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第一次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好像是读中学时。想想有些唏嘘,这距离今天近三十年了,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是没有钱买来读的,甚至连去租书店租来读的钱都没有,大多是同学租来一套从头开始读时,把后面的借我读,然后读完一册再换着读,所以,我好像很少有从头到尾读完的时候,而且也需要快点读,因为多数时候,后面还有人排队等着读呢。
现在想来,那时读的金庸武侠小说,好像是所谓的“旧版”,就是金庸于当年(1955年到1972年)在报纸上连载时的版本,被内地重排翻印出版的。那时读中学,虽说语文学的不好,但识字肯定比现在要多,印象中里面的错别字好像不少的,当然,因为小说的情节好,到是不影响阅读。
金庸在连载完鹿鼎记,宣布封笔后,曾花了数年时间来修改连载版(旧版),修改后的版本称为修订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联版,因为三联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全集很受欢迎,所以大部分人都称修订版为三联版,这是金庸小说流行最广的版本。多年以前,我曾经淘回来过全套的三联版,想着有时间了再重读一下,结果还没开始读,就被“送”给了朋友。
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一个“新修版”,又称为“世纪新修版”,新修版改动内容较多,在读者中评价不一,有人评论说:新修版很多地方都是金庸为了自己最后一任老婆改的,比如梅超风和黄老邪的剧情,张无忌与小昭的剧情,都很明显的让人感觉有些油腻。说实话,新修版我没有读过,不好评价。
租书店为什么消失了?
读中学时常见的租书店,早已消失不见了。九十年代时的租书店主要分布在小区和学校附近,前来租书的以小区固定居民、学生和附近的外来务工者为主,曾一度受欢迎。近些年,可能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网上的电子书越来越便捷,也可能是因为租书店的书种类少、更新慢,也可能是因为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反正租书店早已消失不见了。
近三十年过去了,好像除了“射雕三部曲”、《鹿鼎记》等有限的几部重读过之外,其它的就再也没有读过。根据小说的改编的电视剧我好像也一部都没有看过,情节也就大多没什么印象了。想着无非是高深的武功和紧张刺激的故事了。但六神磊磊先生显然从金庸的武侠小说读出了更多的东西。读懂了金庸烛照人性、洞察幽微的关怀,读出的是一代文豪对世人的“悲悯”。
其实读六神磊磊剖析金庸的武侠小说,总有种错觉,恍惚不知金庸写的是武侠还是现实世界。
细想,这可能正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伟大之处,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相似的人性总是造就出相似的故事,哪怕它们一些发生在身边,一些发生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
另外,六神磊磊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说是读金庸,但不依赖于我们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熟悉。六神磊磊在文中引原著信手拈来,解情节妙趣横生,偏又把前因后果交代得详细明白,让哪怕从没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也能毫无阅读障碍。
读完六神磊磊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剖析,我都想着是不是要计划着把金庸的武侠小说重读一遍呢。
《六神磊磊读金庸》到底讲了些什么?
讲了人,讲了做人,讲做事,讲交友。
讲了事,讲了管理,讲工作,讲职场。
讲了物,讲了智慧,讲现象,讲真相。
……
金庸会议学
金庸小说里,开会最多的莫过《鹿鼎记》,也将古代“小会干大事、大会不干事”的特征体现得最明显。除鳌拜、撤三藩、平边患,这等大事拍板,全在小玄子和小桂子的碰头小会上。等最后再发诸朝臣讨论时,看似热火朝天,实则大家不过是抱着康熙和韦小宝编好的剧本背书。
金庸江湖里最幽默和无聊的一场大会,就是所谓的“杀龟大会”,天下反清复明的英雄好汉群聚河间府,商讨铲除吴三桂的大计。
会议规模隆重,“黑压压的坐满了人”,明朝宗室、云南沐家、台湾郑家、武林豪强等各方势力云集,有的明朝遗老遗少还穿着故国衣冠,极壮声势。会务工作也是相当到位,“牛肉,面饼,酒水,流水价送将上来,群豪欢声大作,大吃大喝”。
可这么重要的大会,产生了什么成果呢?主要成果有两个:一是出了一本《杀吴三桂方案集》,内容五花八门,有的说要凌辱吴三桂几代祖宗,直接换掉他家族基因,让他未生先死;有的说要杀吴三桂全家,留他独活,让他孤单伤心一世而死;有的说要将陈圆圆抓来送到窑子里,让吴三桂真正做活乌龟,郁闷憋屈死。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二是搞了一个《杀吴三桂小组人员名单》,成立了十八家联合的杀龟同盟,选了郑克塽等十八个“盟主”,以及顾炎武、陈近南两个“总军师”,可谓是为杀龟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们翻完《鹿鼎记》全书,此后二十三回、五十多万字里,这些方案一条也没有执行,这些组织一点也没有发挥作用,直到最后郑克塽反而一刀杀了陈近南,我们才反应过来:好个无厘头的“杀龟大会”,最后“龟”没杀成,盟主杀起总军师来倒是挺利索。
或有人问:难道“杀龟大会”就一无是处吗?不然,好处还是有的,那就是组织者还算比较宽宏大量,好说话,居然并不勉强大家参会和表态。
原著上说,会场的一侧角落里“疏疏落落的站着七八十人”,他们“既不愿做盟主,也不愿奉人号令”。会议组织者们“明白这些武林高人的脾性习性,也不勉强”。
亏了这一个“也不勉强”。如果会议组织者冯难敌先生抽出刀子说:今天“杀龟大会”上谁不表态,谁就是缩头乌龟,我们就先把他杀了。那该多恐怖啊。
坏人越来越少,江湖越来越坏
金庸写到最后一部书《鹿鼎记》,其实坏人是越来越少的。
他早期、中期的作品里往往一半是好人,一半是坏人,主要人物里坏人要占百分之四五十,大家分成两个阵营对垒,打生打死。
《书剑恩仇录》里,红花会的英雄们是好人,朝廷的鹰犬爪牙们自然就是坏人;《雪山飞狐》里,胡一刀、苗人凤一伙是好人,天龙门、宝树那一伙就是坏人;《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洪七公一伙是好人,欧阳锋和完颜洪烈、沙通天、彭连虎一伙是坏人。
这些坏人都是经过了认证的坏人,都有不容分辩的罪名,大的罪名像“卖国求荣”“认贼作父”,如裘千仞、杨康;像“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如李莫愁、凤天南;小一点的罪名则像“见利忘义”“为虎作伥”,如田归农、刘元鹤。总而言之,他们的坏都是确定的,洗不掉抹不去,永远钉在金庸的坏人耻辱柱上。
可是金庸写了十五年武侠小说后,写到最后一部书《鹿鼎记》,你忽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坏人忽然没了。那种经过作者认证的、不容辩驳的坏人很少有了。江湖中大家固然照样打生打死,可是你往往说不上来哪一边、哪一个阵营的人是坏人。
《鹿鼎记》里,清廷和天地会就打生打死。天地会的群雄固然是“好汉”,但清廷里大多数人你说得上是坏人吗?康亲王是坏人吗?多隆是坏人吗?似乎也不是。
韦小宝的结义哥哥索额图,是个大官,贪了好多钱,按理说这是典型的贪赃枉法,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坏人,可是你读着书却并不感觉索额图是什么坏人。兵部尚书明珠,尸位素餐,只会拍马屁,按理说也是坏人,但是你读书下来也不感觉他是坏人。
《鹿鼎记》里每一个阵营里的人,无论是清廷的人、台湾郑家的人、云南沐王府的人,还是黑暗面吴三桂平西王府的人、神龙教的人,大都给你感觉不能说是什么“坏人”。神龙教是邪教,本来挺坏的,但是里面大多数人如胖头陀、陆高轩等都不好单纯说是坏人。吴三桂是大汉奸,是板上钉钉的坏人,但他手下的人绝大多数也谈不上是什么坏人。
这些五花八门的角色,有的站在了主角的同一阵营,有的站在了主角的对立面,和韦小宝唱反调,但大都不过是因为各自的身份、角色、际遇不同而已,不过都是屁股决定脑袋,为主子打一份工、尽一份力、谋一个出头,从康亲王到陆高轩莫不如此。
书中仅有几个绝对意义上的大坏人,被金庸认证了的,如吴之荣、风际中等等,剩下的都是灰色的人。和我们现实社会中的情况越来越趋近,熙熙攘攘的都是灰色的人,有人深灰,有人浅灰,有人五十度灰而已。
但是一件吊诡的事也发生了,那就是坏人越来越少,江湖却越来越坏。
《鹿鼎记》的江湖和以前《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完全不一样。以前的江湖上坏人横行,但给你的感觉是行侠仗义有希望,英雄好汉大有可为,理想主义的东西很行得通。哪怕是敌军包围了襄阳城,明明知道这座城守不住了,但你不会觉得窒息、绝望,反正这一拨的英雄没了,回头下一拨英雄再拿着屠龙刀、倚天剑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
可是《鹿鼎记》的江湖完全不一样,让你感觉沉闷、窒息,像是一潭绝望的死水,什么事都干不成,理想主义的东西放在这个江湖上特别可笑。
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是说坏人少了吗,怎么江湖却坏了呢?答案之一就是人虽然不是坏人,但大家却都不由自主地在干坏事、干蠢事、干无意义的事,使得整个江湖都在整体往下败坏。
天地会和沐王府,两边按理说都是好汉。可是他们在干什么蠢事呢?在搞名分之争。他们在激烈地争论“拥唐”还是“拥桂”,也就是说等到将来一旦反清复明成功了,是该立唐王朱聿键的后人做皇帝,还是该立桂王朱由榔的后人做皇帝,双方为此大打出手。两边都认为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非要扯清楚不行。
天地会内部,按理说绝大多数也是好人,可是许多“好人”做出来的事让人爱不起来,显得是非不分,脑子糊涂,人云亦云。
天地会宏化堂有一个首领叫舒化龙,起初听到谣言说韦小宝叛师,杀了总舵主,立刻带人来围攻韦小宝,要杀他全家。等到顾炎武出来分辩,说韦小宝没有叛师,留在朝廷里乃是长期潜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立刻就又冲动了,“噗”地当场戳瞎自己眼睛,说是瞎了狗眼。
这些人不但糊涂,还搞道德绑架。就是这个舒化龙,戳瞎了自己左眼,留下右眼,说是要留着这只独眼,好见证韦小宝将来如何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倘若不干,就来挖韦小宝的眼睛抵账。你想想这种道德绑架谁受得了?
再看书上的绝顶高手,“神拳无敌”归辛树夫妇是坏人吗?也不算是。他们反而还都有一点急公好义的念头,想为国家做好事。
可是这两个人信息闭塞,满脑袋糨糊,完全分不清楚到底谁在为国、谁在误国。起先他们被吴三桂诓骗说广东的吴六奇是大汉奸,就风风火火地跑去杀了吴六奇,割了人家脑袋。结果后来又听人说杀错人了,吴六奇是大英雄,于是痛悔不已,又风风火火跑到清宫里去杀康熙,不幸陷入包围,被宫廷卫士活活堆死。
统观《鹿鼎记》这样的江湖,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坏人”,但因为无知、执念、盲从、惯性、短视以及潜规则的绑架,终于成了平庸之坏、平庸之恶。而这无数的平庸之恶千丝万缕地交织起来,就形成了一张大网,把所有人网在里面,成为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