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持有的生活》读后感:拥抱极简,过不持有的美好生活

《不持有的生活》

原著 | 金子由纪子

解读 | 初小轨

现代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我们拥有物品越来越容易,换季的时候,我们会疯狂买回一堆打折的衣服;超市促销的时候,会忍不住囤积一年也用不完的洗衣液;还有那些从各地旅游带回的纪念品;那些舍不得扔掉的回忆录……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家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塞满了。

我们想要过一种清爽舒适的生活,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不停地买买买。日本作家金子由纪子的《不持有的生活》,正是这样一本告诉你如何将自己的家整理清爽,从而享受清新舒畅生活的指南宝典。

本书作者金子由纪子曾在出版社任职,如今转做自由职业。她笔下的作品涉及众多领域,曾担任日本门户网站“简单生活”专栏指导员一职。

在十年的单身生活中,她发现了“用简单物品过上悠闲生活”的快乐。如今的她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仍然保持着“不持有”的从简生活方式。她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提出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本书2009 年出版以来,连续翻印5次,足见读者对这类生活方式的喜爱。有一些读者,将书中所提清单逐个列出,在生活中一一对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家都有意识地过上了不持有的生活。

一本好书不应该只是讲道理,更应该通过让读者主动改变习惯,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下面,我们一同来看看什么是不持有的生活。

不持有的生活,一种舒服的生活方式

不持有的真正含义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物品的价值实质物尽其用。

简单来说,就是四项不持有。

即超出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不持有;

不钟爱的物品,不持有;

无法回收利用或转送给他人的物品,不持有;

不适合自己、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相符的物品,不持有。

有一个专门拍摄美食的编辑,从全世界搜罗了很多精美昂贵的餐具,为了这些不易得的“孤品”餐具,她专门用一个展览架放起来,既不在生活中使用,也不转送需要的人。

这就是典型的“持有”心态。为物所累,心也疲累。

不持有的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过一种低标准的生活,而是不要积攒扰乱生活的物品,更不是让我们“节俭度日”。

很多人对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反而更凑合,比如每天都要吃三顿饭的碗筷,去十元店可以买一打回来,打碎了也不心疼。

而不持有主义者会到钟情很久的商店,精心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一想到以后每天都和它朝夕相伴,即使价钱有些贵,还是会把它买回家。

实际上贵一点的东西会更耐用,使用时舒服、心情愉悦,比起买便宜的东西虽然更节省但也获得了更多的快乐。

不持有,就可以不经意间存起钱来,并且这是种很舒服的生活方式,很多事情都会因此变得简单而轻松。

收拾整理,打扫房间,洗衣服等家务活将不再像从前那样令你苦不堪言。家里的东西越少,收拾起来就越不费力气。

家里的东西少了,整个人的感觉也会因此而好起来。没有了繁杂的东西,人际交往也会变得轻松。

家里杂乱无章的人,经常会抱怨这么乱的家,怎么让朋友来呢?

如果你选择了不持有的生活,即使疏于打扫,家中稍有凌乱,也无需担心,因为收拾起来比较容易,只要乐意,随时都可以叫朋友来家里做客。

长此以往,你的整体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如何过不持有的生活

  • 制作购物清单

 

人们往往并不是出于“必要”的原因购物,而是因为打折、别人也有这些东西等理由,买回家后又发现自己不喜欢,自然不会珍惜使用。

 

例如,逛商场时遇到喜欢的品牌大减价,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入手好几件,买回去后又发现有些衣服并不太适合自己,甚至连标签都没拆掉就束之高阁了。

 

我们应列出购物清单:在每样想购买的物品后面设两个选项,即“必要程度”和“获得难易度”,然后选出两种程度都很高的东西,制定一个购买计划。

 

  • 珍惜使用与定期保养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单纯地享受购物时的那种放松和喜悦,却很少考虑到物品损伤或摔坏后的解决方法。

如果不懂得如何保养,也不会维修,当物品出现问题后,就只好把它扔掉了。

 

购买钟爱的物品时,要预想到它总有坏掉的一天,要了解保养和维修的方法,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作者每天使用的菲仕乐牌高压锅,是她母亲30年前买的,后又转送给她。

虽然刚买的时候价格非常昂贵,但是在精心保养下依然使用了很多年。

后来出了小问题后,作者没有扔掉而是维修后继续使用。

一件质量好的东西,可以陪伴你很多年。

  • 比起物品,回忆更重要

 

与其到处去购物,还不如得到一些无形的财富。

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听场高水平的音乐会、到剧院看演出、去旅行散心、参加朋友的宴会……这些不是都能让你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吗?

 

与其花钱买自己不钟爱、毫无用处的东西,不如花钱买体验、买回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充实。

  • 只要认真遵守就万事OK的生活整理术

 

有很多生活小窍门,只要生活中愿意去遵守,就会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比如不要把东西放在地板上。因为地板空闲的面积越大,整个房间给人的感觉也就越大,打扫卫生也会很容易。

比如饭桌上不要摆东西;放置物品时,要集中放置。这样就不会显得凌乱。

  • 每天使用的物品要是自己喜欢的

 

为了能够用少量的物品过上快乐的生活,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耗品,也要购买那些自己最为满意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很多人都会把酒店的一次性洗浴用品拿走,对于质量不好又不适合自己的物品,用起来也不会心生欢喜,每次使用都会有凑合的感觉。

  • 只要有朋友就不需要那些东西

 

只要有了朋友,即使没有某种东西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向朋友借来用;能向家人寻找帮助的话,或许不买新的也可以应付。

即使借不到,或者得不到帮助,自己也会了解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他们也许会传授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

这样一来,即使我们不持有某些东西,也可以快乐地生活下去。

 

向朋友、邻居借东西,能让我们之间产生“联系”,相比物品,虽然这种联系可能会更加麻烦,但随着联系越来越深,会带给我们在物品中寻找不到的温暖,以及用金钱买不到的充实感。

 

装修房子的时候为了使用一次两次的梯子而去买一个新的,放在家里除了占空间,使用频率也不高。

这些在生活中不常使用的物品,可以通过向朋友、邻居借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做还可以和他们建立起更深的联系。

拒绝“反弹”,

将不持有的生活变成一种习惯和态度

减肥的人都知道,最怕的就是减肥后反弹。

就好像某一天你心血来潮整理收拾了一天,终于得到一个窗明几净的环境,可是没过几天,发现书桌上还是堆满了书,厨房里的瓶瓶罐罐还是没有收纳好,衣服还是乱七八糟地散落在各地。

这种短期的“减肥”,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过不持有的生活很容易,持续地过上不持有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保持“只出不进”是个很重要的原则。先不增加,再慢慢减少,最终会达到你理想中的状态。

而拒绝反弹,就需要把不持有做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比如每次洗漱完毕将洗手台收拾干净,举手之劳的小事情,坚持两周就会有大改变。

之后通过强化和固定,让它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每天刻意提醒自己要做的一件事情。

等到这个习惯固定下来后,再去用同样的方法养成下一个习惯。

这样一来,你的生活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具体到怎样的生活习惯,才会拥有不持有的生活,作者总结出7种习惯。

即不拿,不买,不存,扔掉,替代,租借,没有也无所谓。

“不持有”的第一步就是“不拿”,对于免费派发的赠品或酒店的一次性用品,如果生活中用不着,就坚决不拿。

不要冲动购物,也不要用“买个东西慰问一下自己”来当购物的借口,买东西之前仔细考虑下对自己是否有用,保持能不买就不买的态度。

不要囤积保鲜膜和卫生纸等日用消耗品,也许大减价时买了一堆,像占了便宜,却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浪费。

也不要贪小便宜而大量购买减价商品,开动你的智慧,停止囤积,你会发现,生活是这样神清气爽。

我们只学会买东西,没有学会扔东西,才会造成家中物品越来越多。

生活中用不着的,已经被时代淘汰的,比如之前留存的大量卡带和碟片,过期的食品和调料之类的,统统扔掉吧。

添购一样物品前,先想想家里是否有其他东西可替代?

例如一年可能只用到一次的漏斗,就用现有的塑料板卷成漏斗状来代替,如此就能避免多持有一个东西;活用现有物品,不是为了弥补贫困,而是为了创造丰足。

不常用的东西,可以借用或租用,和其他人一起使用更多物品,每个家庭或许就会减少囤积少用物品的情况,避免压迫居住空间,减少无谓的浪费。

购物前,务必自问:这个真的是必要的吗?如果抱着“没有也无所谓” 的态度,那么我们就会减少很多东西。

这7个习惯旨在让你看清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可以舍弃的,继续保留意味着执著于过去;而过量的准备则是对未来的某种担忧。

不持有,就是珍惜现在的生活。

如果我们不改变对物品的态度和执念,必须以“占有”才能满足的话,我们是不能拥有不持有的生活的。

当生活中的“垃圾”越来越多,我们的心也会越来越狭窄。

物品是为我们服务而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少即是多,过不持有的生活,就是过一种简单幸福的生活。 

不持有的生活让人生活愉快

真正的不持有,就是要把我们从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解放出来,这也是为了确立人生的优先顺序。

人生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必非得什么东西都拥有。

为了得到必要的东西,扔掉无用的东西;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放弃其他事情。这样自己的精力就不会被分散。

如果可能的话,减少家中的东西,使环境变得整洁,这样就能更清楚的看待自己的生活,也就不会再迷失自我,了解自己后就会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持有的生活就是相当有效的途径。

那些虽然没用也不喜欢,但是却嫌麻烦没有扔掉的东西,就算再小,我们也会觉得像海底的水压一般沉重;而那些我们喜欢的每天使用时心情都很愉悦的东西,即使很重,我们也会毫无感觉。

这种对物品“轻重”的感觉其实是物品对我们施加的无形压力,对这些东西十分珍惜的人一定不会感到有任何压力,还会生活得轻松自在。

与“想拥有什么”相比,“不持有什么”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风格。

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认真享受每一餐,或者只是做个深呼吸,仰望一下天空,这些小小的改变都会支持着不持有的生活,使内心回复到原有的平静状态。

在追求某件事物时,原本焦躁不安的情绪也会得到缓解。当你习惯将自己的生活改变为不持有的方式时,你会感到,生活会越来越愉快。

东西不是敌人,而是朋友。

有些人喜欢用十元的商品,有些人喜欢用香奈儿这些名牌。都无对错之分,就像我们无法与所有遇见的人都成为朋友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开开心心地和所有东西“打交道”,这些关键只在于自己是否合适。

那么,什么东西才适合我们的生活呢?又有什么东西可以和我们成为朋友呢?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弄明白的事情,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思索和探究。

我们都知道,在摄影时会去掉乱七八糟的东西让背景清爽,由此来突出主体,不持有的生活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那就从背景处理开始吧,一件一件减少家中的东西。

从一点一滴慢慢实践于生活当中,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拥有的物品数量恰到好处,最终换来清新舒适的生活环境。

而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一种以此为目的的学习和修行。

这就是作者一生践行的不持有的生活,数十年来,作者将这种生活方式当作自己的准则,不仅是提倡绿色环保,更是注重精神压力的释放与解脱,通过在生活中的内省让自己达到各方面的平衡。

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只是希望,在这个物欲膨胀的社会,大家可以看清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不做物品的占有者,也不做物品的奴隶。

如果将不持有的生活定义为限制人的欲望、枯燥无味地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一定不会长久。

真正的“不持有”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它的目的在于“缩减”,而不是完全摒弃。

它让我们清楚明白我们的生活状态,不摇摆不定、不莫名烦恼、不以物所累。

而这种“不持有的生活”,除了日常生活,其实对于我们的事业和工作,都同样适用。

拥有不持有的生活,身心清爽的时候,或许你会有更多智慧去面对你现在的生活。

拥有更少,是为了体验更多。我们的生活乐趣从来不是因为拥有什么,而是来自于我们从中体验到了什么。

从一个简单的习惯开始,试试不持有的生活吧,也许会有一个怦然心动的人生在前方等着你。

*文:初小轨,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新书《你可以哭,但不能怂》温情上市。个人公号:初小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不持有的生活》读后感:拥抱极简,过不持有的美好生活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