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之光》 -读书笔记

人长大了,渐渐懂得,每个人都终有一天会离去。然而,当亲人真的突然从生命中消失,却不易接受并面对这个现实。

人,经受了丧亲之痛,人生轨迹从此不同,已不可能走回原点。

走出哀伤,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通常要经历一段时间后,人们才能接受现实,然后一点一滴地收回心力,重新投入生活,这可能需要几个月也可能会需要好几年。

不必硬性规定哀伤的时间表,也不必用励志的“大道理”劝人“尽快恢复”,因为每个人哀伤的节奏不一样。让哀伤者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消化哀伤,其实就是最快的办法。

在早先的一篇文字中,我说没想到会在这里一待十年,因为或这样或那样、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错失了多次改变的机会。这里的一个主观原因是懒惰,说起来我是一个适应新环境很慢的人,而改变意味着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和人;接受亲人的离开同样如是,印象中在高考后的那一年妈妈离开,虽说经过短暂的调整,就情绪尚可的投入到了学习中,但其实多年后我才接受妈妈离开的事实。

伴随哀伤而来的情绪,可能会为你的心情蒙上一层灰色。任凭“化悲痛为力量”的豪言壮语也无法让你摆脱“行尸走肉”的状态。

不过,伴随哀伤而生的情绪低落,也是走过哀伤的必经之路。它让你放慢脚步,有足够的心灵空间回味究竟失去了什么。把情绪低落当作生命信使,与它静静地坐在一起,听它对你说什么。当你允许自己充分体验失去亲人的痛苦时,让悲伤荡涤心灵,你会慢慢地感受到重生的力量。当低落的情绪完成任务时,便会自动离去。

终有一天,你会把被哀伤撕碎的记忆碎片重新拼接起来,把对逝者的怀念放在心中合适的地方,带着回忆,投入新的生活,展现新的生命画卷。生命将在重生中逐渐增加重量,展现出她最动人、最美丽、最奇妙的一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安慰之光》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