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力》读后感:做到这三点,敌人成知己

今天我们要读的书是《共情力》,这本书提出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告诉读者们如何用共情能力来揭开我们脑中扭曲的伤疤,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在社会繁杂压力的包围下取得生活的平衡。

朋友不只靠缘分,更是要靠智慧与真心修来的。一个人若能处处运用共情力,必然会自带清香与光芒,让人不自觉地想要靠近,建立融洽而亲密的人际关系。

正如《共情力》中说的:“只有当我们变得富有同情心,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时,我们的内心才将收获一直寻觅的融洽的幸福。”

而交友之道的共情,在于做到这三点。

学会倾听

卡耐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双擅长倾听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除了表达自我之外,更要懂得用心去倾听。静默的倾听与陪伴,有时比滔滔而下的言语更有力量。

每个人都渴望被倾听与理解,一心一意的倾听,是打开另一个人世界的最好方式,是收获友情最朴素的秘诀。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弹琴。

高山流水觅知音,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何?真正的朋友,是懂得用心倾听你心声的人。好的友谊,倾听是一种境界。

沈从文穷困潦倒之际,硬着头皮给京城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希望他们能伸手帮助自己的“作家梦”。

求救信写了十几封,作出回应的只有郁达夫,他来到沈从文那个没有炉火的“窄而霉小斋”。

这一天他们聊了很长的时间,郁达夫一直充当着一个倾听者,而沈从文对他讲述了许多他一个人生活的苦闷,家庭中的烦恼,生存的艰难与理想的宏大。

沈从文直到老年,都感激着这一日郁达夫静静的聆听。沈从文和郁达夫之间,也从此建立了持续终生的深厚友谊。

认真倾听,就是表达珍视与理解最好的方式。而在珍视他们的人面前,每个人都感觉安全、放松,更容易交心。

当然,倾听不只是用耳朵简单地听着,更要用心跟着对方的情绪起伏。将自己的偏见摒除,全心全意为对方考虑,喜对方之喜,忧对方之忧,你的专注与共鸣便是给他最好的支持与力量。

让我们学会在倾听中去体谅、去理解、去安慰,无需言语,关怀与理解静默流动,拾获心心相印的友谊。

换位思考

提到友情,很多人都会想到著名的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总是多拿,鲍叔牙不怪管仲贪财,因为管仲贫穷,他懂;

管仲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他不怪管仲懦弱,因为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懂。

鲍叔牙举荐管仲做官,管仲却三次被国君辞退,他不怪管仲无能,因为时运不济,怀才不遇,他懂;

无论管仲处于何种境地,鲍叔牙都能将心比心地理解管仲的难处,无限包容,不离不弃。彼此了解、相互信任,不计较小事情,为对方多着想,才是友情的真谛。

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亦如此。人与人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境遇,对待事物,自然有着不同的想法与苦衷。学会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剥离那些表面上的差异,找到真心。

《共情力》中说:“每个人都会哭、笑、吃、忧虑和死亡,它会引发我们这样的想法:再讨厌的人,如果我们尝试去相互理解,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朋友。”

我们总是专注于那些不同,却忘了人性的根源总是相通的,人的情感深处原本藏着深深的共鸣。当你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吝啬真心,时刻充满理解,又何愁前路无知己呢?

愿我们都能学会将心比心,用温柔和体谅,面对身边之人,面对这个世界。

热情帮助

《共情力》中说;“当别人向你求助的时候,你最好给予。当然更好的是,别人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你也通过理解而去给予。”

收获深厚友情的最后一个秘诀,便是在必要时伸出热情的援手。

人生如四季,总会遇寒冬。人生在世,难免有寸步难行,失魂落魄的时候。患难之交见真情,落魄之时雪中送炭的,才是不需试验的真心,才是最值得交的朋友。

1952年,张爱玲到了香港,认识了邝文美。

往后余生的几十年间,张爱玲去了美国,两人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可以这么说,没有邝文美,就没有张爱玲。

如果不是邝文美一直为张爱玲各类书籍的出版东奔西走,我们或许就看不到张爱玲的作品了。而张爱玲也会因为缺乏版税收入,陷入真正窘迫的境地。

张爱玲感怀于这份雪中送炭的友情,去世之后,她把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邝文美夫妇。

在这个快时代,我们总是抱怨人情的浅薄,友谊的短暂,反观自己,却往往畏手畏脚,顾虑太多,不愿不求回报地付出,又如何获得毫无保留的真心?

不妨热情地伸出一只手,在他人需要时,二话不说地给予帮助。

毕竟,想要收获最珍贵的友情,要先把自己变成最值得珍惜与托付的人。

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并在必要时热情地伸出帮助的手,你便掌握了共情的力量,成为一个值得交的好友。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修得生命中的挚友,收获满满的友情,相扶相携走过今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共情力》读后感:做到这三点,敌人成知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