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的艺术》读后感:坐下来才有思考,慢下来才是生活

《慢的艺术》

原著 | 布鲁克·麦卡拉里
解读 | 余路

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慢下来。思想包袱太重了,要卸下来使身心淡然,走的太累了,就停一停,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给自己一个回旋的余地,说不定,转个身,幸福依然会在回眸处等待。

正如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慢的艺术》教会我们的。

本书作者澳洲作家布鲁克·麦卡拉里,曾是事业得意,家庭美满的成功女性,但在第二个宝宝出生后,她患上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终日闷闷不乐,甚至时常浮现轻生的念头。

在医生建议下,她学习里奥·巴伯塔的“禅意生活”,开始尝试一种逐步精简自我的慢生活,在一年中处理掉了25000件东西,重拾了健康、精力以及对人生的热情。

布鲁克·麦卡拉里是用慢生活寻回自我的亲身经历者,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她的步伐,从精简生活、放慢脚步过日子开始,逐步找回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一起去发现生活的别样美丽。

断舍离,是根本

里奥·巴伯塔曾说:“成为自己人生的管理者。将剩余物品渐渐剔除,直到留下的全都是自己最珍视的东西,是必需品,是能够让自己的开心的物品。”

物质的堆砌绝不是理想人生的必要,反而会成为阻碍你思考的障碍,让内心也随之变得拥堵。

想象一下,如果人生快进五十年,眼下过的日子会是你想要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往后,请务必为对自己而言有意义的人与事多多腾出时间。

为了自在的生活,轻松愉悦的内心,必须学会断舍离,把不必要的杂物,从眼前、从所在空间中舍弃。

在清理杂物这门课程中,首先要懂得勿忘初衷。

对理想的生活,每个人都曾有过初衷,只是大多数会被琐碎日常堆积而渐渐遗忘。可想要为自己而活,必须先让“为什么”露出真面目,“怎么做”才能紧跟其后。

想知道“为什么”,无妨尝试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用三句话为自己写一篇悼文:

你希望发生什么事?希望谁处于你人生的中心位置?你想花时间做些什么?想在哪里生活?怎么度过这一生,才能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让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符合自己的预想?

知晓、认清自己的初衷后,就着手去改变。

关于改变,作者着重提到“放手去做”的观点:学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你喜欢的某个领域内,学习其中的技能或知识。

比如作者喜欢看书,就从书籍中获得启发,开始人生哲学的萌芽,甚至让自己从书中那些关于创造力和自我认同的理念中认识到人生真理的闪光点。

获得足够的信息后,想办法行动起来,通过实践引起内心真正的共鸣。

作者说,完美的方案不会藏在书页中,静候我们去发现,等着我们为它抹去灰尘,然后自动填补人生的缺憾。没有人能交给我们一个神奇法门,立刻使我们活得更好。

说一万次,都比不上实际行动一次来得强。

然后,学会只留下该留的。

这件事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实则难上加难,作者也不例外。

一个周六的早上,作者和丈夫满怀信心决定把车库里的闲置物品通通处理掉,可结果不如预期。努力搬东西、做分类,忙活一天后,最后反而又堆放着一堆又一堆连自己都分不清的东西,造成更严重的混乱,整理的信心瞬间消失无踪,只剩下沮丧。

对此,作者得出这样的想法:要吃下一头大象,最好的办法是一次咬一口。如同爱因斯坦所说:“所谓发疯,就是反复地做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清理杂物,达到真正精简生活的目标,是一个缓慢且持久的过程,要学会把清理任务分解为“一次一口”的小份工作来逐步实行。

在这个过程中,你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害怕象征着目标的东西被清理掉后,会被别人嘲笑为半途而废的三分钟热度者;为不想舍弃的东西找借口;整理工作量太大导致情绪崩溃;为花掉不少钱的物品却被丢弃感到可惜;顾虑当前觉得该扔掉的东西说不定会在未来派上用场……

可想要生活变得有意义,首先要让围绕你身边的东西都有意义。人生不是靠囤积的物质堆积而成的,而是人、回忆、善意和人际关系的结合。

很赞同作者这句话:“破旧的塑料玩具不会因为在车库里呆了六个月就变得不那么残破。同样,不能用的智能手机或者旧到不能穿的鞋子也不会因为放着不扔而有了用处。不要让这些成为你精简生活的阻碍。”

生活总要朝前走,才能往自己理想的方向奔。一味停留原地,或是回味过去,都是无意义的。

最后,减少物欲。

花心思以真正的需求为标准筛选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打造和保持慢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阻止用不着的物品溜进家里,最好的办法是时刻保持警惕,对有些事少在意一些。

转换立场想想世界上还有数以亿计过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活的人;

减少杂志、电视节目、社交媒体接收的信息;

在冲动购买前停下脚步思考自己是否真正想要、需要这些东西。

做好以上几步,就会大大减少物质需求的欲望,阻断不必要的新物品进入你的世界。

之后,可以尝试通过分享、借用、租借、保养或修理旧物品、买二手物品等方式替代购入新物品,尽量将手头的资源物尽其用,就能大大舍弃占有欲。

若实在没办法,那就在购入时选择一次性买质量好的,或是良心品牌,精致有意义的生活,东西在精而不在多。

生活的导师应当是我们自己,别让物质得逞,成为控制我们生活、影响我们心情与思绪的主导者。

关注自我内心,是进步

人人都希望日子过得充实,内心活得充盈。可所谓“内心充盈”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过上“内心充盈”的生活?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

从“内心空虚”到活出“内心充盈”的作者,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有所感受,才是真正活着。

你知道每天坐的公交会路过哪些风景吗?你知道自家楼下的小道春天又开满花了吗?你曾认真听过身旁爱人的呼吸吗?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在生活,还是仅仅在活着?

如今积极向上的作者,也曾经历过那样一段沉浸在眼前痛苦而忽视周围幸福点滴的时光。

早上关掉闹钟四次才起床,匆忙地吃早餐打理家务活,随便吃点东西当午饭,下午茶又随便吃点垃圾点心,把生活过成程序打卡的样子,只想按下快进键,浑浑噩噩,无精打采。

直到冬日后的某天早晨,作者走到花园,看到一朵开放着秀雅的小花,察觉、见证了生命的奥秘,内心开始变明亮。

她惊讶于花园里的一个细微变化竟对她产生如此大的意义,于是从那以后,开始仔细关注身边的每一个细节。

空气中漂浮着的茉莉香气;微尘在起居室的阳光下飞舞;鹧鸪回到了自家后院的蓝花楹上;以及自己的心跳、丈夫的亲吻和孩子们的笑脸。

渐渐地,身边的人都说她变快乐了,生活中的一切也都自然而谈地朝着好的方向悄然发生改变。

作者提到,开心并不难,只要学会主动去察觉让自己微笑的事,察觉自己感觉到的、听到的、品尝到的、闻到的和看到的,察觉我们所有情绪和反应就好。

所谓好好活着,不过就是一个好好感受的过程。

第二:远离网络,把注意力留给身边人。

在一则公益广告中,父子两人紧挨着坐在餐桌旁。父亲拿着手机,做着某种类似查看电子邮件这种非常重要的大人的事情。在这位父亲看来,他正在陪伴儿子,一起度过美好的亲子时光。

这位父亲认为能一举两得同时做两件事很开心,可是在孩子的眼中,却根本看不到爸爸,因为爸爸忙于工作而忽视他,让孩子觉得仿佛有一堵无形的高墙竖在他们中间。

互联网发展的初衷,除了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以外,还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靠近,可如今后者的作用却适得其反。

作者说道,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中,如果我们只能将一个理念与科技结合,那一定是正念。我们必须带着意愿使用科技产品,要妥善利用它,用它将生活变得更好,然后把它放下,去做些别的事情。

电影《小小球童》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商量日常安排,玩滚球,听音乐。我们会回首过去,展望将来,深深地体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情。

手机能让你获得再多,终归只是冷冰冰的屏幕。屏幕之外的人,其实才是最值得你花心思对待的美好存在。别因为太过关注手机而错失身边最值得珍惜的事物,最终得不偿失。

第三:做让自己快乐的事。

如果让你想象一个能让你完全放松、无比自在的地方,会是怎样的一副画面?在作者眼中,那副画面是一栋林间小屋,是加拿大落基山脉中那种深深的凉爽的松林,其中有覆盖着松针的斜坡,远处会传来声声鸟鸣,周围是千变万化的风景。

以搭建这间林中小屋为目标,过程你要做的,是与你自己息息相关,让你真正快乐的事。

现代人为了家庭放弃事业,为了让别人开心而不忍拒绝,为了不想看到心爱的人失望而勉强自我。当成了事事为别人着想的好人,却也成了一个不快乐的人。

但不论是谁,只有善待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别人。

好好睡觉,保证充足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相信自己是被爱的那一个,学会爱自己,才能拥有爱别人的勇气;不忘阅读、运动、旅行,做给自己增添活力的事,才能元气满满地去与人相处。

当你学会把自己放在首位,别人才会去珍惜珍贵的你。

慢下来,你才能赢

作者提到,慢生活有一个非常实际的功能,就是帮我们形成认知,在全盘失控之前缓解不堪负重的感觉。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活得太匆匆会和期盼的人生擦肩而过。唯有学会停下脚步,慢慢跟随自己的内心走,你想要的一切,才会在未来一一展现在眼前。

但生活已经够忙了,怎样才能挤出时间放慢脚步?对此,作者提出两个建议:

最重要的,是别忘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天秤”。

人只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分身,自然无法顾及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在作者看来,平衡的理念固然是好的,但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是要明白并非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赋予同样的分量,而应该为它们赋予相应的分量。第二是要知道平衡不必以天为单位衡量,不必每天都面面俱到。

太过追求平衡,最后不仅会导致事事做不完美,还会累得心力交瘁。

所谓平衡,不过是为生活的方方面面分配合适的份量,并且懂得这种分配需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调整。平衡是灵活的,是流动的,是有生命力的,需要我们去感知。它非样样均等,它是一个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规定。

你用不着每时每刻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大可按照让自己舒服的脚步来。

哪些事能让你真正感受到放松与自由,就留更多时间给那些事;决定做哪件事,就全心全意投入去做,品味其中的细节,回味相关的人和感觉;不论对待哪件事,都要做到分清轻重缓急,井井有条。

生活唯有舍才有得,对于那些只能“舍”掉的,与其难过抱怨,倒不如想办法去接受它。你学会去接受生活,往后的日子才能以你所能接受的面目出现。

其次,是允许自己不完美。

你曾有过多少这样的时刻?害怕结果一败涂地,害怕出尔反尔,害怕被评价,担心新的要求会超过自己能力,担心问题比自己预期的更严重与复杂,于是选择驻足不前,固步自封,极力逃避变化和新的体验。

可人生哪有事事如你所愿的道理。决定做一件事,你可以尽情享受它带来的美好,但也必须承受它所带来的后果。

不过,暗无天日心力交瘁的忙碌,是可以自我调整的。

作者聊到,在她新年假期后,本打算完成这本书最后十几页,这个工作量显然比平时大许多,因此减少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但是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会做到全心全意陪伴他们,从不分心。

她一直坚持练习瑜伽,只是将时间减少到每次五分钟,而且是在写作间隙进行。衣服扔在一旁没洗,菜园偶尔打理打理,但能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所有事情都做到位是不可能的,所以忙碌的时候,即便比平常的“差不多”再差一点点,也没有关系。反正忙得团团转的日子,总有一个终止日期,你有为它的到来做好安排,就足够了。

错了也不要紧,有留心生活,就等于有好好活过。

以上,便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很赞同这一句话:“完美并不存在,简洁可能包罗万象。”

归根结底,没有哪一种慢生活方式能够囊括所有,也没有谁能够永远面面俱到。人与人之间,终究是不同的,你要学会找到自己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抵达心中所愿的理想生活。

所谓慢生活,不止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而是证明自己在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等到多年以后,或是生命尽头来临那一刻,能够让你回想起来十分快乐的事,往往不是那牟足了劲拼命努力的时刻,而是某个午后和心爱的家人在公园里吃野餐,看日落的时光。

所以啊,多把时间、空间留给值得的事,所爱的人。人这一生,图的不是白费力气,而是让自己活得称心满意。

慢慢来,只要用正确的方式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你想要的一切,慢慢地,都会拥有的。

让脚步慢下来,生活,才会好起来。

*文:余路,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小说、剧本自由写手。愿余下的路,多写一些故事,留一点足迹。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慢的艺术》读后感:坐下来才有思考,慢下来才是生活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