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一个家好不好,看这三点就知道了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书是《我们仨》,这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所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它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杨绛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深深怀念,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的动人故事。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安心的所在,是一个人最初的来处,也是最终的归途。

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底气,也是最好的成功。

而一个家的幸福,也离不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努力!

母亲有眼界,一个家才有希望

一位母亲的眼界,决定了一个家的生活状态。一位母亲的格局,决定了一个家将来的高度。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位是苏姓,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这一家人取得的大成就,离不开背后一个颇具格局的女人,程夫人。

丈夫苏洵年轻时喜欢游荡,庸庸无为,程夫人始终毫无怨言,默默陪伴。

丈夫想要发愤图强,程夫人立即说:“我早就想劝你读书学习,但怕你因为我才读书学习,所以一直没有开腔。你如果有志于读书学习,就把全家人生活的担子交给我吧!”

于是,她把娘家陪嫁给她的衣服首饰等值钱的东西全部卖了做本钱,经营起丝帛生意来,支持丈夫读书。

在孩子的教育上,程氏也很有见地,有一次读到《范滂传》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

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么不可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

苏轼后来果然成长为范滂那样心存正义与气节的一代贤才。

家里有这样一个女人,这个家想不好都难!

为人妻,为人母,一定不要局限在小小世界里,遇事有长远的目光,才能给这个家最好的助力。

父亲能尽职,是一个家最大的福气

李咏曾经出过一本书《咏远有你》,书的开篇,李咏这么写道:“在我们家,比谁都大的是我女儿,另一个老大的是我老婆,家庭是大事。”

在家庭中,李咏是一个绝对尽职的父亲,也是一位贴心的丈夫。

妻子刚怀孕的时候,他便每天翻看各种育儿杂志,认真做笔记,和老婆絮叨自己作为准爸爸的心情。

女儿出生,他就变身十足的女儿奴。

每天为女儿写一篇宝宝日记,多年来从未间断。

女儿14岁步入青春期,情绪变得敏感不稳定,他便在《中国新歌声》节目中,串烧《春天里》+《情非得已》+《征服》+《听爸爸的话》四曲送给女儿,希望她平平稳稳地长大。

生活中,他是一个特别精致的人,讲究生活的仪式感,就算小事也不能马马虎虎,随时准备给妻儿带来生活的小惊喜。

这些,在这个“丧偶式育儿”的年代多么难得。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若是失职,这个家难免会有缺失。

妈妈的幸福需要丈夫来成就,有些爱,只能丈夫才能给。

孩子的成长需要爸爸的参与,很多事,爸爸做起来,更擅长。

拥有一个尽职的父亲,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很多人或许会说,男人大多笨手笨脚,哪里做得好这些细碎的事情。

其实不然。

钱钟书是出了名的生活白痴,分不清东南西北,穿鞋不分左右,鞋带总是系死,筷子也用不好。

但是他对妻子和女儿应有的宠爱,一分也没不少。

为了让妻子多睡一会,他会笨手笨脚地默默做早餐,端到了杨绛的床前,哪怕这是一份煮了整整5分钟的蛋。

他懂得心疼妻子的辛劳,常常躲到卫生间里,自己悄悄洗衣服,哪怕洗不干净。

其实呀,所谓的尽职,与做的好不好无关,不过是默默付出的心意,深情不忘的陪伴。

孩子会独立思考,
是一个家最好的未来

不久前一名8岁的小男孩因为揪出课本里的错误,上了微博热搜。

二年级课本里有篇课文——《羿射九日》,文章前面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后面又写道“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

那么,后羿到底是怎么“蹚”过去的?这个男孩对“蹚”字在这里的用法产生了疑问。

为了解决孩子的疑问,妈妈和孩子一起,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询问,又发了微博询问大家的意见。

终于,人教出版社官方微博回应:“蹚”字的确不恰当,会对教材适当修改。

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一个孩子若能懂得独立思考,就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走出家庭固有的局限,更好地成长。

聪明的父母,懂得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孩子的路,是一条全新的路,终究需要他自己走,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他自己去探索。

让孩子学会独立,懂得思考,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也是这个家最好的未来。

那么,该如何培养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孩子呢?

第一,让孩子学会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向优秀的人学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只有让孩子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才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的道路。

第二,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读书旅行见世界。

古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到更大更广阔的世界,才能增长见识,扩大认知,塑造更加成熟的价值观。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那就是母亲有格局,父亲能尽职,孩子会独立。

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有一个幸福,美满,又充满希望的家庭。

正如《我们仨》中所说:“我们一辈子最后追求的,不过是一个温暖的、有欢声笑语的、稳固的家。”

不论你在家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愿你好好经营,用心去爱,不辜负,不遗憾。

今天,我们探讨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应有的样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防止陷入偏见,又该如何避免遭受偏见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一个家好不好,看这三点就知道了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