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向死而生,才是最好的告别

我们历来喜欢谈论生,不能接受死,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尤是,无不渴望长生。就连我们普通人,也是对死讳莫如深。

其实对人类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不管你的一生过得如何,终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你迟早会死。

在死亡面前,我们任何人,都显得格外脆弱苍白。

《最好的告别》一书中,作者阿图作为一名医生,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医学多么发愤图强,人类都无法摆脱一个固定结局,那就是死亡。

我们热爱生命,但也不忌讳死亡;我们学会尊重生命,体面地面对死亡:我们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衰老的只是容颜,岁月不败人心

村上春树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周迅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如懿传》刚播那会儿,网友的高频句是:周公子的少女感呢?这脸怎么都僵了?

甚至有网友戏谑“咦,这不是大观园里的刘姥姥么?”

周迅在与陈可辛的对谈“不破不立”中,说:“我可能没有办法,去快速面对人的衰老这件事。我真的早上起来坐在沙发上就开始哭,阳光再好也哭。

那时候是真的真的不开心,每天愁眉哭脸的,老去想这件事。”

那个做事大大咧咧的迅哥儿、演戏有灵气的周公子,此刻悄然隐去。

在岁月面前,我们都脆弱不已。

人都怕老,再好看的人,都会变老;很多人希望,自己可以“优雅地老去”。

生命的衰老是什么?它既包括身体机能,还包括失去亲人,失去各种能力,失去依恋,失去曾经那么努力维持的人际关系网。

就像《最好的告别》中所说:很多高龄老人告诉我们,他们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慢慢接受衰老,不逃避,提前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然后好好享受现在的生活。这亦是一种勇气。

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曾经有这么一个调查,有一千个人被问到,若有可能事先获悉,想不想知道自己确切的死亡时间?——96%的人选择了不想。

死亡之后是怎样的呢?

毕淑敏说:“死后我们会化成烟。烟在天上飞,但它终将会落地。构成我们生命最基本的那些小粒子,携带着我们的信息,在宇宙中穿行,那是一副打乱了的牌,只有极少数的时候才会再化为人形。

我们会变成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显性或隐性地俯视着世界,在无垠中沿着永恒的轨道盘旋。”

这自然是作家艺术的说法,说法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我们每个人关于“生与死问题”的灵魂思考。

活着的人活着,像永远不会死去一样;而死去的人死了,像永远没有活过一样。生与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所以,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才会显得那么的意义重大。

《最好的告别》告诉我们:生老病死,是我们一生无法回避的问题。很多人惧怕死亡,恐惧未知。生与死,相依相随,一出生我们就要面对死亡。当我们用平常心去看待死亡,就能在生命的终点获得平和与从容。

电影《釜山行》有个场景触动人心,当生命被丧尸掠夺,人性被撕扯显露,面对死亡,人开始醒转“早知道这样,为什么要活的那么辛苦?”

是不是一定要到云帆过尽、风景看透之后,我们才猛然惊觉:生活中最好的事是自己能走路,自己能吃饭,自己能睡着。

人除了追求活着,还希望活得好些;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一场生命尽头渐行渐远的目送,
作为最后的告别

《庄子·养生主》中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意思是:一个人偶然来到人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这当真是对生命、对生死的一种大超然!

琼瑶在79岁时写下一封对儿子、儿媳的公开信,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

“这漫长的人生,我没有因为战乱、贫穷、意外、天灾、人祸、病痛……种种原因而先走一步。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是上苍给我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我会笑看死亡。

我常常说,生是偶然,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死亡却是注定的事!那么,为何我们要为诞生而欢喜,却为死亡而悲伤呢?

生时我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为我们写下那么多浪漫爱情故事的琼瑶阿姨,终究是活得通透而豁达了。在她看来,跟亲人好好地说声再见,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就是最好的告别。

杨绛先生在丈夫和女儿走后,一人平静度日,直到105岁安然离世。

先生在百岁之际写下感言:“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世间的一切,本就从那个虚无来,度过一生后,重又归去的,或许才是生命的永恒之地。

每一个故事都有结局,每一个生命都有终点。理解和接受死亡的必然,视之为我们最后的告别,如此,才能珍惜生命,才能过好活着的每一天。

《最好的告别》中所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和结果,而是生命的延续与传承,能坦然的生,也要从容的接受死,生命尽头这场渐渐远去的目送,便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告别。

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向死而生”吧。

今天,我们探讨了如何重新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学会了怎么告别。与昨日的自己告别,与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告别,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与我们拥有的一切告别……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向死而生,才是最好的告别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