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三座城
姜夔因一座城创作了一阙词,蒋介石因一个人成就了一座城,而北宋的苏轼带动世人爱上了三座城。
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本是难过之事。可苏轼不,在《初到黄州》中,他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他有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他的世界、寻常之物;他的天地、触手可及。黄州四年,他因元祐党人的身份,处处受监视,时时不自由,众人皆认为他会消沉、会颓废,他偏不。一叶扁舟,一壶新酒,都有了去处,有了赤鼻矶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了《前赤壁赋》、有了《后赤壁赋》、有了他的文坛盟主地位,有了他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放与达观。
或许,在世人眼中,流放就意味着丢弃,是君主的不在意,甚至是打压,也是仕途的中断甚至是终止。对秉承“学而优则仕”的儒学弟子必定是致命的打击。但在苏轼这里,全然化为“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看,这就是苏轼,遗憾全无,拥有的,得到的,未来的,将要的,统统“非我有”。我有的只是“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何等洒脱恣意!
是啊,天地之宽、万物有主。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慨然外物,无欲无求。
或许,当年的苏轼已打定主意,安居与此,甚至还有购买田宅的打算。无奈天不遂人愿,他接到另一道诏书,将其改派至惠州。
惠州,在当今人们印象中,是一个开放、富足的鱼港,可当年,估计仅仅是一个破旧的渔村,甚至只是一个小村落。惯看春花秋月的苏轼背一身烟尘,迈进这个小小村落。他欣喜地发现“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因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原来他的到来,带给百姓的欣喜、惊讶竟比自己想象的还多。自古岭南多瘴气,韩愈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明确表示“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股悲怆凄凉油然而生。同纬度的岭南——广东的惠州又能好到哪里!可苏轼不这样想!他以苏武、管宁自比,浩气自荡于心!
常言道:心有菩提,满树花开。苏轼胸有乾坤,眼中自是好风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吸引多少人的目光,与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交相呼应,相与唱和,引来无数骚人墨客。无怪今人将一种荔枝称作“妃子笑”。
他的这种境界怕与唐时遭贬永州的柳宗元相差无几。柳宗元在他的《小石潭记》中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干澈,影布石上”的自然空灵之美来影射内心的孤寂凄怆,而苏轼则以“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的“春色”扫除心中沉郁,以“幽人”与“我”这个“寓公”相见如故,相谈倾心突显“我”和“惠州”所结下的不解之缘。
《菜根谭》中的《小窗幽记》曾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估计评述的就是苏轼此时的恬淡与惬意吧!
作为元祐党人,苏轼历来不受恩宠,尽管后人以见到元祐人名录石碑而欣喜若狂。可当年的他,却身心疲敝,既不受改革派欢喜,亦不受保守派青睐。在遥远的北宋王朝,他一贬再贬,直至黎人聚集的海南岛。好在宋朝不杀文士,所以苏轼也只是一贬再贬。官小了,没关系,俸禄低了,也没关系,温饱即可。苏轼从来都不是贪心的人。
无论被贬到哪里,苏轼始终以快乐来包围自己,正如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抒发的那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被贬,快乐吗?流放,心急吗?何时重返朝堂?这些苏轼都不在意,他只在意当下和写作。在密州,他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赤壁,他留下“人生如梦”、“山高月小”;在海南岛,他更高吟“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地”、“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就是苏轼,大好河山塑出他的骨,美丽江川拧成他的魂,他将满腔豪情融于心,绣出片“锦绣河山多壮美”!
世上有种人,似火,对生活永远保持不变的依恋;是水,永远以柔韧的心性化解命运搬来的砖。哪怕深处蛮秣,依然能在心间种植出远离喧嚣的菊。
苏轼曾戏作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林语堂曾这样评价他——“比起中国的其他诗人,苏轼更具有丰富感,变化感知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余秋雨则认为苏轼的这段经历是他心灵的突围,正因这段磨砺,方成就了他的人生涅槃!
其实,在我看来,生活始终没有抛弃他,他的磨砺,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救赎;他的流放,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涤荡。只有阅尽千帆,方知人生本初。苏轼就这样带着孩童纯朴,让他的三座城走出市井,走向纯粹。也让后世人的心随之沉静,沉静……
作者简介:
张建军,河南省息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致力于打造不一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