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父母法则》
原著 | 理查德·泰普勒
解读 | 向日葵
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
相信每个初为父母的人,都想把孩子教育成理想的样子,孩子的幸福快乐是父母共同的期待。而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事与愿违,教育孩子经常让人抓狂。
为人父母的路上,你一定会经历各种挫折、焦虑、迷茫,也常常会思考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让你的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
《极简父母法则》就是一本专门为父母教育孩子而写的书。这本书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了育儿过程中,父母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误区,让你教出快乐、自信、独立的孩子。
无论你即将为人父母,还是已为人父母,无论你正在养育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正在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本书中的法则都将对你有所助益。
本书作者理查德·泰普勒,是欧美畅销书“泰普勒人生法则系列”图书的作者,被誉为“个人成长”导师。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240万人在按照他的建议的法则行事。
《极简父母法则》是他人生系列图书中的一本,刚出版就受到很多身为父母的读者的大力追捧,连续多次占据家庭教育类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如何才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面对孩子各种状况时,父母应该如何应对?怎样做才能让育儿更轻松?现在,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一起来学学吧。
父母放松养育,孩子快乐成长
优秀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总能用放松的心态看待育儿这件事。
相反,那些不够优秀的父母,则总是为一些事情担忧,他们担忧的不是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父母,而是一直在担心一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而这种不必要的担心影响了他们成为优秀的父母。
一对有洁癖的父母,他们要求孩子一回到家就要在门口换鞋子,即使鞋子很干净也必须换。平时在家里,只要孩子没有把东西归回原位或弄乱一点儿东西,他们就会焦躁不安。
有的父母好胜心极强,要求孩子参加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拿第一,哪怕只是和小朋友一起玩积木。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连孩子只是轻微碰到膝盖都会坐立不安。
这些都会让孩子一直处于高度压力之中,根本就无法放松下来开开心心地玩。父母整天焦虑不安,孩子就不可能过得放松自在。因此,在育儿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保持愉悦和放松的心态。
作者建议如下:
父母要明白人无完人,学会安于当下。
父母有缺点,孩子会犯错,这是很正常的事。允许孩子犯错,就每一个当下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分析,让孩子在纠错中成长。不纠缠过往,不放大未来,以平常心对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的心情比策略更重要。
父母要认清自己的长处。
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处做无谓的比较。为人父母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而且要对自己的长处有信心,同时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一来,当看到别的父母做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时,你就不会因相形见绌而焦虑不堪了。
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当全能王。
很多父母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每当听说别人家的孩子学了什么,而自家孩子却没学时,马上觉得自己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然后盲目跟风报班。这样只会把自己弄得焦灼不已,孩子也疲惫不堪。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父母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这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极好的教育。父母有自己喜欢的爱好,才能让自己心情愉悦,对孩子笑脸陪伴。父母在养育孩子时的心情,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快乐程度。
日常生活,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养儿育女,是父母在日常中日复一日的坚持,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事情中。给孩子洗澡,叫孩子起床、穿衣,送孩子上下学,叮嘱孩子吃健康的食品,让孩子去买东西等等。
作者的一个朋友,属于包办型父母。不管孩子多大了,事无巨细,都会替孩子做。
有一次放学,父母晚来接他。老师要送他回家,已经10岁的孩子,竟然不会收拾自己的书包,说不清自己的家庭住址,甚至连给父母打电话都不会!老师问他父母都没教吗,他说父母总是把所有事情都包揽了,自己什么都不会。
这件事让他成了全班同学的笑料,也让他对父母非常生气。
针对以上情况,作者提出了下面几点解决方法:
第一: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为人父母要明白一点,孩子必须在18岁之前拥有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就放手让他们去做。
自己吃饭穿衣,整理书包房间,自己完成作业,给家人做饭,外出时自己整理行李等等,父母要放手让他们去做,孩子从中可学习安排自己的生活。
第二:巧用表扬。
孩子非常希望父母能注意到他们良好的行为,父母的鼓励是孩子前进的最大动力。
要做到育儿有道,父母必须要用恰当的方式,针对合适的事情,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赞美。
父母要尽可能具体一点赞美孩子,也可以问孩子问题,这样会让孩子有成就感。他们不仅乐于跟你分享,也会有更大的动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教会孩子面对失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明白一点:当自己把一件事情搞砸时,要勇敢地接受现实。父母要帮助孩子勇敢面对问题,分析原因,让孩子看到他们可以改进的地方,让他们振作起来。
一旦孩子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不足,就会明白下一次该如何避免这种失败,同时也能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平常心对待失败,化解失败。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能给孩子制定合理的规矩,为孩子创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那么为人父母这一重任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有了规矩,孩子们的行为活动有章可循,不会无所适从,成长会更加自由,同时也能让孩子受益无穷。
作者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跟妈妈顶嘴,妈妈不但没有训斥他,反而笑着告诉他,很高兴看到他敢为自己挺身而出。第二天,作者又跟妈妈顶嘴,却被妈妈生气地痛打了一顿。他当时懵了,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昨天顶嘴能得到表扬,现在却要挨打。
妈妈对他的态度,不仅在顶嘴上,其他事情也大多如此。这让作者对于哪些事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根本没有概念。很多时候,自己都觉得如履薄冰,生怕会自讨苦吃。
所以,给孩子设定规则,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能做、怎么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底线在哪,非常重要。
父母要统一战线、前后一致。
给孩子设定规则,对待孩子的态度,父母要共同制定,严格遵守,前后一致。如果你在孩子面前拆了自己伴侣的台,或是朝令夕改,那你不是在对孩子好,而是在迷惑孩子,最终你会失去孩子对你们的尊重,也会削弱他们对这些重要界限的信心。
父母双方在所有重要规则上,都必须同时执行已设定的界限。
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的身体来自健康的生活习惯。孩子良好的饮食和起居习惯,有赖于父母在小时候帮助他们养成。
父母要多花心思,让孩子参与选择健康的饮食方式,避免让孩子经常接触到垃圾食品而形成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父母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睡眠需要,在适当的幅度范围内,让孩子选择上床睡觉的时间,养成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些做法,因为是孩子本身的选择,他们会更乐于去做,从而养成好习惯。
父母遇事不要生气,对事不对人。
孩子难免有调皮犯错,或是与自己意见严重不合的时候,此时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脱口而出就批判孩子。说孩子“愚蠢、懒惰、自私”等,这都是在给孩子贴标签,而不是在批评他们的行为。
与其愤怒责备孩子,不如温和指出孩子的行为。父母的笑声更能化解孩子的错误,加深亲子之间的关系。
父母一定切记:要言出必行。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放出狠话说,你如果怎么样,就不能得到什么。但父母往往记不住自己说过的话,很多时候孩子怎么样了,照样能得到什么。
久而久之,父母对孩子就没有半点约束力,说的话孩子也不以为然。作为父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只说不做,最后把自己逼到两难的境地。
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
让孩子的成长拥有内驱力
每个孩子都不同。即使是拥有一样的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上同一所学校,过同样的假期,孩子们的性格也不可能一样。
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来调整育儿方式。要想成为育儿有道的父母,你需要明白一点: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尽情释放不同的个性,而不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培养他们。
作者的两个孩子,一个特别听话,父母让他做的事情都会去做;因为他觉得,如果自己不做,父母就会对他失望。
而另一个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根本不会在意父母的看法,但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否像个大人,是否是个负责任的人。
发现了孩子的不同特点,作者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对于听话的孩子,每次孩子做完事情,作者都会告诉孩子自己有多么欣慰、多么感动。
对另一个孩子,作者则经常肯定他是个负责的男子汉。这样,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各得其所,长成独立、自信、有思想的人。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孩子,每个父母都能针对孩子的个性,运用适当的方法,让他们快乐成长。
例如,父母要找到有效的激励方法,学会欣赏孩子。
用来激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父母要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时是物质上的奖励,有时是情感上的激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对他们的奖励也要相应改变。
孩子身上,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父母的激励,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欣赏,被父母欣赏的孩子,能在规则范围内,自觉把事情做得更好。
还有,父母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允许孩子不完美。
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如果你想让孩子尽善尽美,不但不可能,还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不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始终是孩子,不应该把他们当成小大人,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强化他们的优势,相信他们最终都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最后,父母要把恐惧和不安全感埋在心底。
在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不经意间,你可能就把各种恐惧传递给了孩子。
其实孩子内心本来就已经有很多恐惧了,不需要你给他们更多,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把恐惧深埋心底吧。
这样,能让孩子得到更多尝试的机会,可以让他们自由自在享受生活,最终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恐惧并克服它。
兄弟姐妹情,助力孩子成长
有多个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记得这一点:你能够为儿女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建立亲密的手足关系。父母要让孩子们互相依赖,成为彼此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
有一天,朋友的小儿子跑过来向他告姐姐的状,说姐姐没有及时关掉收音机。朋友对儿子说:“没关收音机,是姐姐不对。但是你不应该告姐姐的状。”多次这样的经历后,小儿子明白父母希望他们友好相处。
还有一次,小儿子的数学作业不会做,就来问父亲。父亲对他说:“我的数学不太好,你可以去问你哥哥或姐姐,他们都能帮你。”
后来,小儿子有什么问题,都会去向哥哥姐姐寻求帮助,同时也乐于被他们差遣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兄弟姐妹情在互帮互助中不断升温。
帮助孩子培养兄弟姐妹情,育儿有道的父母都会这样做:
第一:让孩子自行解决纠纷。
如果你有几个孩子,孩子们每天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些大大小小的争执。父母必须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面对争执、化解争执,否则他们无法从中学习争端解决之道。
虽然有些争执毫无意义,但争执能够让孩子知道,什么做法能让别人愿意与ta配合,什么做法却不能。
第二:让孩子学会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意味着让孩子们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也可能是要彼此分工合作、整合力量,把事情完成。
家里让孩子们一起合作的机会有很多,比如清扫房间,整理厨房,一起出游等等。团结一致的合作,对建立孩子之间亲密的手足关系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不要拿孩子互相比较,对孩子不能偏心。
请父母们一定记住: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随便把孩子进行比较,会伤害孩子间的感情。
父母不用指出孩子们之间的差异,更没有必要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做任何评价。偏爱同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要对任何人透露谁是你最爱的孩子。
最后:挖掘每个孩子的长处。
父母要做的是,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并让孩子们的长处得到发挥,让他们在家庭中都有存在感,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更有利于孩子们建立亲密牢固的兄弟姐妹情。
保持信心,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
每个孩子都会步入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一言不发、闷闷不乐,父母很难和他们进行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而且脾气越来越大,有时就像是从地狱跑出来的恶魔一样,十分可怕。这给父母带来了新的挑战,让你毫无头绪,不知如何做个好父母。
作者有位朋友,女儿长到18岁,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青春期该有的烦躁和焦虑。朋友觉得很幸运。
然而,6个月后,正当同龄孩子的青春期接近尾声时,她女儿的青春期才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和父母大声顶撞,甚至还说要辍学。
朋友被女儿弄得手足无措,连忙向作者请教,作者告诉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
最重要的是,父母别跟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要和孩子像成人那样交谈。
你和孩子越较劲,孩子越会走向极端。面对孩子的逆反,父母可以心平气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但不要求孩子照做。你用成人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孩子也会像个成人一样回应你。
尊重孩子的喜好。
青春期是孩子内心很脆弱的一段时期,他们的自信心很容易被击垮。孩子很轻易就认为父母不认同他们,甚至不喜欢他们。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尊重他们的喜好,就等同于认可、喜欢他们,他们能因此重获信心。
不要对孩子刨根问底,尊重他们的隐私。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做出一些不让父母知道的事情。父母没必要小题大做,寻根究底。
同时,父母不应该在未经孩子同意的情况下,读他们的日记,挖掘孩子的秘密,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要对自己多年来对孩子的教导有信心,走过这个坎,你将收获一个阳光健康自信的孩子。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部分。
为人父母,考验着你的耐心,你的脾气,你的情绪,甚至是你的理智。
养育,不仅指向孩子,更指向自己。育人先育己。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父母只有先把自己教育好了,才可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曾意味深长地对父母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您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作为父母,肩上的责任重大,你的言行举止都将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决定着他们长大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其父必有其子。从孩子身上,不难看出父母做的是好是坏。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孩子便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随随便便长成的。父母做对了,孩子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