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而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作家龙应台,被誉为华人世界里最有力的一支笔。在儿子安德烈18岁的时候,她从把把自己半生的阅历浓缩成一封封家书,写给儿子,给自己18岁的儿子送上了最好的成人礼。
这一封封家信,集结成这本《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信中告诉了所有父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家庭教育的烙印会铭刻孩子的一生。好的教育,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三种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让孩子亲近自然,在感受中学习
莫言五年级就辍学了,在家里放牛。在谈到自己的成长路径时,他讲到如果自己按部就班读上几十年的书,反而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文学成就。
正是日日浸润在田野里,对一草一木观察,与一花一鸟对话,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也给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当然不是说我们也要让孩子像他一样放弃学业回归自然,只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书本里,孩子会很疲惫,效果也不见得好。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龙应台对儿子安德烈说:“你小的时候,我常带你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现在你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罗纳,看建筑,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亲近自然,在感受中学习,会让孩子有更透彻的理解、更深刻的记忆,也比枯燥的书本、干巴巴的定义有趣得多。
和大自然同步呼吸的频率,会让孩子拥有鲜活的灵魂和健康的体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
这些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都将成为孩子的一部分。
让孩子明白努力的意义
龙应台在给安德烈的信里,提到了德国一位叫提摩的画家。
德国是一个氛围自由宽松、不讲究竞争的国家,提摩一会儿要做翻译,一会儿说当锁匠,一会儿又要学做木工。最后什么稳定的工作都没找到。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又过去了。他41岁了,仍旧失业,和快80岁的母亲住在一起。
他平日里无所事事,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就坐在临街的窗口,画长颈鹿。
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现在很多家长,总是对孩子抱怨:“你真让我丢脸”“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不应该是这样的。
孩子不是你用来攀比的工具,也不应该用自己的人生为你弥补遗憾。
对孩子说,努力读书,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你将来能活得更好。
你想要的无人机、小汽车、大别墅,你想要的体面的工作、坚固的友谊、浪漫的爱情,你想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许许多多,都要靠的你的努力才能够到。
有些孩子可能会抱怨自己普通的家境,就算拼命努力,大概率也无法和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并驾齐驱。但你就此放弃的话,只会被越落越远。
只要努力,你手里握着的东西,总会比你原本拥有的,更多一点。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独立
当年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创造了无数奇迹:2岁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考入全国重点大学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时,魏永康被特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
这样辉煌的履历,足以令人人称羡。然而三年后,却突然传来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的消息。而他被劝退的原因,竟然是自理能力太差。
原来他的父母为了让他专心学习,包揽了所有杂务,甚至直到高中还给他洗脸、洗澡甚至喂饭,害怕耽误学习也不让他有什么社交,导致他读研以后根本无法独立生活,不知道什么季节该穿什么衣服,经常忘记上课和考试的时间,人际关系也很差。
魏永康的父母想让孩子做天才,孩子却连一个普通人都做不好。
那些孩子将会遇到的难题,你可以帮他摆平一时,不能帮他摆平一世。还不如索性早些放手,给孩子试错的时间的机会。
我们做父母的,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指引者,而不是命令者。
你要明白,你不再像从前那样,是他的全世界了。
他总要告别你,去探寻属于他的新世界。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就是要目送着孩子踏上一段又一段没有你的旅程。
你的包办代替,不是为孩子插上翅膀,反而是拔掉了他的翅膀。
如果爱他,请忍着不舍放开手,让他自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