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逻辑》
原著 | 卡尔•诺顿
解读 | 双鱼漠漠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我们不一定都想成为科学家,但我们一定都想成为优秀的人,而优秀的基础,就是要善于思考。
用《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这本书的观点来说,会思考的人都懂得思考的陷阱和背后的逻辑,这才是真正的思考能力。
本书作者卡尔•诺顿是教育心理学讲师,在科隆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0余年。同时,他还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创始人,服务的客户包括奥迪、宝马、宝洁、西门子等众多大型企业。
在《隐性逻辑》一书里,作者结合了大量实例,阐述了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恋爱、交友等方方面面的思维的陷阱,并提出了针对性地解决方案,非常值得借鉴。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识别出大脑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陷阱,并找到有效的规避方法,让思考更有逻辑、更准确。
自我认知:
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总是在找别人的问题?
当和别人发生矛盾、或者对同一问题产生意见分歧时,我们总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我们常常因为坚持己见,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正确而争执不下,有可能到最后也不愿承认,自己是错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喜欢“验证”自己的固有观点,哪怕它是偏见,我们也喜欢验证它是对的。
同时,对大脑来说,用“验证偏见”的方式思考,可以节省更多能量,更轻松、更省劲儿。
但是这种思考方式,特别容易引发争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争执,都是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是正确导致的。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有很多对策可以采用。
比如,给自己足够的时间。
1995年,一个“在时间压力下做决策”的实验证明,在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人们会变得迟钝,因为紧张耗尽了大量的脑力资源,因此大脑就没有更多的资源进行思考了。
对此,补救的方法就是“足够的时间”。
生物学家格哈德•罗斯认为,仅仅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就可以极大的缓解大脑的“快燃效应”。
在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大脑很容易止步于找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先不要急于下结论,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充分考虑问题。
再比如,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
我们要学会做思考之上的思考,学会质疑自己的思想,做更多的分析,更多的自我批评。这样不仅能更清晰、更清醒地认识问题,还能发现自己的错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也会让我们对问题的解决更正确、更自信。
与人交往: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我们总是轻易地给身边的人贴标签,因为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看到的,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
比如,某天早上,你看到一个同事进电梯前遇到了老板,就主动用手挡着电梯门,让老板先上,你就会在心里给他贴上一个标签,“会拍领导马屁”。
但是往往,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我们的判断也未必正确,却给别人贴上了错误的标签。
比如还是之前的那位同事,在电梯前碰到的次数多了,你发现他总是帮别人按电梯,无论是谁,他认识还是不认识,他都帮忙按电梯,等着大家都上了再进去。
于是,你给他的标签,就从“会拍领导马屁”变成了“热心肠”。
但这个标签也并不一定正确,也有可能这是他的习惯,或者一直以来养成的绅士风度,既不是拍领导马屁,也不是热心肠。
当然,也有可能兼而有之,这需要你长期观察。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之所以错给别人贴标签,是因为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他的性格,却忽视了具体情况,而犯了“归因谬误”的错误。
想要跳出这个思维陷阱,我们需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和观察。
第一步,你需要有意识地思考。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寻找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强迫自己克服大脑的这个思考习惯,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
为此,我们需要在大脑做出的第一反应后,停顿一下,命令大脑继续做更多思考,有意识地思考。
第二步,你需要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具体情况。
我们给别人乱贴标签,往往都是因为忽略了具体情况和细节,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每件事的具体情况里,往往隐藏着我们不知道的信息,为了避免忽略这些信息,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观察。
想要全面地认识一个人,不但要观察他的行为,还要观察行为发生时间、地点、环境、当时的情形等等,结合众多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有效避免“归因谬误”的错误。
当我们学会有意识的思考和观察之后,你会更放松,对别人的评价也会更友好,更客观。
如果我们把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视为世界的全部,那就和井底之蛙没任何分别。
工作上: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无论我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我们都习惯对其做出评价。而这评价的背后,是我们思维里的“框架”在发挥作用。
对于很多事情,我们评价所用的框架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小王和小李是同部门同岗位的两名员工,两人薪资状况差不多,属于同级别。
最近,两人参加了一个项目,因为完成结果不错,经理破例在年中时,给他俩每人涨了1000块的工资。
得知这个消息后,小王乐得合不拢嘴,而小李却满心不高兴,甚至想着要辞职。
为什么两个人的表现差异这么大呢?
原因是,小王本以为到年底才会加薪,没想到年中间经理就给涨工资了,按照往年的调薪幅度,年底加薪也基本上就是涨1000块这样的水平。
而小李认为,按照自己目前的资历,如果跳槽的话,薪资起码能涨5000,经理才给涨了1000块,太让人失望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薪水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我们内心的对涨薪这件事的评价框架。
评价框架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就是“框架效应”的影响。
对同一件事,用正面的框架去看待就是正面的,用负面的框架去看待就会产生负面结果。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正向框架。也就是在遇到问题时,学会正反两方面思考。
遇到问题,首先,用负面的框架对问题进行描述,看看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有什么解决办法,我们要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其次,将上述的问题,再全部用正面的框架描述一次。
然后,把两种描述放在一起,逐条对照,对比两种表达,找出其中的区别,分析哪种思路更正确,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后带来的影响更积极。
最后,做出决策。
时刻不忘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思考问题,就不会一味被负面框架影响,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客观。
爱默生说:智力取消了命运,只要一个人在思考,他就是自主的。
我们认清思考的陷阱,了解思考本身,是为了给自己解惑,看清问题的本质,认识生活的真相。我们掌握思考背后的逻辑,是为了实现自主思考、不被思考束缚,做思维的主人。
想要改变世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就好了。
人的思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问题、带我们走出困境,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良好的心态,甚至带来财富。
想要拥有获得更好的生活,就要培养更有价值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