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慈怀君
来源:慈怀读书
谈钱不是问题,不谈才是问题
当一群好奇的孩子向父母提出疑问:“我们家有钱吗?我们怎么知道谁有钱?你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的工作,而不是其他更好的工作?那样我们就可以住更好的房子、到更好的地方度假!”
作为父母的你会怎样回答这些问题呢?
有的父母会转移话题、避免回答;有的秉承“金钱属于个人隐私”,以合理的借口闪躲;
有的一谈到金钱问题,就下意识地想保持沉默;还有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些问题。
不要忘了,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弄清世界如何运转就是他们的任务,金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重视的东西。
本书作者罗恩.利伯建议在家庭教育或金钱方面,父母还是要重视如何与孩子谈钱这个问题,要接受挑战。
因为我们在任何时刻,对金钱所做的任何决定,以及所得多寡,都会伴随大量的情绪。
例如,我们对买得起的东西通常会感到自豪、喜悦与兴奋;反之,则会感到困扰、羞愧、尴尬与羡慕。
父母决定要在孩子身上花多少钱或何时停止在他们身上花钱,更多地取决于情绪因素,而非财务上的考虑。
因此,一定要学会认清与控制这些情绪。
不谈钱,就不会用钱
怎样和孩子谈钱是一项全新的重大挑战,不但现在会对孩子有所影响,而且在未来会继续影响着他们。
在美国,一流州立大学的教育费用10万美元起步,高的达25万美元,对初、高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将要缴纳大学学费,即使对负担得起的家庭来说,这仍是一笔惊人的开销,那些没什么积蓄或是无法拿出足够学费的家庭,通常会让孩子决定申请助学贷款。
当孩子毕业后进入社会哪怕刚领薪水,每月也得花好几百美元,支付政府规定的医保费用以及必须要缴纳的退休储蓄金。
如果孩子无法在二十几岁时多存点钱,他们到了六七十岁时就必须多工作几年。
所以,父母必须在那天来临之前,就教给孩子关于金钱的所有智慧,让他们懂得精打细算,准备好迎接成年人的生活。
钱很重要,谈钱更重要
多数“月光族”父母基于生活需要,会主动和孩子讨论日常开销,但更多的父母,除了基本生活所需,明明有能力负担孩子想要的其他东西,却选择完全避谈钱的话题,究其原因是害怕经常讨论金钱会培养出贪婪的孩子。
主管经济教育委员会的娜恩.J.莫里森对这个常见的误解给出了解释:家长不应该认为太多关于金钱的对话会破坏孩子的价值观,这种误解会令人感觉,钱好像是肮脏的,而不是日常生活必需的。
害怕和孩子谈钱,不只是错误的观念,也很不实际。
因为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通常可以看穿家长沉默的理由,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把这件事当成家里的秘密,最容易让他们感到困扰。
家长的收入差异很大,对金钱的感觉也多种多样,但有一个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害怕养出被宠坏的孩子。
不想宠坏孩子,就要好好谈钱
很多家长觉得别人在描述自己的孩子时,最糟糕的词是:“宠坏”。
因为“宠坏”代表家长的行为影响到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是被谁宠坏的呢?当然是家长!
被宠坏的孩子有四个主要共通点,但不一定同时出现,它们分别为:很少分担家务或其他责任、没有太多行为与作息规范、父母或其他人给予了他们很多关注与协助、拥有很多个人物品。
是的,事实上宠坏一个孩子根本花不了多少钱,在被宠坏孩子的共通点中,前三点不用花半毛钱,就连第四点,即使家里不太有钱,但如果有很多亲戚溺爱这个孩子,孩子也可能拥有很多个人物品。
令人欣慰的是,“宠坏”的反面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是可以用金钱观来培养的。
例如好奇、耐心、慷慨还有毅力,这些优秀的价值观,也是每位父母最想培养出务实又正派的孩子身上所具有的。
为了培养出正直、善良的孩子,我们认为和孩子谈钱是礼貌的,也是恰当的。
谈钱就是谈价值观
金钱是中立的,而且还能作为教育的工具,哪怕只是1美元,如果家长使用得当,也可以给孩子灌输我们希望他们秉持的价值观。
好奇、耐心、节俭、节制、慷慨、毅力、拥有自己的观点,这些品质并不专属于任何地区、种族或宗教,只要家长好好指导,每个孩子都能培养出这些品质。
每个有关金钱的问题都与价值观有关:零用钱与耐心有关;捐献与慷慨有关;工作与毅力有关;在“想要”和“需要”之间妥协或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节俭及精明有关。
和孩子谈这些问题,对培养孩子的洞察力也很有帮助,孩子会知道自己家庭的财务状况以及无法拥有更多东西的原因。
只要对拥有的事物心怀感恩、愿意与别人分享、在让自己最快乐的事物上理智消费,不管孩子比别人拥有得多还是少,都不需要感到羞愧,这对孩子来说就是金科玉律,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一样。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反溺爱》的原书精华,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的《反溺爱》第二部分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