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
原著 | 孙瑞雪
解读 | 虞姊酱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曾说过:“成人的幸福与否是与他在儿童时期所过的那种生活紧密相连的。”
可是,童年时期的孩子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才会增加他将来生活的幸福感呢?恐怕大多数家长都一知半解。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父母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将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有品质的、健全的、完整的人。
《起点》这本书的作者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也是儿童敏感期理论的创始人。她创立了孙瑞雪教育机构,以爱和自由为核心,旨在为儿童创造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除此书外,作者还著有《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等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学习如何让儿童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中,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父母的爱,使孩子拥有爱的能力
爱是什么?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爱是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属性,所有的生命都是因为爱而保存下来的。
但是,人类的爱完全不同于任何层面的生物。它产生于人的内心世界,是由我们自己去体验和经历的。所以说,爱是一种体验和经历过的真实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婴儿最初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来源于母亲。作者认为,孩子生命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出生的头六年能否与母亲连接上。如果母亲错失这个机会,焦虑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有一位妈妈曾和作者说道:“我在女儿六个月的时候就去上班了,白天外婆带她,下班后我再带。她现在三岁四个月了,在陌生的环境里总是胆怯。其他孩子抢她东西,她不敢要回来,只会对我发脾气;别人给她东西也不敢要,必须让我去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连大小便都不敢和老师说,总是缺乏安全感。”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在青春期早恋的孩子,或是在婚姻中有问题的男女,都是因为在婴儿时期缺乏与母亲的连接,以至于这些人一生中都在寻找爱和被关注。
对此,作者给出这样的建议:
如果父母双方因为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那么可以慎重选择第二养育人进行抚养。
但是,母亲在下班后必须及时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好让他仍能感受到母爱。
如果父母双方迫不得已要将孩子常年寄养在别的家庭中,那还是再三考虑后再做出生育的选择。
除了母亲,父亲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承担得更多的是权力与责任。所以,父亲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宏观把控,他传达给孩子的是生存的智慧、力量、理性以及意志力。
作者曾有一次在候车室看到一位接近五十岁、人文教养很好的外国男士,他用婴儿绑带将婴儿系在身上,一手小心翼翼地托住婴儿的屁股,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脖颈。整个人呈现出一种高度、心无旁骛的专注。
等作者上大巴后,车刚开就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回头一看是刚才那个婴儿,只见他把脸贴在那位男士的胸前,头不停地来回磨蹭,哭声响彻车厢。
那位男士一手托着婴儿的屁股,一手托住脖颈,全身高度专注而又放松地轻声咿嘘,嘴唇不停地吻着婴儿的头部,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烦躁和不安。
在他安静祥和的陪伴下,婴儿突然停止了哭声,抬起头用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看向那位男士。此时,婴儿和他的父亲连接上了,他接收到了来自父亲那清明、全然、觉知的爱。
如果说孩子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是无条件、神圣的爱,那么他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的就是清明、理性、高度专注的爱。
所以,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请及时地陪伴在他们身边。也许,社会的分工性质可能会导致父亲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那么就请母亲,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告诉孩子,他的父亲是非常爱他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连接上父亲的特质。
一个孩子只有同时接受母亲和父亲双方的能量,才会成为一个有能力去爱别人的人。
自由中的规则,
使孩子成为有尊严的人
什么是自由?
蒙台梭利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自由是在教育的帮助下,使潜在的力量得以发展。
每一个儿童的生命里都存储一个密码,这些密码能被破译多少,完全取决于他获得的爱和自由有多少。
真正的自由就是让儿童拥有破解密码的权利,自己破译自己。那些伟大、杰出的人类,都是因为童年获得了自由,才将自己很好的破译出来的。
那么,儿童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自由呢?
作者认为,儿童应该拥有选择、行动、独处、分享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由。
同样,儿童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是需要规则的约束的。
对于儿童来说,没有规则就意味着暴力。
在孙瑞雪教育机构曾发生这样一幕:作者孙瑞雪听到走廊尽头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跑过去一看,一个四岁的小男孩正撕扯着同龄小女孩的头发。
作者和同机构的刘老师将他们分开后,从小女孩那里了解到了原因。原来,小男孩因为小女孩没有邀请他荡秋千,所以撕扯小女孩的头发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小女孩很坚定地对作者表明态度,说她有权利不邀请小男孩。
小女孩的语气让作者很感动,因为这代表着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是清明的。于是,作者告诉小女孩,她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此时,小男孩正不停地哭着。作者问他是不是因为没被邀请,所以很愤怒。小男孩沉默不答。
于是,作者和刘老师决定给小男孩做个当场演示。
作者问刘老师可不可以把手里的本子送给她,刘老师拒绝了。紧接着,作者说:“我尊重你的决定,接受你对我说‘不’。”
随后,小男孩一声不吭,气冲冲地走了。但从他放松、自然的背影可以看出,他已经接纳了这个规则,尊重别人对自己说“不”的权利。
“不”这个字,帮助孩子拥有选择的力量。如果阻止孩子说“不”的能力,将会使他的一生都残缺不全。
人的本性有一种强制他人满足自己需求的驱动力,这点在许多成年人身上尤为明显。但是,如果我们在孩子的童年期,就用规则将这种暴力挡在外面,他将会变成一个尊重别人、懂得界限的人。
那么,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呢?
作者在本书中提到,孩子建立规则的最佳时期恰是他不守规则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与儿童一起制定规则。否则,孩子因为无法接受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规则,而限制了其成长的自由。最后以无法实行下去而不了了之,或者出现了强权的情况。
同时也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儿童与家长共同制定了规则,在儿童还未形成规则意识之前,经常挑战规则。
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产生不良情绪。因为情绪的产生,会导致权威的出现,最终会破坏规则。
当孩子挑战规则时,就说明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规则,这个时候正是帮他建立规则的最佳时期。
儿童规则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好也是成年人重新学习规则的一个机会。
成年人在与儿童相处时,应该有意识地练习与儿童共同遵守规则,形成规则意识。
只有成年人们清楚规则并遵守规则,才能与儿童一起构建真正的规则世界。
倾听情绪,
使孩子成为真实而独特的人
儿童在早些时候是没有自我的,他必须使用自己的内在环境去创造自我。他通过移动自己的身体,让意识贯穿于全身,将所有的部位唤醒。
儿童在动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摔跟头,那么他如何释放摔的那个跟头呢?那就是情绪。
情绪能够帮助儿童舒缓受到的惊吓,如果儿童有情绪时你对他说:“不要哭”,那他就没有机会借助情绪调节自己。
所以,当儿童有情绪时,家长们必须耐心等待,让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
孙瑞雪教育机构的段武宽老师举了一个自己女儿的例子。
一天晚上,段武宽将女儿毛毛带到了学校。开会的时候,女儿进来找她要钱出去买东西吃,段武宽便叮嘱女儿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她一声。
长时间不见女儿回来后,段武宽就去了学校院子里等。没过一会,毛毛带着一脸失落回来,原因是丢了一块钱。段武宽安慰女儿说没关系的,丢了就丢了。
接着,毛毛送了段武宽一支黑笔,说这是买给她的生日礼物。段武宽说了句谢谢后,毛毛竟然哭了起来。
段武宽把女儿搂在怀里,温柔的安抚她。等毛毛情绪稳定后,段武宽询问了原因。原来女儿是因为送了自己生日礼物后,自己并没有表现出那么高兴才难过的。没过一会,毛毛又委屈的哭了起来。
此时的段武宽羞愧的向女儿道歉,温柔的搂着女儿,直到她停止哭泣。
对于孩子来说,哭泣的过程就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但是,如果让他们独自哭泣,就会使他们陷入无助、孤独的境地。
当孩子有情绪时,家长们的陪伴和倾听会让他们获得支持和勇气,从而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接下来的生活中。
那家长们作为倾听者,应该注意什么呢?
家长们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带着爱意抱着孩子,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陪伴孩子直到情绪稳定。
情绪认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对外界世界作出的一种反应。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时,家长们即使有更重要的任务,也不要离开孩子让他独自一人承受。而是应该陪伴他们,耐心倾听并给予足够的爱。
只有当孩子用情绪去体验这个世界时,才会在长大后成为一个真实而独特的人。
关注心理,
使孩子成为健全的生命
当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后,感觉就出现了。感觉就是儿童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
但是,感觉是不能直接被生命体接受的,它必须转化成意识。就好比我今天吃了一个苹果,我的肠胃接受了苹果,但是苹果必须转化成营养,才能被我这个生命有机体接受。
所以,当我们感觉到的外界具体的东西全部转化成意识的时候,就产生了心理。
儿童的内心是清澈的,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表现出来。成年人们只要及时关注儿童的言行举止,就能明白他们当下的心理需求。
有一次,孙瑞雪教育机构的两个小朋友贝尔和馨儿,一同来到了校长办公室。贝尔选择坐在了靠窗的位置,馨儿紧挨着她坐下。窗外的阳光照射在贝尔乌黑的头发上,散发着美丽的光芒。
一位老师不禁赞美贝尔,说她的头发像绸缎一样漂亮。一旁的馨儿看着贝尔没有说话。
没过多久,馨儿开始拽贝尔的头发,贝尔往旁边挪了挪位置整理好头发后,馨儿又去拽。
一位老师注意到后,就夸馨儿的靴子真漂亮。馨儿听到后,让自己的红靴子发出响亮的声音,所有老师的目光都被馨儿吸引住了,馨儿心满意足地沉浸在大家的注视之中。
我们来看一下馨儿的心理活动:当老师赞美贝尔的时候,馨儿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内心产生了忌妒,所以去拽贝尔的头发。
当老师捕捉到馨儿的心理需求,并及时地赞美她后,馨儿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自然而然地也就停止了对贝尔的攻击。
所以,当儿童出现攻击或其他行为时,家长们应该及时捕捉儿童当下的心理需求。如果家长们只看到儿童表面的行为,虽然当下的批评指责会压制行为的产生,但不平衡的心理会长久的留存在儿童的心里。
等到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这种不平衡的心理又会再次出现,并且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逐渐就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伴随儿童的一生。
此外,作者还在本书中提到,成年人能否准确地说出心理需求也将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大多数时候,成年人对于儿童的某些问题会采取迂回的方式回答。就比如,孩子想吃会议桌上的零食,老师却只告诉孩子零食不是自己的,并没有正面回答孩子说不可以吃。
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因为成年人们承受不了对孩子的拒绝,怕孩子被拒绝后出现某种情绪。时间长了,成年人们的这种想法、行为、心理上的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和自己一起陷入纠葛混乱的状态中,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障碍。
所以,当成年人们在遇到某些问题时,请对孩子准确的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尽管当下的某些回复,孩子可能接受不了,但是真实的想法不会扰乱孩子的内心。渐渐地,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会更加清明有序。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蒙台梭利曾说过:“人的幼儿时期,足以决定一辈子的生活形态。”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成年后的模样。
然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父母的陪伴。父母创造出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古人云:“三岁定八十,七岁定终身。”
婴儿从降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身份性质决定了他们要肩负起教育婴儿的责任,而家庭教育恰恰又是孩子一生教育的起点。
如果孩子在起点这个阶段就缺少了爱、缺少了自由、心理需求得不到关注,那么他们在起步时就已经混乱了,何谈人生能够获得多大的成就?
作为父母,也作为教育的起点,在童年时期就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爱和自由。因为足够的关注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完成自我的创造;足够的爱决定了他们会怎样去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足够的自由决定了他们今后的世界有多大。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爱的滋养,父亲力量的坚韧,足够自由的选择,以及一定规则的守护。所以,请在儿童懵懂无知的年龄,遵循他们生命的法则,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自由,这将会使他们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