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在幼儿园门口排队接儿子放学时,几位家长正在吐槽幼儿园教育。
一位奶奶说:“唉,现在的娃娃上幼儿园不是来学习的,是来玩耍的。”
旁边的一位爷爷赶紧接话:“是啊,我孙子现在读大班了,拼音、计算啥都没教过,只好把他送去幼升小辅导班学习。”
奶奶露出羡慕的神情说:“那不错啊,我家也想给他去啊,奈何他爸妈不肯,说什么幼儿园就是以玩为主的,现在年轻人的思想我们不懂,拗不过。”
奶奶话音一落,更多的家长七嘴八舌的应和起来:
“幼儿园不教读书写字,真的很坑人啊。”
“我家都是在家教的,现在会做10以内加减法。”
“我女儿总是太贪玩,让她写她就是不愿意……”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许多中国家长焦虑的源头。
到底该不该剥夺孩子玩的时间去学习呢?
卡尔威特认为:给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培养他健康的体魄,常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耍,是使孩子健康愉快的关键。
也正是在他的教育培养下,他那个有些痴呆的儿子竟成为了一个天才: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
显然,对于孩子来说,玩,才是正业;玩,就是学习。
会玩的孩子更具学习力
会玩的孩子和不会玩的孩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看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就知道。
会玩的孩子,不仅学习能力强,还会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篮球、足球、唱歌、弹琴等课外活动去发展自己特长,在玩耍中学习。
而不会玩的孩子,往往沉浸于电视、游戏、打架等事务之中。
学习上他们提不起兴趣,特长上他们找不到发光点,视学习为玩耍。
一份高考状元问卷调查表明,90%以上的状元兴趣十分广泛,从绘画到乐器、舞蹈、书法等都有涉猎。
放眼现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天后王菲与李亚鹏的女儿李嫣,就是一个非常会玩的孩子。
每年24个节气那一天,都会在李亚鹏的陪伴下,去到北京十三陵水库边的某个地方做科学观测:测试水温、测试空气湿度、观察惊蛰天苏醒的虫子,辨别不同节气植物的生长变化等。
在生活中,画画、钢琴、书法均有涉足;还酷爱爬山、走秀,学习甲骨文,三岁半便可倒背《金刚经》;此外,她还能化身“李老师”,在网络上教大家如何梳妆打扮做女神。
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已经被时代淘汰,纵观近几年各省高考状元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兴趣爱好广泛。
2018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曹婧怡,不仅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学霸,而且还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参加舞台剧《枣树》演出。
江西省理科高考状元傅林柯,是九江一中的校足球队队长。
2017年曾率领校足球队勇夺九江市校园足球联赛亚军,而他本人荣获当届赛事最佳球员称号。
湖北省文科高考状元杨庚宸,从高一入学时就担任学校旸谷文学社社长,周末还坚持打半天网球。
会玩,是一个孩子学习的最高级形式,他们在玩中感悟人生、学习知识、愉快生活。
诚如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说:“玩,是孩子的工作方式”。
会玩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说:“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4岁的时候,趁着父亲不在家,便溜进书房,拿起毛笔,在洁白的墙壁上画了个小人。
他见父亲还没回来,又继续在墙上涂鸦。
白花花的墙壁上,几摊墨水的痕迹极其难看。
完全沉浸在涂鸦世界中的蔡志忠,丝毫没有发现父亲早已站在门外,将他所做的一切尽收眼底。
出人意料的是,父亲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他买了块小黑板,让在这块黑板上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世界。
正是父亲的放手,保护蔡志忠玩的天性,才使得他在15岁起便成为职业漫画家,才有了脍炙人口的《老夫子》《列子说》《乌龙院》等100多部畅销海内外的作品。
一个会玩的孩子,他们能够在水流鸟鸣中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也能够在拼搭、垒高中发现几何形状暗藏的玄机……大自然、建筑物、玩具房等都是他们创造的源泉。
2007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幼儿时期玩得比较足够的孩子,到了5岁,他们的智力要比对照组的孩子高出许多。
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都发现,有较多机会自由玩耍的孩子,比没有机会自由玩耍的孩子,想象力更丰富、创造力更强。
玩耍的过程,实际就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新知的过程,一个会玩的孩子创造力一定不会差。
会玩的孩子更具领导力
在一个小区、一个班级或是几个孩子的游戏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总是人缘特别好,小朋友都以他为核心一起玩耍,他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表面看这类孩子热情大方且喜欢发号施令,而深入观察后就会发现,他特别会玩、点子特别多,很受同伴的欢迎与拥戴。
他们总能自发的带着一群孩子嗨起来,玩一些极有新意的游戏。
这些人长大后极易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头羊。
小时候,他们能够组织一群人去玩,长大了,自然也能组织一群人去玩、去赚钱。
知乎上有个提问说:“为什么那些会玩的人更具领导力?”
一个热议回答是:“会玩的人,玩得好的人,他们的故事肯定更丰富,更精彩,借助越来越先进的工具,他们可以轻易地将这种经历转化为产品,而人类天生就会追随有着传奇经历的人倾向,我们要么会为他的产品买单,要么成为他的员工。”
深以为然。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是“孩子王”, 那么他从小在组织能力、策划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亲和力等方面都极具优势,都秒杀那些“死读书”的孩子。
立足当下,很多领域的领军人物都是会玩的人,而未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如《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中所说的:娱乐在重构一切行业规则,重新定义你的产品、消费者……从娱乐化的角度,用娱乐化的方式。
玩耍之中,孩子的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都在迅速发展,而那个会玩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差。
《纳尼亚传奇》《怪物史莱克》的导演、编剧安德鲁·亚当森,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很庆幸小时候父母没有制止他玩耍,没有觉得他整天唱唱跳跳涂涂画画是浪费时间。
他认为自己今天的成就,完全得益于小时候长时间创造性的玩耍。
而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更是因为自己从小对“玩”的执念,才有了长大后完成《昆虫记》的壮举。
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教授托尼·瓦格纳指出,玩耍才是对学习的真正激励。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练就孩子除了智商和情商之外的——玩商。
而玩商高的孩子,往往更出色。
那如何让孩子在玩中得到更好的学习呢?《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这样告诉我们这样做:
第一,通过“什么不见了”或“什么又来了”的游戏,让孩子学会观察和判断。
卡尔威特说,在玩这种游戏时,他先让卡尔看清楚桌子上或盘子里放的东西,并要他尽力记住那些东西。然后让他闭上眼睛,悄悄取走或加上一件物品,再让他睁开眼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从一开始记物品外观,发展到记住物品的数量,培养孩子的数感。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让他仔细听大人击掌、敲桌子等,然后让孩子说出敲、击的数目。从而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观察力。
第二,通过玩“动物怎样叫”“说出正反”等游戏,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卡尔威特说,为了让卡尔正确发音,准确地说出一些同义词、反义词,来丰富他的词汇量,他经常陪孩子玩这些游戏。
而通过“哪儿错了?”“什么动物吃什么?”等游戏,不仅可以把着眼点放在认识事物、传授和巩固知识上,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孩子词汇量。
这类游戏简单易行,孩子却非常喜欢。通过卡尔的介绍,我和孩子就通过游戏的方式,完成了“蓑翁对立”的大部分知识。
第三,在自然场景中玩拼搭游戏,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和形象思维能力。
卡尔威特会在下雪时带孩子堆雪人,在下雨时挖沟渠,或者用泥沙、石块建造神秘城堡,用其他自然物搭房子。
在游戏之中,孩子逐渐了解这些自然现象及自然物的特征,同时还对前后、左右、上下、终将、旁边等空间有了认识,逐渐形成高矮、长短、厚薄、轻重、大小等概念。
在孩子玩的过程中,必须手脑并用,不仅肌肉和手眼得到了训练,并且由于需要提前构思拼搭什么样的城堡或房子,所以还能开发他的形象思维能力。
陪着孩子,让他尽情地去玩吧!
那些年少时会玩的孩子,成年后大多能走更远更宽的路。
希望家长朋友在放手让孩子玩耍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孩子养成“会玩”的习惯,玩出健康、玩出快乐、玩出成绩、玩出未来。
最后,请你相信:会玩的孩子更会学,那个会玩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