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做人真正的境界,在于有志、有识、有恒


《曾国藩》

原著 | 唐浩明
解读 | 遇琳

曾国藩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为其写了一副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建树。为人师,有很多学生,出名的有李鸿章。

消灭太平军,成为将军,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忠于国家,拥有不朽的功绩被封候,光宗耀祖。他写的家书,流传至今。这个评价,是他一生倾尽所有的努力获得的。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

靠自律不断纠正自己的言行,是为立德;平定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推荐有用人才,一生忠君爱国,从无二心,是为立功。家书广为流传,言谈令人佩服,是为立言。

曾国藩在品德和言行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了改掉坏习惯,他曾写日记痛骂自己。他一生都提倡节俭,吃穿用度有一套规矩,并严格执行。他这一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

拥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局。对于曾国藩的一生,争议颇多。

有人认为他是圣人,是君子,也有人认为他是小人,是伪君子。而这些在唐浩明所编著的《曾国藩》中,都会找到答案。

唐浩明是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在整理历史文献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全面的曾国藩。对曾国藩,他不偏不倚,客观评价。

他将曾国藩的故事以小说的口吻写了出来,但却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除此之外,他的著作还有《彭玉麟》、《张之洞》、《杨度》等等。

唐浩明所著的《曾国藩》是1852年至1872年这段时期的曾国藩。分为上中下三册。

上册《血祭》主要讲述了曾国藩1852-1857年期间,他初办团练,创立湘军。

中册《野焚》主要讲述了曾国藩1858-1864年期间,曾国藩再次出山,平定了太平天国。

《黑雨》主要讲述了1864-1872年,这期间他撤销湘勇,去世之前一直心系国家命运。

《黑雨》

立德

曾国藩一生是自律的一生。对自己严于律己,对家人严格要求,对待他人心胸宽广,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恩必报。

对自己,曾国藩始终严格要求。曾国藩注重品德的修养,深受唐鉴的影响。唐鉴是著名的理学大师。

有一次,道光帝接见唐鉴时,曾国藩正好在旁边。听到道光帝称赞唐鉴治程朱之学有成就,并躬自实践,是个笃实诚敬的君子。

曾国藩发现皇上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自己在皇上身边做事,就应该投其所好,才能引起皇上的重视。

曾国藩找到唐鉴,行了弟子之礼。曾国藩的踏实和毅力感动了唐鉴,便收下了这个弟子。在唐鉴的指点下,对于学问和修身原本模糊的事情一下子清晰了不少。

唐鉴告诉他修身最好的方法是写日记,从此曾国藩便养成了这个习惯。不管自己做了什么,无论好坏,他都记在日记中,反思自己。

学习理学之后,曾国藩对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每日的饮食起居都有一套规定。多年以来,几乎每日都按照这套规定执行。

每日他要做的事情是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

曾国藩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也是如此。曾国藩一生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母亲葬礼,几个弟弟办了隆重的酒席,曾国藩不满弟弟们的做法,责怪了他们。

自己闲赋在家时,弟弟又给他过生日,曾国藩不喜欢那样的排场,便到乡下躲生。

对子女,曾国藩的教育极其严格。他不让儿子穿华丽的衣服,嫁女儿也只有200两银子。要求儿子每日都做到看、读、写、作。要求女儿和媳妇做到,衣、食、粗、细,缺一不可。

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染上官宦子女身上的恶习。他告诫子女: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他提倡勤俭持家。并有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对他人曾国藩礼贤下士。他喜欢读书人,无论多忙,都会亲自接见读书人。对待在他身边做事的人,曾国藩总是以礼相待。

对有官职的人,他以上下级之礼相待,无官职的人,他以朋友之礼相待。

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曾国藩懂得报恩。在为母奔丧的路上,曾国藩遇到康福。因为互相欣赏,康福便一路追随,留在曾国藩身边做事。

康福将曾国藩从太平军中救了出来,在刺客刺杀曾国藩时,救了曾国藩的命,他跳江自杀时,康福将他救了上来。

曾国藩想要报答康福,他派人到康福的老家以康福的名义买下了一座大宅院和300亩地,让康福在乡亲邻里间扬名。

曾国藩始终有胸怀。好友左宗棠很有才华,在当时有“今亮”的称呼。曾国藩一次又一次举荐左宗棠,左宗棠官越做越大时,他们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僵,最终分道扬镳。

左宗棠镇压捻军时,筹饷是他最大的难题。左宗棠以为曾国藩管辖的军饷会有拖欠。到最后,曾国藩却没有拖欠左宗棠一丝一毫的军饷。

曾国藩这一生用自律成就自己,严格要求家人,是希望曾家一直可以兴盛下去。对他人以礼相待,宽容,感恩,获得无数人的追随和认可。

立功

曾国藩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太平天国。在当时,清朝岌岌可危,太平天国就是他们最大的威胁。

不仅如此,朝廷中竟然没有一支能和太平天国抗衡的军队,与太平天国对战,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

朝廷的办法就是办团练。各县都办团练,省里有一人负责所有的团练。湖南省巡抚想要让曾国藩当主要负责人。

曾国藩想先招募少数人,将这批人训练成精兵强将,成为骨干。然后再招募十倍二十倍的人,就可以组成一支劲旅,与太平军进行抗衡。

当曾国藩的想法得到皇上同意后,他立马将好友调来长沙,从他的一千团丁中挑选出来八百,分为两营。每个营都有360人,剩下的80名是他的亲兵营。

在训练期间,湘军和湖南当地的绿营发生了矛盾。绿营看不起湘军。加上湖南官场的腐败,他们有意排挤曾国藩。一气之下。曾国藩离开长沙,来到衡州。

来到衡州后曾国藩继续招募勇丁,筹集资金。曾国藩明确地定下了规矩:

每天五更三点放炮,炮鸣即起床,每夜每营派十人巡逻;黎明演早操,营官、哨官必须亲自到场;午刻点名一次;日斜时演晚练,二更前点名一次。他严令禁止嫖赌、游冶、懒散、骄傲。

曾国藩对湘军恩威并施。他常常鼓励勇丁,以父兄的身份给他们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

当他得知泽字营中了太平军的埋伏,旁边一个营却见死不救,撤离战场。这是曾国藩无法忍受的,他斩了那个撤离营的长官金松龄。

在正式和太平军对战之前,为了鼓舞将士,赢得民心,让敌人军心动摇。曾国藩写了一篇檄文。指责太平天国以《新约》代替孔孟之道,以此来激起读书人共同的愤怒。

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事还是带兵打仗。他建立了一个名为粮台的机构,主要供应粮草,处理军中日常事物。

曾国藩战胜太平军主要的战略只有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到任何地方安营扎寨之后,都要先挖两米深的战壕,然后把墙筑到八尺高,墙外在挖一条沟。

里面的战壕对应里面的太平军,外面的战壕对应前来救援的太平军。他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打下了九江、安庆,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岳州,曾国藩因为轻敌中了太平军的埋伏,逃到长沙,没有进城,在城外整顿军队,决定和太平军一决雌雄,决战时,因为求胜心切,曾国藩再次上当。

曾国藩感到心灰意冷,不想落入敌人手中受辱,宁死不屈。他决心一死,甚至写好了遗书,买好了棺材。但最后时刻,他收到了湘潭水陆大胜的消息。

此后,曾国藩率湘军接连取得胜利。太平军觉得湖南不好打,转战来到江西。

曾国藩也率军来到江西,可得不到江西官场的支持,他们处处给曾国藩难堪,无法让他筹到粮饷。

局面一筹莫展时,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曾国藩踏上奔丧之路。他借此机会,向咸丰帝要督抚职位。咸丰帝顺水推舟,让他在家守丧。

在家一年多,曾国藩想明白了,自己一生正气,为何处处碰壁,是因为他太过刚烈。此时,接到咸丰帝圣旨,曾国藩再次出山。

这一次,他学会了“讨好”和“迎合”官场,筹粮饷果然顺利了不少。曾国藩继续率领湘军和太平军对战,终于攻克了金陵,战胜了太平军。

平定太平军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功绩,但他一生所做的,决不只有这一件事。曾国藩一直希望中国能向列强一样强大,才不会受欺负。他一直想要制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枪炮。

他带领一行人对洋人的船进行参观和考察。看完之后,他心中的欲望更加强烈。他开始招揽技术人才,加上李鸿章买下了上海虹口洋人办的一个铁厂。

设备齐全,可以开创自己的工厂。就这样,江南制造机器局成立了。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翻译西方经典著作,派出第一批青年留学生,并让自己的儿子学习西方的文化。曾国藩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盛祖国。

这一生他忠君爱国,就连毛泽东都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立言

《曾文正公全集》和《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的言论,至今仍被推崇学习。

都说做人要学曾国藩,他是很多人心中的楷模。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曾国藩懂得恰当地处理各种关系。主要是他懂识人用人。关于识人交朋友,曾国藩有相面的理论:

邪正看眼鼻,聪明看嘴唇;
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
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
若要问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认为正人君子的鼻子首先是正的,眼神要安定,嘴唇要厚实,说话有条理,思维才有条理。精神充沛的人,才会成就一番事业。

面善则心善,一个人的长相就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看一个人,可以根据他的相貌,言语,行动来考察这个人的思维和做事方法,从而判断这个人的能力。

在为人处世方面,除了会识人辨人,曾国藩还爱让功。攻下安庆之后,将作战之功,指挥之功都让给了下属。

身边亲信感到疑惑。曾国藩却解释说:“让功于人,让命于人,才能率人。”曾国藩的这一做法,让很多人敬佩不已。

曾国藩始终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成就下属,就是成就自己。

对于教育子女,曾国藩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有一次,徽州失守,曾国藩身陷太平军重围,他写了遗书给儿子,留下八本三致详的家教:

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忘语为本,治家以不宴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考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他希望儿子专心读书,成为一名君子。孝顺父母长辈,遇事要冷静,少发脾气。晚上要休息好,早晨才能有精神。当官一定要清廉,不要总想着钱。在军中一定要爱护百姓,不要干扰和伤害百姓。

生命的最后一刻,曾国藩留下遗言: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清。曾国藩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曾国藩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相信正义,却也为了自己的仕途,使用了其他手段。

这一生,他忠于朝廷,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是谁试探,他都没有二心。对皇恩,他万分感激,对信任,他没有辜负。对猜忌,他挺了过来。

这一生,大起大落,有过辉煌,有过冷落。他想过自杀,他无法理解,但都挺了过来。

他有家国天下的理想,比起小爱,他拥有的是大爱。一生自律,让人敬佩,让人追随。左宗棠用“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八个字评价了曾国藩的一生。

读他人故事,品自己人生。唐浩明的《曾国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伟人。时代变了,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在曾国藩身上学到不少知识。

学习他的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工作还是作息,都为自己定制一套规矩,严格遵守。

每日都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总结,改正身上的缺点。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不足,做更好的自己。

学习他的为人处世,既有原则,又懂变通,能很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但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对于那些不违背原则的事,要学会灵活变通。对于帮助过我们的人,要做到知恩图报。对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学会宽容,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学习他做事的态度,有恒心,有毅力。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去放弃,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总会完成的。

最后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内心,如曾国藩一样,君子以厚德载物,守住心中的原则,保持良好的人品,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能力再强,名位再高,如果没有原则,人品不佳,迟早也会遭到祸患。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曾国藩》读后感:做人真正的境界,在于有志、有识、有恒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