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人活一世,修心一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信大家对这首诗都不陌生,苏东坡在近1000年前写下的这首诗至今仍被我们时时诵读。苏东坡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为后人留下的一首首打动人心的宋词,他为人处世之道、豁达的心态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生活、人生的态度。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过: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苏东坡在心灵的练就离不开以下这几点。


良好家风塑造赤子之心

从苏氏兄弟两三岁起,程氏便开始每日设立功课,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孩子尚小,已有的启蒙读物尚深奥,她就自己从历代诗书典藉中找出许多著名仁人志士的史传故事作为教材,给孩子们授课讲学。

她对孩子们说:“读书识字,不是为求官,不是为谋食,也不是专为求取名利,而是为了知事明理,学会做人。你们长大后,要正直、刚毅。能做到这一点,我死而无憾了。”

苏东坡八九岁时,母亲程夫人在家管教孩子,教儿子读《范滂传》。

苏东坡在读完之后,被范滂身上具备的精神大为感动。于是抬头望着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从此,苏轼处处以“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把节操作为处世立身之本,更加奋发学习,以求长大成为一个为大家所尊重、敬仰的人。母亲的言行和教诲影响了苏东坡一生。

程夫人的立身行事,滋养了苏氏家风: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苏轼从小接受端正的人格教育一直贯彻到他今后在政治生涯中。

因此,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形成家风,家风决定孩子的人格和修养。

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所以,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回过身来想想,自己有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自己身上有没有出现这些错误。

父母们以身作则的“潜教育”会深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心灵塑造的一部分。

勤奋努力的坚持之心

苏东坡十一岁时,开始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苏东坡抄书并不是简单的抄写。在抄写时,他还会暗暗记住书中的经典,以及中正史常见的故事暗喻等典故。在抄写时,运用大脑,辅以思索。

运用这种读书方法,苏东坡不仅将经典古籍记得滚瓜烂熟,而且在写文章时,引经据典随手就来,绝不会茫然无绪。

每当别人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总会想“他真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但世界上哪会有这么多天才呢?别人只是在我们休闲玩乐的时候依然选择默默努力而已。

1%的灵感固然重要,但要是没有付出那99%的汗水,最后还是会和成功失之交臂。成功之人他们看似轻而易举的成功的背后是日夜努力积累的沉重。

我们渴望成功,可每次都轻言放弃。

村上春树已经坚持每天跑步十几年了,他说到:“如果因为忙就中断跑步的话,我一辈子都无法跑步了。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

所以,在我们的心灵生活中,缺少的不是高出别人的1%,而是后天持之以恒的努力。

与心灵对话的通达之心

苏东坡在他的一生中,是自由的、豁达的。

而反观我们自己,生活中、与人相处中,处处小心翼翼。我们被禁锢在一个标准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的心灵真正向往的。

苏东坡信奉佛教,但在他身上儒释道三者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在生活中他既有儒教的责任感,同时也有道教自由不羁的洒脱。

他可以与僧人做朋友,也可以与歌妓吟诗作对。在一次游玩中,他竟把歌妓带到佛堂,与老僧见面,打破了女子不登佛堂的传统。

每晚睡觉前,苏东坡总是不厌其烦地把被褥塞好,把躯干四肢安放妥贴,闭上眼细听自己的血气运行。

他认为灵魂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自己的灵魂。所以他虽然自由洒脱,但同时依然对自己保持自律和自省。

苏东坡的一生起起落落,但依然不失温和厚道的本心。这也许就是因为他做到了心灵上的平衡。心灵和人的外在生活自成一体。

当我们的生活失衡的时候,我们或许回省自身的心灵,眼前的烦恼或许就能豁然开朗了。

我们应该明白,人这一生,便是不断修心的过程,要有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之心,更要有开阔明朗的通达之心,做一世人,修一世心,便是人生最好的圆满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苏东坡传》读后感:人活一世,修心一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