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独》读后感:胸怀宽广之人,以爱处世

作者:慈怀君
来源:慈怀读书

真纯的道德固然会实现“利他”,同时也成全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利己”——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心”是内部世界的“世外桃源”,如果远离道德,心灵便无所依。

道德并不是要求我们成为毫无私心杂念、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它只是期待我们成为一个为自己着想的同时,可以留一点余地对他人将心比心、可爱的“平常人”。

因此,一个人的“善”并不是奉献给他人,而是最终奉献给了自己的“良心”。

我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自古至今中国传统中称颂的个人道德修养,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不会心怀恶意地去伤害他人,他的善良不以环境的优劣而改变,不因他人的态度而转折。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修身到位,即使不能飞黄腾达、兼济天下,也应当努力使自己知书达理、识时达务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达人”,以此“兼济天下”,给他们带去惊喜,并从他人的惊喜中收获自我的惊喜与幸福。

很多时候,“兼济天下”的人也好,“独善其身”的人也好,他们都是同一个“善”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化身,就像《西游记》中那位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能化身世间的各种形象去兼济天下,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一颗承载着“真善美”的心。

因此,对于一个高尚的人来说“穷”和“达”只是身外之环境的变迁,而根深蒂固的是内心的道义,是对世人存有怜悯之心的一种大爱。

一个人心中的爱越广阔,他的精神生命跨越的时空也就越广阔。

如果一个人爱天下人,他的精神也就趋于不朽。

这世上只有两样东西能让人千秋万代——思想与爱。

而所谓的思想就是对真理的大爱,是像阳光般温暖更多生命的大爱,正是孟子所推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孔子一生所倡导的“仁爱”,即儒家文化的核心。

因此,爱比生命本身更温暖。

温暖的爱可以让更多的人生活的幸福快乐,人们都在追求快乐的生活,而放弃那些不快乐的东西。很多人不想长大,不想变成熟,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长大”和“成熟”不是快乐的事情。

由此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童年就是美好而快乐的人生阶段。难道童年就真的如我们记忆中的那么甘之如饴吗?

是童年真的那么完美,还是我们在夸大曾经的“美好”来映衬当下的痛苦?

如果是这样的话,等我们到了70岁的时候,会不会也像今天看7岁时的自己那样,觉得现在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纯真年代?

我们逃避着不愿长大,刻意拒绝“成熟”,如果让我们再次回到童年,会不会还像当年一样坐地不起、哭闹不止?

很多人认为“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为人“世故圆滑”、处事“世俗中庸”,这就是要我们抹去真性情,丢弃纯真。

而我们明知道“成熟”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却总是对纯洁烂漫的童真不忍松手,在不得不长大的时候,却并不那么想长大。

反观一些身边的年过半百的老者,待人接物、言行举止无不透漏着行云流水的自如、动静皆宜的舒展,我们不知不觉也会被这样的成熟练达所折服。

这样的成熟恰好是经年累月的修养,却总给人清澈澄明的清新。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享受这恬淡交往中的舒适、这阳光拂面时的暖意,是否会发现我们误解了了“成熟”?

或者错把“幼稚”当“天真”?

后来才慢慢发现是“成熟”驱散了“幼稚”,澄清了“天真”的真相——纯洁的天真、朴素的天真。

我们在逆境时会感恩“天真”,“历经世事后一如既往地“天真”。

其实,“成熟”的本质就是这样的“天真”,“成熟”最不能丢弃的就是这样的“天真”,这是“成熟”的底线,也是它的原则。

“成熟”与“天真”其实是融为一体的,难分彼此,“成熟”就是不断地变的“天真”。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好的孤独》的原书精华,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的《好的孤独》第五部分就到这里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好的孤独》读后感:胸怀宽广之人,以爱处世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