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读后感: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什么样子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

原著 | 克里斯托弗·肯·吉莫

解读 | 愈姑娘

生活中,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即使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生活还是时不时出现各种错误。

比如,你满怀希望的走向一段恋情,最后还是分手了;你努力完成一项任务,最后还是失败了。

当事情失去控制时,我们总是陷入羞愧自责的泥淖:

“我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我就不能处理好?”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我们总是选择向内责备自己、束缚自己、伤害自己,而不是选择接纳自己、安慰自己。

我们想要战胜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悲伤和忧郁。可是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对抗自己,那些负面情绪都会如影随形的跟随着我们,甚至像一把箭,一次次刺伤自己。

其实,不管你是谁,你永远无法战胜自己,倘若与自己为敌,你只会更加痛苦。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大师吉莫博士《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这本书就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你不能战胜自己,却可以接纳自己;你不能战胜自己心中的痛苦,却可以接纳它们。这就是“自我同情”,也是这本书提出的核心思想。

作者认为,自我同情是处理内心痛苦比较彻底的解决方案。自我同情,就是敞开自己的心灵,清醒地去接受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并对自己施以理解和关怀。

作者克里吉莫博士,是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家。从1978年起,他就开始将心理原则和心理练习融合到心理治疗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是他几十年从业心得和人生智慧的总结。该书一经出版,便成为了美国最畅销的心理书,并获得了行为与认知治疗协会自助书勋章。

相信读完这本书,能终止你内心的纠结和对抗,能让你宁静的心田开放出朵朵莲花。我们从三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的精华。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接纳自己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第一:自我觉醒才能保护我们不受磨难。

当我们遭受痛苦时,往往会陷入内心的纠结中。此时,身体的“自我”把所有恐惧和悲伤的情绪都挡在门外,我们找不到自己了。

所以我们需要“自我觉醒”来保护我们不受磨难,让“自我”安全的漂泊在身体内。

所谓的自我觉醒就是当你在体验什么的时候,你的意识知道你在体验什么。

这种体验可以带给我们自由的空间,以及感知到身体所处的状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练习进入到自我觉醒状态。方法是——当你觉察到你的身体内部以及周围发生事情时,你问问自己: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我是否在为未来担忧?我耳边听到是树叶声还是人声?

通过对自己的发问,让意识进入到觉醒状态,你就会从当下的压力中获得放松,也能让你不被情绪所牵制。

第二: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生活中,情绪如影随形,它们一半源自思维,一半源自身体。

情绪总是在我们的身体之中将自己展现,如果我们能识别出负面的情绪在我们身体的哪一部分,我们就可以避免陷入到毫无意义的痛苦之中。

想要感知自己身体的情绪,就要学会标注情绪。

标注情绪的关键一个需要找到停泊在你身体中的情绪,另一个是需要软化、放任、关爱你的情绪。

通过标注可以将我们更深入的拉进情绪之中,又可以拉开距离,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情绪。

当强烈的情绪涌上来时,你可以用“愤怒”、“讨厌”、“愉悦”等词语来描述。

我们并不是试图让痛苦停止,而是要在痛苦时让自己觉察到,可以稍稍缓和一点。

“标注”能够呼喊出情绪的名字,提醒我们注意。

标注情绪是管理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冷静,从而做出理性的决定。

第三:自我同情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关怀与爱。

我们大部分人在关心自己都会有羞愧心理:“他过得比我糟糕多了,我不应该抱怨。”

可是,别人比你的情况更糟糕,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抽点时间来“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当你面临痛苦时,对自己抱以关爱的态度。

自我觉醒是感觉伤痛,自我同情是在伤痛中关爱自己。

自我同情强调的是内心的特质,包括情绪和动机,让我们与伤痛建立一个友好的关系,为我们带来宽恕、温柔和爱,更好的拥抱生活。

自我同情的修炼有三层:

(1)软化你的身体,不要自我责备。

当我们陷入恐惧、焦虑和羞愧时,肌肉会变得坚硬,我们就会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当成敌人。

我们越是逃避,负面情绪就追得越紧。这样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紧张,唯有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以及向内自我关怀,才能更好的控制情绪。

(2)放任你的思绪,只品尝不评论。

当我们的心神被各种情绪占据时,我们要做的就是退后一步,停止对抗,任由你的情绪在身体里来去。

给自己的心灵留一块空地,让思绪可以从容自然。

(3)跟自己的痛苦做朋友,正面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当我们遭遇痛苦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与它战斗,其实你越是抗拒,你的痛苦就越是挥之不去。

你应该像朋友一样原谅自己理解自己,通过更多的宽恕,我们反而能得到解脱,产生正面的情绪。

第二部分讲的是消除对抗我们的内心力量会越强大。

首先是:如何培养我们的慈爱之心。

佛陀说,冥想可以让人觉醒,同情可以消除纠结。

人一旦内心淡定之后,就会产生慈爱。慈爱会让内心变得强大,足以承受一切恐惧和痛苦。

此外,慈爱也可以通过冥想来产生。

慈爱冥想是一种“关系性”的练习,当我们经历强烈的痛苦时,它可以让我们感觉到被接纳和拥抱,让我们少一点抗争,多一点快乐。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慈爱:

(1)语言。

注意四句慈爱格言:愿我平安、愿我幸福、愿我健康、愿我舒适安闲。

在日常练习中,将这些格言用你喜欢的方式大声说出来。大声并不是为了赶走心中的负面情绪,而是为了拥抱生活中的一切。

在慈爱冥想时,给自己时间仔细品味每个字句的深意,让自己的内心在字句中感受宁静。

(2)感情。

感情指的是慈爱中感觉到的触动。

当关爱的感情到来时,仔细品味这些感情,不要抗拒。

慈爱练习的情感层面也有一些体验的东西:我们进入当下的现实,然后让格言和形象影响我们。你练习得越多,慈爱的感情就容易出现。

(3)形象。

当你做慈爱练习的时候,你需要在内心给自己创造一个形象。

这个形象可以是别人,但是这个人必须是能让你心生柔情的。形象也可以是你自己,前提是你需要充分了解自己,不断强化自己的优秀品质。

一旦你获得了良好清晰的形象,就会在你的脑海产生正面积极的情感。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其次是我们需要学会关爱别人。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面临让自己烦恼的人,比如离异的配偶、电话推销员等等。

为了消除这些烦恼,我们需要做一些慈爱冥想练习,以此来强化自己的慈爱和同情,将自己的感情包袱显露出来,从而让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发生转变。

在慈爱技巧上,需要训练自己面对不同的人进行冥想。将所有的慈爱都分别施与他们,仿佛对每个人说:“愿你平安……愿你平安……”

通过这种慈爱冥想训练,关爱每一个人,增强你与他们之间的联系,感受他们的痛苦,从而放下自己内心的怨恨。

值得注意的是,当你在关爱别人的时候,别忘了关爱自己。

当你产生痛苦时,首先关心的是自己,只有你自己内心感觉到快乐时,你才有力量去关爱别人。

我们再来看这本书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这部分讲的是觉醒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觉醒,人人都可以成佛。

首先讲的是我们虽然拥有不同的人格,但是在觉醒之路上都是一样的。

每个人都属于不同的人格类型。人格是个性的“自我”,是态度、想法和感情的容器。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才能成为自己的教练。

不管是哪一种人格,在自我觉醒的道路上都会面临五个关卡:贪婪、反感、厌倦、躁动、怀疑,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自我觉醒和自我同情练习,来接纳、拥抱、消除他们。

长久的练习,你的内心会对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保持自我觉醒,并且能舒缓情绪带来的痛苦。潜移默化的让你的心态和注意力发生改变。

同时,与自己建立一种新的联系,就像有一个知心朋友陪伴在身边。

最后讲的是我们在自我同情和自我觉醒练习上遇到问题。

一个是对于目标的把握程度问题。

为了让生活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前进,我们必须强化那些对自己最重要的计划和目标。

我们需要追问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当找到自己的核心目标时,我们需要找到适当的松紧程度,不要让自己生活被目标裹挟,尽可能让我们在完成目标时可以轻松又愉悦。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冥想

很多人都认为冥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仪式感、需要大块的时间、需要合理的空间。

其实,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冥想,由你的个人喜好以及生活环境来决定。

重要的是你要先迈出一小步,比如端坐三秒钟。然后通过接下来的过程循序渐进:在早上花十分钟进行冥想——和同样对冥想感兴趣的人一起练习——通过阅读书籍不断学习冥想技巧——找到一位冥想教练——尝试静修。

当你从自我觉醒走向自我同情时,你会发现自己身上的许多问题。

试着用一种好奇和欢迎的心态,面对这一切,让答案自动浮现,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关怀与爱。

读完这本书,我们需要重新进行思考。

自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追寻幸福快乐。

在襁褓中时,仅仅是母亲的乳汁就能让我们心满意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需求和欲望也在急剧膨胀。

我们认为幸福人生的蓝图应该是: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体面的工作、健康强壮的身体、充足的金钱、别人的爱慕和崇拜……

但事实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当事情本来的面貌和我们所期望的样子有了落差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产生对生活的不满。

当这种落差越大,我们就感觉越糟糕。

比如说,如果一场车祸让一个人永远坐在轮椅上生活,那么第一年往往是最艰难的。当我们试着学会适应后,通常又会回到原来的幸福水平之上。

其实,幸福并不在于事情有多圆满,而在于我们个人处理事情的方法。

这本书提出的“自我同情”就是一种全新的处理生活体验的方法。

当我们感到糟糕的情绪袭来时,我们可以用深厚的关怀照顾自己,也能接受情绪按部就班的运行。

不与痛苦对抗,只用慈爱之心对待自己和他人,我们的内心自然更强大。

核心问题在于,你是否在用越来越多的关怀和理解来迎接自己的生活体验。

当事情出错时,你有没有用知心朋友的方式对待自己?

你感觉到难过、悲伤和焦虑时,你有没有深切的安慰自己?

当你失败时,你有没有同情自己?

当你跌倒时,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扶起来?

自我关怀有没有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你只有通过长久的练习,自我同情才能渗入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在自我同情的尝试中失败的几率很小,因为我们对幸福的渴求是与生俱来的。

天性的愿望和练习中的自我奖励的碰撞,必然让我们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生活每天都会为我们提供新的机会,让你有关怀之心对待痛苦,你每尝试一次,都会让你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长久的坚持,必然让你的生活更幸福。

在探索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没有尽头。每当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抵达时,新的挑战又开始袭来,我们又要重新起航。

而克里斯托弗·肯·吉莫为我们打破了这样的幻觉:我们可以提高自己,把自己推到某一个点,这时情绪上的伤痛只不过是一种过去。

另一条更有效的途径是,只要我们仍然活着,仍在呼吸,就要培养不同寻常的快乐——对自己关怀。

冥想教练柯德伦这样说:“经过这么多年后,我们仍然会疯狂;经过这么多年后,我们仍然会愤怒;我们仍然会胆怯、会嫉妒,也会被自己一无是处的感觉充满心房。最重要的是……不要试图抛弃自己,或者变成某个更好的人。它所说的是,与现在的我们成为朋友。”

痛苦不会从生活消失,只会消失在生活里,而自我同情会让你的生活焕然一新。

*文:愈姑娘,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不想朝九晚五、只想浪迹天涯的少女。公众号:我是愈姑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读后感: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什么样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