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
原著 | 亨利•克劳德&约翰•汤森德
解读 | 迪文
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老好人”:经常替上司和同事收拾烂摊子,长年累月地给原生家庭做取款机,24小时充当朋友的情感解惑热线,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益处,反而总是疲累不堪,工作和生活被搞得一团糟。
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设立合理的界限。
中国儒家有句话叫“过犹不及”,意思是,一件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我们必须去理性分辨,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我们无法把所有事都包揽在自己肩上。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他们拥有开业心理医师的执照,也是美国广受欢迎的讲员,并且共同主持全美播出的心理咨询节目“新生命”。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还是许多畅销书的作者,包括《过犹不及》、《界线对谈》、《为孩子立界线》、《为约会立界线》等。这本《过犹不及》荣获美国“ECPA金钟畅销百万书奖”。
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说“好”,什么时候应该说“不”,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培养真正爱人的能力,摆脱忙乱、失序和无助的状态,拥有平衡健全的优质人生。
接下来,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揭开心理界限的神秘面纱。
正确认识界限:
不要在盲从和放纵中失去自我
这本书的开篇讲了一个故事。
女主人公雪莉,每次拒绝母亲的频繁性来访,母亲就会说一些感情受到伤害的话;丈夫是甩手掌柜,从不承担任何家中事务;好朋友一有需求就来向她诉苦,从来不曾考虑她的感受;同事把自己的事情交给她做,她因此被迫加班……
面对这种不合理的要求,雪莉没有拒绝的勇气,她害怕伤害别人,害怕自己一旦说了“不”,别人就会因此拒绝和自己来往。
这造成了雪莉的消极,她每天都不想面对自己的生活,觉得生活充满了压抑。这就是缺少界限的典型例子。
界限,简单来说就是个人的地盘。合理的界限应该是把好的东西留在里面,把危险的东西挡在外面。
实际生活中的界限是很容易被看出来的,比如庭院的篱笆,房屋的墙壁、田间地头的壕沟等等,这些界限在传达着一种信息,那就是,这是属于我的地界,我对这块地界负责。
同样,我们身体、心灵上的界限也是真实存在的,它让我们有对自己的“所有权感”。
最基本的身体界限是皮肤。皮肤防止细菌的侵入,使我们尽可能的不受细菌病毒的侵扰,皮肤能让食物这些好的东西进来,也能够通过排泄,让坏的东西出去。
年幼时受过肉体虐待,或者曾经被性侵犯的人,很难为自己建立起界限概念。因为他们从小被灌输着“他们的身体所有权并不是自己的,别人可以任意侵犯”的错误思想。
心灵上的界限不像物理界限那样明显可见,它隐藏在态度、信念、情绪、语言中。
最基本的心理界限表达就是语言。当我们和别人沟通时,我们所说的话语会代表自己的立场。
比如说,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我们可以通过说“不”,来拒绝别人施加的控制和压力,建立一道保护自己的围墙。
没有界限的人往往不懂得如何对别人说不。他们担心,一旦跟别人说不,就会破坏与对方的关系,所以,即使内心不满,还是会勉强服从。
本书指出,设定心理界限,是因为我们内心需要自我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能够放松、得到自我补养。在这个空间里,我们需要的不是压抑,而是自制。所以,在面对自身膨胀的欲望时,我们也必须能对自己说“不”。
如果自己囊中羞涩,那就劝自己停止买买买;再比如,“人比人,气死人”,停止无谓的攀比,才能减少纠结带来的痛苦。
作者通过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拥有自制能力,是设立界限和自我定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界限不清的三种典型表现:
过度顺从、过度回避、控制
我们知道自家的庭院的占地范围,所以可以自由地在这确定的空间里来来去去。
同样,知道了心灵界限的范围,我们就可以弄清楚,哪些是自己份内的责任,哪些不是。
如果界限不清楚,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冲突和问题。本书指出了界限不清的三种典型表现。
第一种表现是过度顺从,也就是对坏事说“好”。
过度顺从的人会屈服在别人的要求和需要中,他们无法拒绝坏事,甚至无法辨认出什么是坏事。
比如有的人会为了与朋友“相处得好”,而假装喜欢朋友要去的餐厅、电影院,甚至陪朋友一起打架斗殴,干些偷鸡摸狗的错误事情。
本书打了个比喻,过度顺从的人,他们心理上的“雷达”损坏了,他们没有能力守护自己的心。
每当在他们需要保护自己,跟别人说“不”的时候,那个字就如鲠在喉,硬是讲不出来。
原因可能是,他们怕伤害别人的感情,怕被人遗弃,怕受到处罚等等。
作者告诉我们,过度顺从是一种牺牲的顺从,过度顺从的人会让自己背负太多的责任,虽然外表恭顺但是内心充满了怨气。
因为这不是他们的自由选择,而是出于他们内心的恐惧。
第二种表现是过度回避,也就是对好事说“不”。过度回避的人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会像鸵鸟一样蜷缩起来,不愿意向别人求救。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玛蒂在接受心理辅导时,很懊恼地自嘲说:”当别人需要我给他们四十个小时的时候,我不能对他们说不。但当我只不过需要他们十分钟时,我竟然不敢向对方提出要求。”
过度回避者把界限当成了监狱的高墙,不管好的坏的,一律挡在外面,没有人能真正的接触到他们。
第三种表现是控制,也就是不尊重别人的界限。有控制欲的人,会把别人当成工具来使用,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
书中有这样的故事,史堤一直让他的行政助理蓝克加班,让他留在办公室替他做企划案。
有时候蓝克都已经回到家了,史堤还会电话追过去,导致蓝克一家人每天晚餐时,都要先听蓝克和上司的电话会议。
对史堤来说,蓝克口中的“不”,只是意味着他必须去改变蓝克心意的一种挑战而已。
有些控制者还会千方百计地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对方乖乖地服从。
有研究证明,抑郁症、焦虑症、暴饮暴食、婚姻危机等等这些常见问题都与界限不清有关。
而亲密关系是建立界限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用亲子关系、婚姻关系来举例,为你揭开和子女、伴侣发展健全界限的一些技巧,帮助你更好地驾驭亲密关系,获得自由人生。
发展健全的界限
- 父母给予孩子的宝贵礼物。
培养界限意识的黄金时机是在儿童时期。我们都碰到过一种人,中年的岁数,却只有一岁半孩子的界限,人家一旦拒绝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大发雷霆,或者闷不做声。
这些成年人在小的时候就没有树立起界限的概念,所以在他们成人后再重新学习如何设定界限,就会非常艰辛。
所以,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如果能教会孩子设立合理的界限,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学习、交友、婚姻和事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培养孩子界限感的第一个关键是引导他们学习责任感,这是父母给予子女最棒的礼物。
本书指出,父母们可以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赏罚兼用,来帮助孩子建立好的界限。但是,一定要记得不要伤害孩子的安全感。
书中讲了一个管教案例。
一个十岁的孩子太调皮,母亲如果这么对孩子说,“你再这么粗野无礼,我就不爱你了。”
那这个孩子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他只能在两害中选其一。
要么反抗,那么这个孩子就失去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要么听话,变成外表的顺服,但是这样也失去了练习正视问题的机会。
如果换一种响应。母亲对调皮的孩子说,“我是不会停止爱你的。但如果你再这么粗鲁无礼,我就三天不准你听音乐。”
这样的方式,没有给孩子定罪,亲子关系没有受到影响,孩子却有机会选择是要负起责任或是面对任性的后果,但是肯定的是他不必害怕会因此失去父母的爱,这样才是帮助孩子迈向成熟的正确方式。
培养孩子界限感的第二个关键,是让孩子有能力去掌握自己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负责。
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经历“安全的困难”,让孩子承受适合他年龄的后果。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允许6岁的小女孩天黑以后外出,这不是安全的苦难,也不是在训练孩子成长,因为6岁的孩子还没有成熟到能够保护自己。
但是,训练孩子合理分配自己的零花钱,这就是安全的苦难。
比如,一对父母给上高中的孩子一次性发了一学期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负责支付学校的伙食费,衣服、社交、课外活动等开支,这些钱用在这些开销上是绰绰有余的。
第一学期,孩子买了一些漂亮的衣服,和朋友出去玩,甚至慷慨请客,结果一个月就花光了一学期的钱。孩子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饭钱。
第二个学期情况就大为改善,孩子不再乱买衣服,在银行账户里储备了一些钱,慢慢的学习为自己的生活开销负责。
对于父母来说,尽可能早地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担当后果,对孩子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 爱是互相成全,不是互相捆绑。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婚姻关系的界限最容易使我们感到困惑。
界限鼓励分离,要求人成为独立的个体,而婚姻的目标之一却是舍弃分离的个体,使两人合为一体。
怎么看待这个冲突呢?本书指出,婚姻会使夫妻合为一体,但这并不代表就此失去个人的身份,两人虽然参与共同的婚姻关系,但是每个人仍然需要拥有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夫妻之间,也需要设立健全的界限。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婚姻中设立合理界限,有助于增进夫妻之间的理解和包容,秘决有两个:
第一个秘诀是,不要让自己付出的爱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
夫妻之间,如果有一方给予的太多,超过自己所愿意给的,原本的一腔热血、无怨无悔的付出,就会变成了牢骚和不满。
举个例子,妻子大手大脚的花钱,使得丈夫拼命加班挣钱,才能勉强支付堆积如山的信用卡账单,这样的家庭难免会爆发冲突。
本书给出的建议是,夫妻双方开诚布公的谈一谈,如果妻子自己不能想办法赚到钱,那么就干脆减少一些欲望。
因为这个世界不单单绕着一个人转,别人也不能时时刻刻只为她的需要与欲望买单。
第二个秘诀是,让跨越界限的伴侣,受到行为后果的惩罚。
很多时候,婚姻的一方失去控制了,却没有受到行为后果的惩罚。
比如,丈夫责骂妻子,妻子却试着更有爱心,对丈夫来说,妻子更加顺从了,大吼大叫这种坏事竟然产生了好的结果,这样他就更加肆无忌惮地跨越界限,做出更多出格行为。
本书建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遵循因果法则。
比如妻子可以对发怒的丈夫说,“如果你再这样嘶吼乱叫的话,我就离开这里,等到你能够冷静下来再说。”
只有让失去控制的配偶尝到行为的恶果,他们才会尊重彼此的界限,慢慢发展充满公平与爱的关系。
- 成年人要自己掌控人生的航向。
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们经常会遇到界限被挑战的情况。
要记住,我们无法左右别人的思想,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比如说,在别人行为不得当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远离他们。
本书指出,要设立良好的界限,我们首先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有的人机械地把别人的观点意见照单全收,从不去考虑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这就等于把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拱手奉送给了别人,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自然也就很容易被别人左右和控制。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必须确保自己是独立思考的个体。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树立自己的界限。
第一步,想要找出症状和根源。
你必须先承认自己有哪些界限上的问题,比如,不合理地乱花钱,陪家人孩子的时间太短,或者是自己觉得选择没有受到尊重等等。
问问自己,造成这样的根源是什么呢?可能是受到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常常不知道怎么说不;或者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操纵别人等等。
第二步,操练,把好的收进来,把坏的赶出去。
在那些能够无条件爱你的安全关系中练习建立你的界限。
比如,你不能跟好朋友一起吃午餐,就向她说不。如果你的想法和伴侣不同,就大胆说出来让他知道。同时,向你工作生活中的坏事设定界限,向对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第三步,清醒地自我定位,用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想想自己要做什么,设立方向,然后一路走下去,决定什么是你允许自己涉足的,什么是你不能容忍的,什么又是你预期的后果……
积极的自我定位,你就会有足够的能力去摆脱别人的控制。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们对亲密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不会拒绝是现代很多人的通病,我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以他人为自己生活的中心,自己的生活反而陷入一团糟,慢慢的我们开始生气、抱怨、愤怒和愧疚,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是书中所讲缺乏界限的警告信号。我们要建立界限感,就要学着在自由与责任中去爱。
学会说“不”,并不等于不爱。如果对方无法接受我们的界限或者我们的拒绝,那么只能证明彼此不适合相处和继续交往。
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应该出于自由的意志,而不是没有界限的顺从。
对身边的人设立合理界限,同时也接受对方的界限,就可以增进彼此的亲密关系。
请记住,设限,永远都不会太晚。
*文:迪文,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