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八篇文章,分别是:《蝴蝶之家》《垄断的困境》《守尸十五年》《刻画不朽》《犯错是常态,而不是例外》《日本人真的很淫荡吗?》《疑似神仙眷侣》以及《银河系宜居报告》。
说起来,本辑《读库》中的多篇文字我仔仔细细读了两遍。读后写的文字,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原则上不超过五千字,但本篇写过了八千字还远未言尽,所以,有些文字写的突兀加虎头蛇尾。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现代临终关怀服务起源于五十多年前,1967年,西西里·桑德斯在伦敦创办圣克里斯托弗宁养院,开创了临终关怀服务的先河。1987年,国内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然而过了好多年,临终关怀服务在中国并没有遍地开花。而且这样的服务多是针对成年人尤其是老人的,很少有人意识到,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的孩子也需要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
“蝴蝶之家”是中国第一家儿童临终关怀中心,2010年由英国夫妇金林女士和古英俊先生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支持下创办,开展儿童舒缓及临终关怀的护理服务,接收从福利院转送过来的孤残儿童——孩子都在十六岁以下,病情严重,预期寿命在六个月以内。
《蝴蝶之家》由蝴蝶之家现任负责人符晓莉口述,叶小果整理。不仅介绍了蝴蝶之家的创办过程和艰难维持,也带我们见证生命的奇迹,更在传达现代临终关怀服务包括儿童舒缓护理的理念,希望对更多人有启发和借鉴。
读这篇文字时的情绪可能是灰暗的,世上最惨人的人出生就遇到极惨的事,但灰暗中也有一丝文明,让我觉得温暖。
“蝴蝶之家”
“蝴蝶是临终关怀很好的标志,蝴蝶象征着蜕变,是从卵到毛毛虫、最终成为美丽的蝴蝶的蜕变,代表着美、光明以及拼搏,就像由死亡转向了一个不同的生活。无论什么样生命形式的变化,终究是幸福和令人慰藉的。”
我自然是钦佩符晓莉女士的牺牲与付出的,当然,也许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在此过程中,符晓莉女士可能同样是幸福的,同样收获了成就、感恩与快乐。
“
我曾经有很多梦想,想过当记者,想去环游世界,也想过当律师,上大学的时候做过主持人和广播员,我梦想去经历形形色色的生活,想经历和感悟一些不同的人生,想去见识更多精彩的世界。回过头来思索这些梦想,可能因为自己喜欢学习,也希望在不同的阶段成就不同的自己。
”
读着符晓莉女士在文中的这段自述,我想你也一定会认同我的感觉。符晓莉女士在“蝴蝶之家”的工作当然有牺牲与付出,但收获的一定是不同的感悟与别样的人生。
为了不影响你阅读本文时的情绪,我不想过多介绍这篇文字的内容,但我想,人活着,应该像符晓莉女士一样努力去经历形形色色的生活,也就是我常常喜欢说并正在做的:人活着就要不停的折腾。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启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历程。1993年我国开始推进《反垄断法》的研究起草工作,前后历时十几年,在2007年8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表决通过,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
《反垄断法》实施后,国家发改委曾调查处理过一系列案件,其中有不少是相关领域的第一案或者垄断行为类型的第一案。案件调查范围涉及图书、互联网接入、原料药、交通运输、电影、海运、保险、证券、标准必要专利、奶粉、白酒、汽车零配件、水泥、河沙、造纸、医疗器械等领域。其中有不少案件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反垄断法》实施十多年后,随着互联网经济,特别是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反垄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简单梳理不难发现,其实《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特别是在2020年以前,真正调查处理的案件并不多,但2021年注定是中国反垄断史上不寻常的一年。
从2020年底开始,互联网领域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监管成为治理重点。多个中央会议都强调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垄断认定法律规范,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2021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在《反垄断法》的基础上,结合平台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明确反垄断执法原则。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反垄断法》和《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为依据,对阿里巴巴集团的垄断经营行为进行调查,最终处以182.28亿元人民币的罚款,这是监管部门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具体举措,是对平台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规范。
2021年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成立。据新京报统计,截至2021年12月1日,自挂牌成立以来,国家反垄断局共披露46起行政处罚案件,剑指涉及医药、燃气等民生领域和互联网行业的垄断违规行为。在披露的这46条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腾讯控股累计被罚650万元,阿里系企业累计被罚600万元;涉及最多的是“股权收购”案例,有35起;涉及设立合营企业案例,有8起,均发生在互联网行业公司之间的股权收购和合办企业过程中,构成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
其中2021年11月20日,国家反垄断局官网通报43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案件,涉及苏宁、腾讯、阿里、滴滴、饿了么、美团、淘宝、京东、字节跳动、58集团等多家互联网领域知名企业,其中腾讯控股涉及13起处罚,阿里及其控股企业包括阿里巴巴网络、阿里巴巴投资、淘宝中国控股、阿里健康、阿里旅行和饿了么共涉及12起案件。
国家反垄断局通报显示,这些案件均违反了《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评估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对此,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
垄断忽然成了当下的一个热闹话题,让有些人误以为垄断是一件由互联网所引发的全新事物,仿佛一旦垄断达成,我们将走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其实,垄断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也不算短。人类社会在短短的几百年里,事实上已经驯服了大部分垄断。
简单来说,垄断分为自然垄断、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一般来说,自然垄断和经济性垄断只要不对市场公平性构成威胁,就能为国家和社会所认可。只有当垄断妨碍竞争、损害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时,才有必要对其进行规制,这也正是各国制定《反垄断法》的主旨。
简单来说,虽然现代经济学和法学理论对于竞争的作用和垄断的危害以及反垄断法的必要性等问题有若干共识,但是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议还是很大的。
在经济学领域,不同时期的理论对于反垄断的基本立场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就连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反垄断法——1890年的美国《谢尔曼法》通过时,在众多的支持者中没有一位经济学家。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与其说反垄断政策变成经济学家的普遍信念,还不如说人们越来越能够忍受这一政策。1932年亚瑟·伯恩斯还把反托拉斯法称为“一项重大的错误”。
实际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对于反垄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根本问题以及一些具体法律规则的制度设计,都有着不同的认识,甚至存在观点的严重对立。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一些国内外经济学家对反垄断和反垄断法持强烈的批评和排斥态度。
米尔顿·弗里德曼说:“反垄断法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所以最好干脆废除它。”科斯说:“我被反垄断法烦透了。假如价格涨了,它就说是‘垄断性定价’;价格跌了,它就说是‘掠夺性定价’;价格不变,它就说是‘合谋性定价’。”博克说:“现代的反托拉斯法破败如斯,已经在学术上不配尊重了。”波斯纳说:“《谢尔曼法》的立法者对‘托拉斯’问题感到担忧,但他们所认定的问题不仅模糊不清,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国内有些经济学家也对反垄断法及其实施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例如,张维迎教授就不止一次结合一些受关注度比较高的反垄断案件(如腾讯垄断案等)激烈抨击反垄断法,认为反垄断法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关于“竞争”和“垄断”的错误定义上的,它反的是真正的竞争;反垄断法把强力保护的垄断地位与竞争中形成的优势地位都归于“垄断”,把竞争和垄断搞混了,导致了错误的结论;真正的垄断只存在于政府强力干预的情况,也就是法定垄断和行政垄断。
客观地说,一些经济学家对反垄断法的某些批评意见并非毫无道理,实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反垄断法无论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在具体的适用中,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些还可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实回顾我国反垄断立法,同样是一个各方面利益相互博弈、相互协调的过程,也是各种学术观点相互碰撞、相互竞争的过程。
回到对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监管的话题,其实值得探讨之处同样颇多。只是对有些连我这个即不熟悉不了解反垄断法,又不熟悉不了解互联网经济的人都觉得值得探讨的话题,能读到的不同的声音却很少,其实是有些不正常。当然,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其实很正常。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也不适宜展开探讨。另外,曾有朋友推荐过一些英文的资料,可惜就我这只识二十六个英文字母的水平,借助翻译软件读起来也吃力。
◆ ◆ ◆ ◆ ◆
本辑《读库》刊载的《垄断的困境》一文,将经济性垄断区分为:“有效垄断”和“无效垄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透彻分析,就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 ◆ ◆ ◆ ◆
经营者的过度集中,尤其是未经申报和批准的经营者集中,确实有可能触犯《反垄断法》,但是否构成滥用垄断地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综合分析。文中用滴滴做例子进行了透彻分析,其实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受限于本文篇幅,我就不在这里转述了,详细分析欢迎有兴趣的朋友阅读原文。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垄断企业获得垄断地位之后,就会获得在这一市场的定价权,从而制定出偏离价值的价格策略,获得高昂的垄断利润。而滴滴给了我们一个反例,拥有90%市场份额的滴滴,并未将其业务优势转化为有效的利润,反而仍在巨额亏损。这当然不可能是滴滴不想获得高昂的垄断利润,而是根本不可能。其实道理很简单,不需要过多分析。
大体结论就是:无论是否将拥有90%市场份额的滴滴视作“垄断”,它都是“无效”的。
简单总结就是:在互联网领域,仅仅凭借复制或借鉴,在几乎没有关键性壁垒的情况下,就可以对已有垄断市场进行破坏。这是传统垄断行业不具备的新特性。这也导致了无效垄断的主要形式:无壁垒垄断。
无壁垒垄断的定义很简单:市场上某个企业拥有较高市场份额,原因是它的竞争对手不想与其竞争,而非不能与其竞争。
例如,前面滴滴所在的网约车市场,早期的激烈竞争和持续补贴,成了一个“不赚钱”的赛道,因此很少再有企业愿意进入赛道与滴滴竞争。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滴滴和Uber都在大力押注自动驾驶技术的原因,因为自动驾驶出租车从现在的技术来看,显然是一个能构筑起技术壁垒的业务。
除了滴滴,再说多数人每天都在用的微信。在普遍的印象中,毫无疑问,微信是一款垄断的社交产品。但在腾讯内部,微信并非一个盈利部门。虽然现在我们微信朋友圈中常常看到广告,但显然,仅凭借广告,微信是难以盈利的,因为维持一个几亿人同时在线的社交软件,技术的复杂性和经济上的成本肯定要超出我们的想象。当然,这么说可能不合理,因为平台经济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业务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所以,应当把腾讯的其他部分收益归功于微信才对。
那么,哪些业务可以归功于微信呢?
作者在文中有详细的分析。受限于本文篇幅,我就不在这里转述了。其实看结果也不难猜到,在微信“成功垄断”的十年里,腾讯成功错过了今日头条的崛起,错过了抖音快手的崛起,错过了电商的两次崛起,错过了本地生活的崛起,还耽误了云和企业服务的发展。腾讯的腾讯云和企业微信不要说使用的人不多,听说过的人可能都少。
简单总结就是:对于互联网业务来说,社交垄断能起到的作用比想象的要小得多,局限性也比想象的大得多。
◆ ◆ ◆ ◆ ◆
简单来说,企业创造垄断的唯一目的,理应是赚钱(创造利润),因此,被预期或证明无法盈利的垄断模式均为无效垄断。
垄断是企业赚钱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但在过去十年的互联网领域,有不少企业都陷入了本末倒置的境地。为什么“垄断了市场,还能不赚钱”,因为垄断一个并不存在的市场并不是真正的垄断。
当然,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无效垄断中的垄断并不是一种清晰的经济学定义,而是代指在当下市场格局下“涌现”而出的公众认知。
文中还对无效垄断的起因、弊端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实当下中国的现实,让垄断成了一个极为有趣的话题:
国有企业的重组,造成集中度越来越高,这是好的垄断吗?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结合软件对个人隐私信息的过度收集,看似可以通过技术对用户进行精准的画像,进而精准推送广告,但这真的“精准”吗?
我们过度妖魔化资本,但那些以垄断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垄断行为,受伤害的可能是背后的资本,进而反噬的是整个行业,受伤害的可能是整个社会,这些同样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等等这些问题,文中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有些分析还相当透彻。另外,我反复仔细读完这篇文字后,曾经列出提纲想着研究一下这些问题的,但很快就放弃了,到不是说这些问题无趣或不值得研究,而是掌握的资料太有限,而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对我来说难度有些高。
其实基于当下中国的现实,关于垄断的话题完全可以写本“大书”,但至今仍未读到,而基于当下的大环境,也不确定以后能否读到。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沈阳,曾发生过一起闻名全国的“湖西饭店纵火案”,也被称为“中国最大骗保案”,遇难九人。遇难者家属因为得不到应有的赔偿,要求打官司,有五具尸体存放在老葛承包的沈阳市胸科医院太平间里,一存就是十五年。
《守尸十五年》一文写的就是老葛的故事。
读完文章开头的这第一段话,你就知道,一个充满东北气息的故事来了。你也明白,为何东北振兴喊了这么多年,国家出台了这么多政策,东北离振兴越来越远的原因了。当然,在媒体上,东北振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至少我这个东北人没感受到。
“
老葛一个典型的东北人,就是那种做任何事都习惯找人的人。
比如,他全权收购一条商业街的啤酒瓶子,一箱十二个,一块五买,一块八卖,不找人没法获得这个特权。老葛并不避讳这一点,有时还很自豪。虽然辛苦,但毕竟是个营生。
收购酒瓶子还有附加产品:有些KTV快打烊了,酒蒙子喝的迷迷瞪瞪的,问“我那酒还有没”,服务员往往说“没有了”,把剩下的酒藏在犄角旮旯,让他们早点走。
半夜,这些酒就夹在空瓶子里一起给了老葛,有时一天能有十多瓶。基本都是沈阳本地的老雪花,或者绿牌。他爱喝,有时一天喝三遍。
”
赵延年被公认为国内创作鲁迅形象最多的版画家,最早的一幅《抗议》创作于1956年。1961年完成的黑白木刻《鲁迅像》最广为人知,这幅作品采用被李桦先生称为“晕刻法”的刻作手法,黑白木刻中出现灰色,此技法也成为赵延年对现代木刻创作的一大贡献。赵晓在《刻画不朽》里深情回忆父亲创作鲁迅题材版画的往事,集中展示了二十余幅赵延年的木刻作品以及一批珍贵的素材画、工作照,极其难得。
作者:赵延年
创作年代:1961年
规格:29.4×42.4cm
材质:黑白木刻
收藏:中国美术馆
“
《鲁迅像》是赵延年60年代初代表性的木刻肖像。犀利的刀法,强烈的黑白,简洁的构图,刻画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作者采用独创的透印法,在拓印过程中有意地将衣褶与额纹淡化处理,使作品在强烈对比中富有层次与虚实。整幅作品几乎只用一把斜刀刻出,气韵贯通,一气呵成,无刻意雕凿之弊。
——摘自:中国美术馆
”
这幅《鲁迅像》广为人知,尤其是画中那条黑围巾,更是让人难忘。在众多艺术家创作的鲁迅美术作品中,鲁迅戴围巾的极少,有人甚至认为这不真实。但这并不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1956年,作者专程到上海鲁迅纪念馆搜集创作素材时,看见那里陈列着一条许广平女士亲手为鲁迅织就的黑色围巾,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一开始勾草图起,这条围巾就被作者当作一件重要的道具。
〖注〗下段文字是对克韩老师《犯错是常态,而不是例外》一文中涉及的“框架效应”(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概要介绍,但因过于简化,加之其中涉及数学知识,建议谨慎阅读。
克韩老师在《犯错是常态,而不是例外》一文里以一个实验讲起,模拟框架效应对日常决策的影响: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选择时,往往依赖于对事物的描绘,而不是事物的实质。该效应今天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离不开其提出者:以色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两人通过一系列精妙设计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类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即人类并非总是能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佳选择,原因是他们其实也搞不清哪个是最佳选择。
框架效应
在决策1中,你必须从选项A和选项B中选择一个:
选项A:肯定会获得240美元
选项B:25%的概率获得1000美元,75%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做何选择?
记录下你的选择后,再来看决策2:
选项C:肯定会输掉750美元
选项D:75%的概率输掉1000美元,25%的概率什么也不会输掉
这次你又会做何选择?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发现,在决策1中,人们更喜欢选择A。84%的被试选择了选项A而不是选项B。当面临获利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是规避风险的(“二鸟在林”对人们来说往往不如“一鸟在手”)。
但在决策2中面临损失时,人们则往往更喜欢赌一把。实验的被试中,有87%的人选择了选项D。当人们面临失去的风险时,更乐于冒风险。的确,这种风险偏好和风险规避的模式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实验中的73%的被试选择了A和D,只有3%的人选择了B和C。
有趣的是,选择B和C实际上比选择A和D更加有利。只要将已选选项的结果加总就可以看出来。选择A和D,不但可以肯定地获得240美元,而且输1000美元的概率只有75%。也就是说,输掉760美元的概率是75%,获得240美元的概率是25%,而没有损失的概率是25%。这就成了75%的概率输掉760美元及25%的概率获得240美元。而如果选择B和C,则只有25%的概率获得1 000美元,75%的概率一无所获,扣除掉一个确定的750美元的损失之后,得到的是25%的概率获得250美元和75%的概率输掉750美元。
也就是说,将选项组合后得到的选择方案是:
A和D:75%的概率输掉760美元,25%的概率获得240美元
B和C:75%的概率输掉750美元,25%的概率获得250美元
如果你选择A和D,那么相对于选择B和C,你将获得更少的钱或是输掉更多的钱。不管是输钱还是赢钱,选择B和C都比选择A和D更为有利。
总结来说,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选择时,往往依赖于对事物的描绘,而不是事物的实质。换句话说,“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这就是著名的框架效应。今天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公共政策领域,已经可以越来越多地看到这个效应的应用。
当然,下面的介绍可能数学性稍强些,迈克尔·刘易斯著的《思维的发现:关于决策与判断的科学》一书对相关问题的介绍可能更易读些。
虽然日本在其他方面给人以谨慎、保守的印象,可唯独在性的领域非常开放,开放到其AV产业独步世界。
邓亚晔、吴之桐在《开放、自有与宽容》一文中说:“AV产业出口大国的地位坚固。通过AV产业给各个领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十分可观。”连郭德纲都在相声中说:欠看日本爱情动作片的电影票钱。
在有些国家,AV业如此发达,也许会被视为“国耻”,日本人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眼中,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日本AV拍摄大大方方,制作严谨,宣传认真。
张宏杰老师的《日本人真的很淫荡吗?》从朝鲜通信使的纪行文集《海行总载》中对日本江户时代的婚俗和性观念入手,同时结合日本本土的伦理传统来阐述其性观念为何与近邻中国和朝鲜如此不同。
新星出版社曾翻译出版过一本书,书名曰:《日本AV影像史》,以文化角度,系统全面地阐述日本AV的人和事。作者藤木TDC,自80年代至今一直从事日本AV行业的述评工作。
关锳字秋芙,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杭州才媛的诗会雅集中,经常能看见她的身影,朋友们称她和蒋坦为神仙眷侣,和美、默契,不亚于李清照赵明诚。林语堂也偏爱秋芙,说她是有“艺术脾性”的人,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性,善于感悟与享受自然之美,并节译了《秋灯琐忆》介绍给西方世界。
王鹤老师在《疑似神仙眷侣》中写道,这段后人眼中白璧无瑕的爱情神话,其实已有裂纹瑕疵。
宇宙中有没有其他智慧生物?有的话会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迷人问题。不过,连“有没有”都没搞清就问“什么样子”,显得有些冒进,不如转问一个更务实的问题:在宇宙的什么地方最有可能找到其他智慧生物?
卢昌海老师的这份《银河系宜居报告》,以银河系为例,看看智慧生物究竟适合生活在哪里。这份报告不仅提供空间信息,而且包含了时间信息,即不仅告诉我们银河系里哪里最宜居,还告知什么时段最宜居。太阳系恰巧就位于“在银河系生活的最佳地点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