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 -读书笔记

书名

《康熙大帝》

第四卷 第二十七回

这两件事三个人都不晓得,乍闻之下不禁骇然。私收金税固然犯罪,就是人参,顺治年间律令明载,人参为国家积银禁物,无论何人偷挖者死!朱天保抽了一口冷气,说道:“怪不得八爷那么多的钱!”

小说《红楼梦》第七十七回,王夫人曾向众人说:“你们不知他(指人参)的好处,用起来得多少换买来还不中使呢!”其后周瑞家的又转述太医的话:“这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连三十换也不能得这样的了。”这里所说的“换”,是指人参与银两的比价。“三十换”就是一两人参值三十两银子。照此推算,一斤人参价值四百八十两。这个价格远远高于康熙、雍正时上等参一斤八十二两银的最高价!

然而《红楼梦》所记录的,正是乾隆年间的真实参价。人参在乾隆年间价格暴涨(这种趋势很可能从雍正后期就开始了),至曹雪芹著书时已涨到康、雍时期的五六倍!然而这还远远未达到参价的峰值。经乾隆年间半个多世纪的狂涨,至嘉庆初,参价已涨至三百换,即每斤高达四千八百两银,甚至更高!

简单来说,清朝的人参管理制度极为复杂,其制度保证了东北人参贸易的利润,大部分落入皇帝私囊——最多时,数额达到每年100万两白银。朝廷垄断人参贸易的结果,是参价的暴涨。

参价的暴涨,与人参的神化相辅相成。生活在乾隆时期的医生徐灵胎,写过一篇《人参论》,提到时人存在着一种“因人参价格高而迷信其疗效”的心理,大意是:患者相信参价这么高,那人参自然是最好的药。医者也乐于利用患者这种心理,动辄给他们开人参吃——患者吃了人参后,若病情仍不见好转,不会埋怨医生。因为在他们看来,人参治不好的病,那肯定是真治不好了。

► 再次,皇室大量服用人参,对民间起到示范效应。

大量上品人参被清朝宫廷留用,是因为皇室对人参的消耗量很大。

据清宫档案《人参上用底簿》,乾隆帝生命最后两年,“共进人参三百五十九次,四等人参三十七两九钱”。乾隆朝的妃嫔、公主也大量服用人参。

► 最后,江南“温补”文化,迎合了人参迷信。

从乾隆时期开始,江南发展起一种古怪的补药文化。当时,很多江南医生喜开补药。各种补药之中,最受欢迎的,又数人参。

医界的这种风气,其实也是在迎合时人的人参迷信。既然“都门诸贵人喜服人参,虽极清苦亦竭力购参以服之”——无论贫富,都相信通过人参温补,能治好痼疾,那么作为医生,最安全、最赚钱的办法,无疑就是开药时多开人参。

清朝对人参的神化影响至今。时下仍有很多中国人相信,人参是一种包治百病的补药。

► 时至今日,野生人参的价格已达天价。2010年1月19日出版的《广州日报》载,五年前有人以十万元购得五十年生的野山参一支,到2010年以五十万元售出。当然,人工养殖的人参虽然也区分不同的种类,但价格大多相对较低。

► 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辞海》中的记载同样欠缺科学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康熙大帝》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