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书是《断舍离》,本书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一套关于人生整理的观念。
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卸下了物质包袱,那么社交界的“断舍离”,就是一种减轻精神包袱的决心。
告别“无效社交”,看似过于自我,实则是对更高层次人生境界的追求。
无效社交正在浪费我们的生命
在大热综艺《我就是演员》的比赛中,节目组曾播出这样一组对话:
宋轶曾私下与刘天池诉苦,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在演艺圈发展,因为嘴不甜,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并且一直因为社交而感到苦恼。
刘天池开解她说:“你只要拿角色和观众对话就可以了,不用学会那么多的迎来送往,那些没有用,有用的是你一个个拔地而起的角色。”
正如《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写道:
“你忙于交际,频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
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这些无效的人际关系,不仅会耽误自身的成长和沉淀,同时还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和生命。
有效社交,是帮助一个人提升“自我超越”能力十分关键的因素。
社交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你成为更高层次的人。如果你的社交圈里多是鸡毛蒜皮、琐事八卦,那么你的人生境界只会长久停留在“人间烟火”里,对人生的助力将十分有限。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而社交的本质正是应从自己出发。
一是获得精神上的陪伴,二是获得物质上的交换,如果两者都换不来,我们就应该及时“止损”,及时断舍离。
我们需要断舍离什么人?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人的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极限,分别是10个、30个和60个。
那30个,是会时不时联系的朋友。尽管在人生路上渐行渐远,但偶尔一通电话,几条简讯,知道彼此过得好也就够了。
最后的60 个,就是关系最淡的朋友。你因为某件事认识了某个人,你们加微信,换名片,对彼此有印象,但也到此为止了。
换句话说,即使把“朋友”的标准放再低,也就100人了。
而真正对你不离不弃的,也就区区10人而已。听起来虽然少,但这些人是在你陷入困境时会及时出现,想方设法帮你,为你兜底的人。
友谊也是有保质期的,别让真正的友谊冷落太久。人海茫茫,能陪你走一程的人很多,能陪你一世的人寥寥无几。
我们的一生很短,无需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眼前的虚假热闹,推杯换盏,各自带着目的,未必是真的交情。
而真正的朋友,就像星星。你不一定总是能见到他,但他一直就在那里,从未离开过你。
长大就是朋友越来越少的过程,有限的精力,要留给真正的朋友。
行走过半生,得三五好友,就足以慰风尘。
结交有养分的人,成为有养分的人
历史上,两人意趣相投,最终成为莫逆之交的例子数不胜数。
俞伯牙与钟子期相见,留下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
管仲在世人看来贪财怕死,但鲍叔牙却看到了管仲的经才伟略和怀才不遇;
文同与苏东坡两人一生相见寥寥,却深知彼此的“妙处”。
古人的情义,今人并非不可得。
社交断舍离的精髓不是不社交,而是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社交和关系上,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吸收营养,排出垃圾。
你对垃圾社交断舍离的越多,你就有更多时间花在高质量的社交和关系上,即你要多结交有养分的人。
同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要获得珍贵的情谊,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有养分的人。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尽量成为能给别人提供养分的人。不要做垃圾人,否则你也会被断舍离。
人无时无刻不在建立环境,又无时不刻不被自己建立的所塑造。
我们一生会遇到那么多人,有的成为了朋友,有的成为了恋人、亲人,但更多的都是匆匆而过的普通人。
知心好友,可遇而不可求。努力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样才能交到相伴一路的老友。
张韶涵曾在吐槽大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虽然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也不需要给我修路的朋友。我,自己有翅膀。”
所以,请放下“无效”的社交,不要因为忙于交过多朋友,而忘记了提升自己,打造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独立的人,同时身怀一颗热忱之心,以真诚待人,交一些值得深交的朋友,拥有一些“有价值”的人脉。
今天,我们探讨了在人际关系和社交上的断舍离,高质量的社交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去见那些我们相见的朋友。那么,有效的人际关系到底如何建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