聪明花钱

作者:慈怀君
来源:慈怀读书

设定消费指导原则

大部分小孩都会经过“要这个、要那个”的阶段,这件事真的让家长烦不胜烦,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回应,又可能会让孩子大失所望。

这里有两条很好的指导原则,可以借鉴:

一种是将满足孩子的要求转化成一种投资的概念,就是当孩子想要一件物品时,可以先要求孩子预估一下,花在他想要物品上的每1美元,会提供几个小时的快乐感受。

比如收款机每1美元可以玩185.5小时;跳跳虎最不划算,每1美元只能玩0.08小时。

对于非日常必需品,通常属于“想要”而不是“需要”的东西,这个计算快乐产出比的方法特别好用。

另一种是对于每天都要买的生活必需品,要学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哪一个东西带来的好处更大、伤害更少?”

例如对于一些有负面新闻的企业,青少年注意到企业的不好行为,进而决定是否选择这样的品牌;

与当地社区的小联盟打球时,可以到赞助球队的企业或商家的店里消费,并鼓励孩子花零用钱时也这样做;还有到当地的农夫市集消费,也是支持附近住户的一个方法。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在这些地方花钱的用意。

示范聪明的消费技巧

一旦为孩子设定了消费的指导原则,示范几个方法让孩子可以花得更聪明,或找几个地方让孩子每一块钱都花得更值,就是一个好点子。

折价券可以买很多东西,而且也不会伤害到谁,所以教孩子使用折价券买东西,是让他们实现聪明消费的好方法,有些很会使用折价券的家长,会带孩子一起规划每周一次的杂货店采购活动,还会根据家里的积蓄提供现金奖励,把整个过程变得很有趣。

另一个鼓励孩子节俭,省掉无止境的唠叨,还可以给孩子某些自主性的方法,就是使用借记卡,在旅行期间,或是家长已经预存了费用但希望孩子可以控制预算的情形下,借记卡特别好用。

比如全家人去迪士尼乐园时,家长给每个孩子一张预存100元的借记卡,除了基本的食物与饮料由父母买单,孩子可以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

对资源加以严格限制,以及拥有银行卡的掌控感,其实会强迫孩子去思考价值与取舍的问题,而且,让孩子进行自我控制,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力量。

为了特定目的而使用家长指定的银行卡,即使不在主题乐园或度假时使用,也是很有用的预算工具。

再一个,如果想慢慢灌输给孩子消费与储蓄的价值,二手店也是一个不错的购物场所,一些有趣的T恤在二手店通常只要1美元,而且不会和别人撞衫,孩子们很喜欢这种寻宝的乐趣,对于自己如此聪明的行为也十分自豪。

有趣的家庭购买惯例

还有一个建立家庭价值观的方法,就是养成某种家庭购买惯例,在这个方面家长应起带头作用。

比如一位住在芝加哥的奶奶会在每年三个孙子过生日时,给他们1美元,然后她会带小孩到1元商店,让孩子自己选一样礼物。

作者的同事嘉纳一家,每次看到独立唱片店,都会停下来买点东西,他说:“唱片店是个很棒的地方,有点凌乱、充满活力,也非常怪异,是个很适合让孩子去看看的地方,和孩子逛唱片店,可以教导孩子,音乐人是靠卖音乐为生,上非法网站免费听音乐是不好的行为。”

这个逛唱片店的惯例,蕴含着很多价值观与美德,它不但能培养全家人一起寻找新奇与冒险的习惯,还能让孩子理解街区商店的重要性,认识在其中工作的人,向丰富了我们生活的艺术家致敬,以及了解到公平竞争与诚实交易的价值。

还有很多其他惯例,可以激发类似的热情,享受省钱带来的满足,如逛逛车库拍卖会如何?或是搭乘最棒的云霄飞车?在旅行时尽可能找家当地冰激凌店,全家一起去尝一尝。

家庭惯例不一定都要与花钱有关,给孩子灌输要自我克制的观念也很重要。

可以借,就不要买

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家朱丽叶.修尔对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人们花钱方式时提出:人们会受到参照群体垂直延伸的影响。

在过去,我们只会和邻居比较家具、衣服或汽车,这是一种平行的比较,领居家的经济条件通常跟我们差不多。

但今天,我们的参照点已经变得垂直化,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向上比较,因为我们现在可以在真人秀中看到名人的衣橱,也可以在上千个不同的网站与应用程序中追踪名人每天的穿着打扮,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交媒体,那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的参照群体也变得垂直化。

孩子买一大堆衣服,事实上是为了秀给别人看,这种行为似乎司空见惯,但共享,依然是节俭又不错过精彩生活的一个原则:可以借,就不要买。

这样就可以把钱省下来,去买能带来更大喜悦与更深刻回忆的东西与体验。

比如你很喜欢吃苹果,而你的邻居就种了,到了秋天,经常在回家时看到有一袋苹果放在门前;

你的女儿想学滑雪,她写了一封邮件给周围的邻居,转眼就会有邻居在你家门口丢下几个袋子,里面装着自家孩子穿小了的滑雪服和滑雪靴。

通过这些事,孩子一有什么需要,就会思考这些问题,尊重自己的身体,聪明消费、注意安全,然后自己做决定。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反溺爱》的原书精华,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反溺爱》读后感:学会花钱,更要学会聪明花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