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六篇文章,分别是:《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我的父亲王洛宾》《晁盖三打祝家庄》《1161:采石之战》《戏里戏外说硅谷》以及《开本即王道》。
读马国兴老师在豆瓣上的评论方知,不计试刊性质的《读库0600》,以及随后每年总结性质的“00”号,《读库2204》是《读库》正式出版的第一百辑。想想时间过的真快,就这样追看了一百辑,而且在多轮整理囤积的纸版书的过程中,《读库》都是必须留下的,收藏的这些《读库》还想着某日重读的。
01
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
2020年和2021年,王健飞曾在《读库》发表《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和《垄断的困境》,广受好评。《读库2204》刊发了他带来的八万字的新作《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
近几年,我们在互联网上目睹了越来越多的争端,包括个人对个人的,个人对机构的,机构对机构的,国家对机构的,等等。这些争端中,对立的阵营越发清晰,同时,它们引发的互联网舆论战也已开始影响到现实世界。
王健飞认为,现在人类面临的真正危机,是一种现代性危机,亦即现代性与后现代之间的对立。本文中,他尝试回答:为什么作为整体性的人类社会仍在进步,而个体却越发难以从中受益,或越发难以感受到这种受益?
如果抛去“现代性”与“后现代”这种唬人的大词,说实话,中文世界里这种唬人的大词现在越来越多,不知道这是不是也算一种语言的暴力或曰退化,扯远了。王健飞在文中想传达或曰想讲述主要是下面四个领域的变化:
一、直播带货的政治经济学。
这个我不懂,也从来不是直播带货的顾客。
二、“抽象网红”与“封建文化”的兴起满足了什么?
这个话题也挺有趣,其实何止“抽象网红”,当下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或多或少可以见到“封建文化”的影子,只是这个话题同样不宜展开来说。下面会复制粘贴或曰抄袭一些贾行家老师的观察来分享。
三、年轻人为何,以及如何能躺平?
说实话,我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躺平,可惜,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没机会躺平,前段时间公司进行“所谓”的改革(这里的“所谓”加了引号,同样不宜展开来说),我其实幻想着可以去竞聘一个港口的商务岗位,这样的岗位工作压力相对会小很多,也算是变相的半躺平了。当然最后申报岗位时我并没有报,这到不是因为不想或曰不能竞聘成功,而是不想给领导和同事们平添困扰。
而正像文中所言,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又如何能够躺平呢。
四、教育与工作内卷的实质是什么?
对于这个话题,其实还有更多的研究,我也曾经读过更多更深入的文字,但我不想更多可能是因为懒惰,我不会把王健飞的文字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建议还是阅读原文。
说实话,王健飞的这篇长文读的并不轻松,我断断续续读了至少两遍,但这绝对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字。
豆瓣上的一段评论说:通过读喜欢的与不喜欢的,从而不断地确定自己是谁。而我想说,阅读小说可以让人愉悦,而读这些超出你自己惯常认知的有思想性的文字,更能体会到思考的快乐。
宗族制度的雏形出现在宋代,这是由于在宋代以前宗族是不必要的。比如在唐代,官府的封建制还比较浓重,士族门阀可以依靠血脉直接为官、世代为官,因此人们不需要为保持自家荣耀而四处“攀亲戚”或“创造亲缘”。到了宋代,官位不再凭借直系血脉传承,因此名门望族必须扩大家族的概念以确保在自己的“大家族”中总是有人仍在官府工作,进而使自身获得庇护。比较典型的是北宋知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移居颍昌后,他出资在老家苏州建立义庄。义庄会为族内穷人提供米、钱和基础教育,并为其参加科举提供资助,相应的,如果这些人科举成功做官后也要回馈同族。
抛开其为达成目标所产生的那些不人道、不合理和压迫性的方法,宗族制度所试图解决的问题,与现代保险制度几乎是相同的,可以视为一种更适合后封建农耕社会的保险制度。在农耕时代,资本没有从人的劳动中被抽离出来,无法独自交易,因此涉及利益的分配往往直接关乎人的分配,这也是宗族制度充满着对人的压迫的原因。
在古代,大多数人的一生都生活在熟人社会里,那时的人们甚至会认识生活半径中的每个人,而不像生活在小区中的我们,只认识小隔间里的几个人。因而,宗族是一种基于熟人关系的保险制度,它甚至会为了维持运转,而强制将一些人变成熟人,又或者是将一些人强制变为陌生人。这便是它不合理甚至显得愚昧封建与血腥的部分。并且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宗族在“业务范围”上的拓展又十分广泛,几乎涉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工作教育金融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宗族制度的强制力比现代保险制度的强制力更为强大。在宗族社会的“社死”,往往意味着真正的死亡。
► 文中的这段话,即概括又精准的总结出了宗族制度的本质。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可能更多看到的是宗族制度愚昧封建的一面,其实基于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宗族制度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今天我们常常感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其实不是因为人本身变了,而是因为社会变了,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往往缺少了内省的道德约束。打一个不适当更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公司进行“所谓”的改革之前,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我是想着在“换马甲”之前的那家公司工作到退休的,那样对同事对工作是一种心态或曰状态,而改革之后,我丝毫没有那样的想法了,自然是另一种心态或曰状态。这种心态的明显变化,就好比人面对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差别,自然是不同的。
► 下面分享的文字摘自贾行家老师《文化参考》(第二季)第239期。
旧时,不管是哪一类江湖买卖,是卖药还是看手相,都分为前棚和后棚。在街上的人流里寻找和筛选目标,通过一套方法或者小表演,把他吸引过来,用几句话让他相信自己,这都叫“前棚”,用到互联网运营里就叫“获客”。客户上钩以后,就转入到具体怎么赚他的钱的部分了,这就是“后棚”。这两部分分别对应着企业里的哪个部门,就无需赘言了。
前棚的功夫,包括观察、分析、语言沟通,过去的江湖人自称是“吃开口饭的”,好像是除了小偷,哪一行都要以说话为基础能力,其实小偷也是讲沟通能力的,主要是协调同行内部和官面儿上的捕快、衙役。
在前棚的观察阶段里,有一个黑话叫“要簧”或者“把簧”,就是用户分析、用户画像,通过几个对方不易察觉的外部细节和问话来判断对方的关键信息。这个簧字写出来是弹簧的簧,其实也无所谓,江湖黑话是口口相传的,往往属于有音无字,何况今天的互联网大厂都有新的黑话来替换了。
其实现在的大数据,也无外乎这些手法。打开手机上的某购物App,搜索关键词“电饭煲”,排在前面的那个,就是该软件的大数据系统把出来的水火簧,也就是用户的消费能力画像。如果排在最前面的是两三百块钱的,说明它认为我价格敏感,简称穷;如果是两千多块钱的,说明它把我归入到了高净值人士,简称大头;如果是五六千的,可能是它觉得我有神经病。
江湖人跟着师父学艺的时候,前后棚是要分开教的,前棚包括8个步骤:圆黏子、使钢口、叫点儿、卖弄、使样色、抖搂样色、吸点,叫响,你听不明白吧?其实和“在垂直领域采用复合打法,抽离透传归因分析作为抓手为产品赋能”等唬人的互联网运营术语差不多。
用普通话来解释:比如说在旧社会卖假药,那些江湖人会西装革履,戴着金丝边眼镜,在市场上最热闹的地方支起来大棚,在桌上摆上一堆大家都不认得的医疗器械,就好像真是个医生似的,让人们围到自己跟前来,这就叫“圆黏子”。然后他会告诉大家,自己是海外学成归来,会说好几个国家的英国话,今天是来为父老乡亲义诊的,这就叫“使钢口”,钢口就是固定话术的意思。然后他就指点着人群前面的几个人,说谁要来看病,可以现在就坐下,这叫“叫点儿”。他们对牙疼、痔疮这种常见病是有一套魔术一样的手法的,并不真能治好,但是会缓解,所以他们就挑几个这种病来演示这些手法,这就是“卖弄、使样色”。对那些一看就没有钱的人,他们直接给一点儿根本不值钱的药把他们打发走,这叫“送点儿”,送点的本事在于让他们不会再来占便宜。而前面说的叫点儿,是把那些真正的大客户叫到他们摆好阵势的地点再去行骗。
如果师父教徒弟的时候,有保留、不真传,那么有些江湖人就只有“前棚硬”,也就是只懂得获客、拉流、为不同客群策划不同体验的本领,而后棚功夫不行,也就是在变现、套利上出问题。后棚的高手在锁定对象以后,第一笔生意的利润是比较低的,这叫置头道杵,杵就是钱,目的可能是形成习惯(不知道是不是这也算沉没成本),后面他会继续地使二道杵、三道杵,那才是利润巨大的。这个思路你是不是越听越熟悉了?
真正厉害的江湖高手会在充分估量对方的情况下,使用一种“绝后杵”,就是让受骗者最后损失了一大笔钱之后,明知道这钱很冤枉,但是出于顾忌脸面等原因,不会声张和报案,“绝后”就是绝除后患的意思。
比如贾行家老师举的一个案例,日本的百货公司有派销售代表到大客户家里去送货的业务,有一个人总是销售冠军,但是经他送货的顾客,来年都不再办理VIP业务了。公司就调查了一下,原来这个人是专门趁着周末去拜访老年的女顾客,在这一天里,她们的儿媳会上门,而销售员带来的全是昂贵的手表和珠宝,使尽了各种话术,让老婆婆当着儿媳的面把它们买下来,人家心里是有苦说不出,事后当然要来退会员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绝后杵,只是对公司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儿。
看着贾行家老师这样的介绍,觉得熟悉吧。其实互联网加持了技术,但本质上和旧时江湖那一套没啥子区别。我们可以说江湖人不太顾忌道德,今天的互联网大厂又有多顾忌呢!
王健飞称的“抽象网红”和“封建文化”的兴起,就是很多人瞧不上的带货网红之间的拜师、家族和江湖土味儿的运营方式。
比起互联网运营来,网红和传统江湖人的社会身份、性格经历和个人气质是更相似的,一切花样最后都要归结到带货上来。王健飞举了一个例子,2021年3月,快手平台上因为陷入售假问题被禁了90天的头部主播“辛巴”,发出了全网复出预告,在视频里,他带着一大波徒弟冲着镜头下跪,说是要“接用户回家”。你可能觉得这太土、太尴尬了,但是这种风格,在三线以下城市的用户中间,确实是效果极佳。要是让搞运营的说,那就是这个策略太“下沉市场”了。
这位叫辛巴的网红是在2019年以一次大手笔的“世纪婚礼”进入到媒体视野的,他号称是砸下了7000万,包下鸟巢办婚礼仪式,当晚请来成龙、邓紫棋等明星为他献歌。据说,他在婚礼之后的当晚借势继续搞了一场带货直播,两个小时的营业额就突破了1亿,实现了当天回本。大家对辛巴这个人的评价不一,但是起码要承认,这个90后的年轻人还真是个人物。
王健飞关注的点是,辛巴是怎么处理他的“网红家族”内部关系的?网上有一段视频是辛巴站在桌子上给员工开会,看到的人骂声一片,殊不知,他们这个群体根本就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MCN公司。他和自己带出来的网红的关系是师徒,那些小网红的徒弟要给他下跪,叫他“爹”。
MCN全称为Multi-Channel Network,也称多频道网络,其实就是一种新的网红经济运作模式,它相当于一个中介公司,主要是包装、营销、推广和变现。
这怎么看都是旧社会的“封建文化”。但是王健飞问了一个好问题,为什么这种落后的模式,却让辛巴成为了行业头部的带货团队,在那次假货风波之前,他们的业绩不亚于那些按照互联网思维运营的网红公司呢?
因为这个土味儿模式解决了当下网红经济的一个大问题:一旦某个主播火了,他就要摆脱公司和合同,去自己单飞。所以我们会看到一种很好笑的现象,MCN公司的老板想要留住旗下最红的主播,那就只能和她结婚,把公司变成夫妻店,问题是人家也未必就愿意,而且,这在公序良俗看来是比师徒关系更成问题。
辛巴的团队也许是受了二人转、相声团体的启发,也许完全就是他们当初混社会的直觉,用古老的江湖拜师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辛巴在直播里在线收徒弟的方式,等于是向他的千万粉丝宣告,自己接纳了某一个网红成为自己的徒弟,这个人可以代表他的带货信誉,这个孵化方式往往比别的公司砸钱还有效。所以,当那些徒弟出现了售假问题以后,辛巴是要么抵赖,要么遮掩,要么彻底赔偿,就是不能够按照标准的商业逻辑,把这个责任人开除了事。
于是,这些徒弟身上欠下的是“情感债”,而不是“资本债”,单飞的话那就不是解约了,而是背叛,在他那些下沉市场的“家人”面前,他会彻底地信用破产,直播间里也就再也卖不出去货了。
02
我的父亲王洛宾
1913年12月28日,王洛宾出生于北京,1996年3月1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去世,后被安葬在北京的金山陵园。王洛宾一生创作改编了一千多首歌曲,被誉为“西部歌王”,但知道他穿过五次军装、两次囚装的人并不多。王老晚年,小儿子王海成开始逼着自己记录父亲的故事,去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走访曾经与父亲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和一些历史事件的知情人,想把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王洛宾介绍给大家。《我的父亲王洛宾》中,叶小果记录下王海成为“还原王洛宾”做的努力。
03
晁盖三打祝家庄
1976年北京工人俱乐部上演了一出《三打祝家庄》,是“文革”后恢复排演的第一出传统戏,这次演出中最奇怪的地方,是自始至终没有宋江上场,而是改为由晁盖带领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这出京剧舞台上绝无仅有、空前绝后、最不可思议的“晁盖三打祝家庄”的荒谬一幕被吴钢拍摄下来,底片留存至今。本文中,吴钢解释了排演的前因后果,更将1976年的演出照与1981年中国京剧院重排时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精彩演出照一并展现。
04
1161:采石之战
公元1161年,也就是正隆六年,金国第四任皇帝完颜亮决定撕毁绍兴和议,南下侵宋,意欲统一中国。这位当了十二年皇帝却没有谥号的完颜亮,史称海陵王,在篡位夺权之前就立下此生三志。他为何会有此志向,为达目的做了哪些准备?他始终向往的临安,宋廷在如何应对?长江采石矶,雄心勃发的完颜亮未料到,自己会遇到曾打过照面的贺正使虞允文,而后者将阻断他的南下之路。
张锐强在《1161:采石之战》里说,采石矶对于虞允文只是灵光一闪,正因如此才格外值得说说,因为人人都可以仿效。
05
戏里戏外说硅谷
2022年春,三部描述硅谷创业故事的美剧(《辍学生》《初创玩家》和《超蓬勃》)分别登陆三个流媒体平台,一时间好不热闹。用电影和电视剧来描绘一个时代的商业故事,在好莱坞并不新鲜。《戏里戏外说硅谷》中,吴晨以这三部美剧为切入点,探讨硅谷创业模式的变化,特别是一〇年代后创业潮的风向变动、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关系等。
06
开本即王道
十五世纪,古腾堡的铅合金活字印刷术问世,图书业被重新定义,随后威尼斯的出版商逐步形成对印张尺寸的规范,从而奠定了现代制本装订业的基础。
“读书人和藏书者”刘柠盘点书架,结合自己的阅读和观察,梳理了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过去二十年,中国图书的小开本之路,可谓一小部“非主流”的出版发展史。他认为,制本装订的经济性和作为知识载体的图书的美学标准,都指向一个地方:开本即王道。
盘点我的书架,其实也是各种开本的书都有,想着有机会也梳理出来晒晒。
“
现代的造纸厂和印刷所,多采用另一个同样实用的魔法数字,即毕达哥拉斯常数:2的平方根,约等于1.414。由头是1786年,德国物理学家乔治·利希滕贝格给朋友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友人,一张纸的长边若是短边的1.414倍,那么以平行于短边的方式将其裁切,或对折成半,形成的纸张将与原纸维持相同的比例。只需重复这个步骤,便能做出越来越小的纸张,且毫无浪费。这个发现,改写了现代出版业。长宽比例为1:1.414的矩形,成为出版物开本的模板,日本出版界称之为“黄金矩形”。今天我们熟悉的A3、A4等A系列纸张,及主流的出版物开本,均源于此。
► 《辍学生》《初创玩家》和《超蓬勃》这三部美剧近期都看过,开本这个话题也是我有兴趣的,但考虑到自我约束每篇文字限定在一定的篇幅,相关的文字借着其它机缘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