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原著 | 路遥
解读 | 涂山狐狸
这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而特别的存在,看似平凡的人,却各自有着别于他人的个性特点。
就像万千花朵,有自己的花期和颜色,其真正的魅力不在于花开在何时何地,而在于等待和力求开放到最美的姿态。
路遥这本百万字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正是将一个个平凡又普通的人的真实生活描绘成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卷,全景式反映了1975~1985十年间陕北农村到城市的社会生活变迁,展现了普通人在苦难生活的泥淖里不失信仰和坚韧,坚定的走向各自的人生追求。
此书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陈忠实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近年来又被拍成电视剧上映,这是继《人生》被拍成电影以后,路遥的作品第二次被搬上荧幕。
整整六年时间,路遥用了三年收集素材,又用了三年潜心创作。他忍受着生活的贫苦,过着近似隐居的孤单生活,在苦役般的写作中不惜耗损着自己的身体。
他将“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融入到小说人物里,造就了此书震撼心灵的思想力量和巨大影响力,正如潘石屹所说:“每次看完《平凡的世界》啊,总是给我力量,非常大的力量。”
尼采说,他一生只喜欢读用血泪完成的著作。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路遥用毕生心血写就的这部作品,感受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在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下各自选择的生活和爱情,这也成就了不一样的非凡人生。
孙少安
1975年,社会正处于人民公社化时期,出生于黄土高原双水村一贫下中农家庭的23岁青年孙少安,凭着他的“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早在18岁就能独当一面,当上了生产一队的队长。
他13岁小学毕业,尽管成绩优异却主动放弃读初中,心甘情愿回家跟着父亲务农。
这也意味着他和从小一起长大的田润叶要分处两地,不能继续在一块儿上学了。
都说人穷志短,可生性好强的孙少安立志要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
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扛起整个家的重担,帮衬着嫁给二流子的姐姐一家人的生活,供弟弟妹妹上学,带着一家老少竭力摆脱这“烂包”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责任成了他人生的信念,让他觉得自己身上总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
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养猪任务,同时不减少每家吃饭的口粮,孙少安索性带着队员们一起,把空闲的荒地用眼睛一丈量,估摸着划分给了大伙儿,扩大了猪饲料地的分配面积。
这本是件皆大欢喜的事儿,哪知村支书田福堂私下里去公社告了密。
原因是田福堂有天中午见到自家女儿田润叶和孙少安坐在河滩里,他明白了这对两小无猜的人儿是互相喜欢着呢。
他生气于孙少安的“不知天高地厚”,怎敢喜欢自己的女儿,简直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随后孙少安被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生产队长受到了大会现场的批判。
然而孙少安既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有错的,同时也对田福堂的“报复”行为充满了理解。
他更加认清自己和润叶之间的差距和绝无可能,也反思了自己拒绝润叶的告白是多么的明智。
生活和爱情双重受挫的孙少安,处在极度的迷茫和无比的烦恼痛苦中。
他忍不住趴在高粱地上大声痛哭,心里正替儿子难受的父亲孙玉厚也哭了起来。
父亲的哭泣声止住了孙少安的眼泪,他突然意识到,年老的父亲需要他的安抚,而这个家更是不能没有他,他必须要像往常一样打起精神,坚强起来。
他听从父亲的相亲安排,在二妈贺凤英的介绍下,去二妈娘家山西柳林带回一个不要彩礼的媳妇——贺秀莲。
这个对他一见钟情只有小学文化的女人,身体好,长相不错,勤快能干,还懂事体贴,完全符合他想找一个能吃苦的农村姑娘一起立家创业、追求实在婚姻的要求。
简朴而热闹的婚礼过后,他们住进一队饲养院的小窑,暖融融的婚后生活抚慰着孙少安的心,给他带来从未有过的安宁与幸福。
尽管生活不可避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比如秀莲把奶奶的白面馍给他吃,吵着要分家等。
但这个感情真挚热烈的女人,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竭尽全力的给予他经济上的支持,成为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为了自由爱情打算不顾一切的田润叶,没能等到相应的感情回应,在得知她的少安哥已经结婚的消息后,她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之中。
对爱情彻底绝望、精神上孤立无援的她,为缓和二爸田福军和对手李登云的关系,被动接受了二妈的安排,嫁给了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人——李登云的儿子李向前。
不愿妥协的田润叶,婚后决然的离开了原西小学,托好友的关系主动调去黄原市团地委工作。
直到后来,车祸中失去腿的李向前因不愿拖累她主动向她提出离婚,她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一直爱着她、不愿离开她的男人。
无限的怜爱和温情回到她的心里,驱散了内心潜在的同情和悲伤,这促使她回到李向前的身边,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
1979年,一心想要农民吃上白面馍的田福军出任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后,极力倡导黄原地区实行生产责任制。
县里下达到双水村的“主要精神”是可搞可不搞,由各大队自己决定。
头一年就想搞责任制的孙少安不顾大队反对,率先带着一队实行包产到户,极大调动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把个人劳动力从集体劳动中解放出来。
随着反资等阶级斗争的结束,集市开放,工商业复苏,给人民带来了更多改善生活的可能。
浑身攒着劲的孙少安在农闲的秋雨季节,在同学刘根民和妻子秀莲的支持下,买了骡子和架子车,替原西县高中工地拉砖。
为省钱,他住在一处废弃的破窑洞,整日起早贪黑。等活儿全干完卖了骡子,净赚了两千五百块钱。
有远见的他洞察到市场需要,用此钱作资本成功办起了烧砖窑,小两口苦干挣来的钱修了三孔窑洞,圆了秀莲多年来的愿望。
孙少安自己成了“冒尖户”,他不忍心看着村里的乡亲受穷,决定扩大自己的砖场,为大家提供更多干活挣钱的机会。
由于新聘请的师傅一点不懂烧砖技术,致使烧砖失败,出现严重亏损。村民纷纷上门讨要工钱,一改往日恭敬的态度,有的还对他冷嘲热讽。
孙少安内心隐忍,对他们说着好话,他明白此刻的自己就得忍受失败带来的屈辱。
让他欣慰的是,妻子秀莲回娘家借回了一千多块钱,这使他能够开了一部分的工钱,缓解了当前的燃眉之急。
破产后的孙少安一直处在痛苦绝望中。巨大的债务、他人的幸灾乐祸和冷嘲热讽,失去村民的信任和尊重、以及对重开砖场的无望……
这一切就像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里,使他这一年来整日愁眉不展、情绪异常低落。
在妻子秀莲的安慰鼓励下,孙少安打起精神,想方设法筹集到资金,找回最先在自家砖窑烧砖的师傅,重新开办起砖窑场。
结合前一次烧砖失败的经验,孙少安很快就把砖场发展成为全乡最引人注目的农民个体企业。
大胆、有雄心的孙少安更是承包了乡上的砖厂,把个人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发达的孙少安不计前嫌,把钱借给那些急用钱的村民,依然愿意接纳那些对他有过冷嘲热讽或逼迫他开工资的村民来砖场干活。
他甚至拿出自己近一半的积蓄修建双水村小学,用剩余的钱建立“奖学金”,鼓励村里以后考上中专或大学的学生,还高薪聘请小学英语老师,提高孩子们的升学率。
孙少安,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在他的人生路上,用他的辛勤智慧和朴素的爱,找到了他的生活意义。
只是新学校庆祝典礼那天,细心把自己打扮得像新媳妇一样的秀莲,倒在了喧腾涌动的人群中。她被县医院确诊为“肺癌”。
人生无常,世事总难圆满,这个用生命的激情全身心去爱着孙少安的年轻女人,见证了丈夫的成功,想着此生留下的一双儿女,或许对她而言,离去虽有不舍,而人生却已无憾。
孙少平
1975年,17岁的孙少平,正在原西县立高中上学。
他个子瘦高,面色黄瘦,鼻子高挺,双颊塌陷,显示着由于长期吃不饱饭而引起的营养不良。
穿着裁剪成学生装式样的老粗布衣服,因裤腿短了一截而显得不甚合体,双脚套着后脚跟磨破了的袜子,塞在一双用白线绳代替鞋带的黄胶鞋里,鞋面还打了蓝色的补丁。
年轻而敏感的心渴望体面地站在人前,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他躲避众人的目光。每次他都磨蹭到最后才去饭堂拿走他的两个黑面馍,这是最下等的丙菜。
此时,他总会遇见那个和他一样吃着黑面馍的郝红梅,这个班里最漂亮的女孩向他投来的亲切而善意的目光,像冬日早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他的心里,使他感到无限的温暖,心情也逐渐明朗。
可在郝红梅的心里,这样的互动只是一种相互的怜悯,这并不是爱情。
早熟的她很清楚自己的家庭成分不好,只能找一个家境好、有钱的男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正好解释了她为何会疏远孙少平,和出身好的班长顾养民在一起。
同学金波为此找人把顾养民打了一顿,为自己的朋友孙少平打抱不平,可顾养民并没有进行打击报复,并且显示出了一般人少有的宽容大度。
内心震撼的孙少平生平第一次意识到,人格的魅力可以从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里凸显出来。
他理解郝红梅的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应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生活,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可普通并不意味着平庸,一个人应该在平常的事情里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
他开始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大胆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参加校乒乓球赛并夺得冠军;从初中开始就养成读书习惯的他从学校和县文化馆图书室借来小说,把看过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赢得了大家的欣赏和认可,被推举为“劳动干事”。
孙少平发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不是什么都低人一等,自信回到了他的心里。
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沉默寡言,对一些事怀有敌意和抵触的自卑少年。
孙少平被选入校一级的文艺宣传队,到各公社巡回宣传演出。
和他一起搭档的是同级的女同学田晓霞,两人还被抽调出来作为原西县代表,赶赴黄原地区参加全区革命故事调讲,并获得了二等奖。
这样的特殊经历,成就了他和田晓霞的友情,让他得以认识地区文化馆的诗人贾冰老师,见识了大城市的新奇与繁华。
在他心里,为他日后挣脱出双水村,出走黄原,开拓新生活,留下了一个可以向往和追寻的美好世界。
点击图片进入“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田晓霞是田福军的女儿,来自干部家庭,从小长在县城,天性外向,大大咧咧,做事风风火火,总爱像男孩一样披着衫子,从小就爱读各种书,这些都使她对社会和世界有着独到的见解。
她推荐孙少平多看报纸,不要只读小说,多关心国家和世界发生了什么,这样可以开阔眼界,并把自己看过的各种书拿给他看。
田晓霞成了孙少平的人生导师,在她的启发和影响下,孙少平开始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各种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某一件事和现象,学会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人的想法和行为。
孙少平在田晓霞的眼里变成了一个有气质的人,就连顾养民也察觉到,孙少平身上有一种农村人身上少有的、说不清楚的吸引力。
顾养民想起了“知识改变命运”,明白这是孙少平爱看书的缘故,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塑造一个人。
1977年元月,孙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双水村,在村里新办的初中班教书。
他时刻没有忘记田晓霞的叮嘱,让他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不要过几年再见面时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
1980年春,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席卷整个黄土高原,初中班学生纷纷回家务农,学校停办,孙少平结束三年的教书生涯。
随后他陷入沉重的田地劳动中,无暇再读书。
此时田晓霞考上黄原师专中文系,两人之间巨大的差异使孙少平主动和她断了联系。
孙少平顷刻间失去了全部的精神生活,内心感到痛苦万分。
他不愿像哥哥少安一样让家里给找一个女人结婚生子,一辈子在村里过活,总想出去闯荡的念头时刻折磨着他。
在父亲和哥哥的支持下,他离开双水村去了黄原市,成了一名揽工汉。
尽管做小工的日子极其艰辛劳苦,背石头的后背也伤痕累累,可他从没有动摇过留下来的念头。
他用诗人贾冰老师替他办的临时借书证,从黄原图书馆借来许多书,其中的传记文学,让他从伟人的一生中获得了对待生活的态度——对苦难的生活报以平常之心。
就在这时,幸运之神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他又遇见了田晓霞,在电影院的门口,那一天正在放映两人都喜欢的“王子复仇记”。久别重逢的喜悦消除了地位悬殊给孙少平带来的心理落差。
生活又回到孙少平找田晓霞借书的日子,他们经常见面、交流。历经生活的艰辛和书本知识的洗礼,孙少平对生活产生了更为深层的理解。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价值不在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他的心里渐渐的形成了一种“苦难学说”——
他相信,历经千辛万苦酿造出的生活之蜜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在极端生活条件下产生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态度,被田晓霞视为真正男子汉的表现。孙少平成了田晓霞眼里那个令她十分钦佩的人。
两人思想的共鸣碰撞出爱的火花,酝酿出跨越阶层的爱情。
正如田晓霞在日记里所写的,真正的爱情是心甘情愿与爱人融合在一起共同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这也正是她后来拒绝了出身优渥的同事高朗追求的原因所在。
点击图片进入“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彻底改变孙少平揽工生活的是一次煤矿招工。
由于他为人真诚,在曹书记家干活时深得书记夫妻的喜欢,曹书记替他把户口迁到了黄原阳沟村,正符合煤矿招工对户口的要求。
于是他成了一名铜城大牙湾煤矿工人,从此有了正式的工作。
某种程度上说,孙少平改变了生活的处境,可他面临的生活依然是艰苦的,而井下的生活更是时刻充满着危险。
而此时的田晓霞已经成了一名省报记者,在分别之际,他们约定好两年后见面,在那棵他们第一次拥抱的古塔山杜梨树下。
孙少平来到大牙湾煤矿后,他异常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甘心劳动,他不像一些怕吃苦的人一样逃避下井,每个月的出勤都是满的。
他知道,摆脱沉重的劳动是不可能的,而生活的意义正是对待劳动的态度。
命运和现实或许不能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无论身处何境,追求上进的心是一样的,那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力。
认清生活本质的孙少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出自己的人生目标——报考局里的煤矿技术学校。
田晓霞借着铜城采访的机会,特意来看过他。
孙少平既开心又苦恼,他清楚巨大的差异让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
可他并不想放手,不管结局如何,他都要向未来的自己证明:他曾年轻过、爱过、幸福过。这无疑是精神另一种意义上的勇敢。
就在约定日子即将到来的前夕,孙少平在报栏的省报上看到田晓霞牺牲的消息——
前去本省南部特大洪灾中报道的她,为了救一个洪水里的小女孩不幸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无论面临多大的痛苦,生活的车轮依然在滚滚向前,时间不会停滞,孙少平只有继续奋斗下去。
经过一番失去的痛苦挣扎,他明白了,“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活着。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个时刻。”
孙少平后来当上了班长,在矿难中为了救人受伤毁容,出院后他回到大牙湾煤矿,投向那个疗愈过他心伤的地方。
正视自己的不幸,鼓起勇气再次前行,这是孙少平对不幸的生活最好的回答。
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只要努力向前,就可以活出自己的意志和精彩,或许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诚然,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痛苦时有发生,所以生活也是不容易的。
但是,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恰恰是由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意外,构成了生活不一样的实质,体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正如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怨愤,不要哀吟,勇敢面对生活的折磨,坚信快乐就在前方。心要向往光明的未来,哪怕现实让人枯索,一切稍纵即逝,终将远去,而那远去的,或可成为你的怀念。”
由于现实所迫,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得不待在某一个地方,干着不太喜欢的事,无法随心所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是,我们的心是不受束缚的,它可以超越现实局限,达到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可以改变心境,潜心努力,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时,我们能以平常心对待,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当面对生活里的失去和不幸,我们不至于气急败坏或麻木不仁,依然拥有一种爱的感知力,体会到痛苦生活中蕴含的希望与感动,找到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文:涂山狐狸,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喜读书,爱自由。微信公众号:涂山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