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五篇文章,分别是:《弄堂、广场和小镇》、《白河攀岩》、《鏖战中途岛》、《中国剩余定理平话》以及《冷眼看水浒(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岗潮席卷大江南北,之前看过的《铁西区》,琐碎的记录了生活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的下岗工人的故事。
观《铁西区》有感
《弄堂、广场和小镇》的作者菱晓当时正在浙江湖州菱湖镇上小学,镇上的工厂纷纷倒闭,父母陆续下岗,只能另想办法挣钱,两年后举家搬迁到城里。
二十年后,菱晓回忆童年的生活,记下弄堂、广场、街坊、工厂等这些跟自己生活相关的碎片,只因一切都已剧烈地改变了。
简单来说,虽然文中描写的是江南水乡,但读来同样熟悉又亲切,宛若一曲离歌,吟咏童年流逝、成长如蜕、生活多元,堪比《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
攀岩运动有“岩壁芭蕾”、“峭壁上的艺术体操”等美称,由登山运动衍生而来,富有很强的技巧性、冒险性,是极限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世界上十分流行。
50年代起源于前苏联,是军队中作为一项军事训练项目而存在的。1974年列入世界比赛项目。进入80年代,以难度攀登的现代竞技攀登比赛开始兴起并引起广泛的兴趣,1985年在意大利举行了第一次难度攀登比赛。
在欧美、俄罗斯及亚洲的日本、韩国,攀岩运动已相当流行,当今世界攀岩水平数欧美特别是法国与美国最高。攀岩运动在中国经过十多年,特别是近两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加。
攀岩运动在国内受到人们关注与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徒手攀岩》在国内上映有关。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美国攀岩选手亚历克斯·霍诺德在无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挑战酋长岩,最终顺利登顶。
很多人对攀岩这项挑战人类身体极限的运动缺乏理解。可以说,攀岩运动除了能探索人类身体的极限,同时也能让人寻找精神的边界,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的一生。
在攀岩者眼中,生命有自己的形态,而不是别人的;生命应是积极探索的,让其有意义的。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止自己追求饱满而充实的生命,即便是面对死亡的危险。这可能正是极限运动的精神。
对身体极限的探索,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是竞技体育的口号。而生命的极限,在于蜕变。
如果说优胜美地是美国攀岩者的乌托邦,那么白河就是中国攀岩者的乌托邦,它像一个游离于都市之外的异想世界。
《白河攀岩》的三位作者走访多位中国早期攀岩爱好者,回顾二十余年来北京郊区白河岩场的发展,也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国民间攀岩史。
不过因为某些原因,白河已被当地政府严禁攀岩,但出台“禁止攀岩”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在优胜美地未出现过。
不过,中国这种“一刀切”的政策随处可见,随时可见。
简单来说,所谓“一刀切”,就是对一应问题,各色人等,均不问高矮胖瘦、青红皂白,一律按同一标准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政府管理起来到是方便了,但明显置民众不同的需求于不顾。像白河地区游客因戏水发生意外,和攀岩运动无关。但政府出台政策明令禁止在白河地区临河部分的岩场开展攀岩运动。
中途岛,面积4.7平方千米,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相距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始,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在以后3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完全控制整个西太平洋。然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在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后就曾冷静而清醒地指出:必须在“巨人”尚未起身之前,完成偷袭珍珠港未竟之事业,彻底击毁美太平洋舰队。因此,山本五十六亲自主持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制定了中途岛作战计划,作战目的一是占领中途岛,夺取航空兵前进基地:二是引诱并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
如果实现战役目标,将极大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沉重打击美军的战斗意志,并能将美军在太平洋上发动战略反击的时间至少推迟到1944年以后,为日本赢得宝贵的时间,从而积蓄起充足的力量来保持有利而稳定的战略态势。
《读库1901》刊发了徐辰老师的《东京上空三十秒》,《鏖战中途岛》可以看作此文的姊妹篇,更为详细地复盘中途岛海战这一太平洋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击退日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取得太平洋战区主动权,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太平洋战事转折点。
中途岛海战多次被搬上大银幕,2019年最新上映的《决战中途岛》通过参战士兵和飞行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再现了这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如果读完徐辰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再去看这部电影,有助于从更加宏观的视角理解这场战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徐辰老师在文中介绍的:日本战后极力想要掩盖中途岛海战惨败的真相,开了用虚假报道蒙蔽国民的先河。可以说,这注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必将失败。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园内的萨特门
翻开数学史,满眼都是欧几里得、牛顿、欧拉、高斯这些名字,很少有中国数学家侧身其中;以中国或中国数学家命名的定理、公式、方程、常数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硕果仅存的例子是秦九韶和他的“大衍总数术”。后者现在被数学史著作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被广泛应用到密码学、多项式插值计算、抽象代数等多个领域。
继《无穷大平话》和《黎曼假设平话》之后,贾辉军老师这篇《中国剩余定理平话》,抽丝剥茧介绍了这一精湛绝伦的算法。
说实话,这可能是《读库》创刊以来,公式最多的一篇文章,但好在跳过那些不易理解的公式,并不影响我们理解文中的大意。
虽然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毫不相干,但贾辉军老师这些介绍数学史的文章,我都细细的读过多遍,而这可能更多是缘于从小对数学的热爱。
虽然每个人从小就学习数学,但最终与之相伴的人微乎其微。
数学这个学科,好像近在身边,我们每天都会跟数字打交道,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却远在天边,是一片普通人只能仰望的星空。
基础数学是一门对天赋要求极高的学科,它的高度抽象性让不具备这种天赋的人望而生畏。北大数学系在大二上学期结束开始分方向时,老师会提醒,通常“脑子里存在一种物理结构”的人才来选基础数学。数学天赋的存在和它的级别差异,使得北大数学系是大学里专业成绩分化最大的系。
某种意义上,是数学选择了它的追随者,而不是相反。加之数学是一门完全依赖于人自身最纯粹的大脑机能进行探索的学科,这使得一流的数学研究介乎学问和艺术创造之间,总是在“灵感乍现”的时刻产生突破。这也使得“天才”这个词,在被用来形容音乐家、艺术家、哲学家、运动员和作家的同时,也被用来形容数学家。
英国数学家G·H·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自白》里曾经写道,律师、政客和商人时常会觉得,追求学术生涯的人是那些谨小慎微、缺乏大志的人,关心的是舒适和安稳。对于数学来说,这个判断是大错特错。
一方面,对具有数学才能的人来说,现代社会几乎充满机会的诱惑,金融、计算机、互联网,都是比数学研究更赚钱的行业;另一方面,数学家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职业,求得一份工作,几乎仰仗于天赋和灵感的偶然眷顾。
一位北大数学系某级专业成绩第一名的毕业生曾说,当年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做职业数学家,正是因为从数学家的故事里听出了高风险性,他从而决定选择金融——可见数学这个行业的风险性高于金融业。
简单来说,现代数学已高度抽象和专业化,每一个定义,都需要花很长时间一层层、一步步展开,最终才能回到古典数学的世界,普通人已经很难理解。中国数学家恽之玮比喻说:现代数学就像在公路上行驶的车流,每一个定义都是一辆汽车,汽车里的每一个零件,才是与我们经验世界发生直接联系的那些概念,而数学家就是驾驶汽车的人。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0期总第977期)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集中介绍了被称为北大数学系统“黄金一代”的数学家群体,他们是九九级的许晨阳、刘若川,零零级的张伟、恽之玮、袁新意、朱歆文、李驰等。这些出类拔萃之辈相互合作,在数学前沿领域取得了成绩斐然的成果,获得多种奖项,得到国际数学界的尊敬。
但细读他们的学习经历,他们在各自的家乡接受基础教育,并在北大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却是在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读研或做研究时取得的。在这个角度讲,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如此优秀的一流数学家群体不能在养育他、培养他的故土生根、开花、结果?当然,这样的问题可能本不该问,也不用问,因为答案尽人皆知且显而易见。
麻省理工教授张伟在他的办公室里
读赵瑜老师刊发在《读库1904》里的《冷眼看水浒》让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本中国的传统小说。在《冷眼看水浒(续)》里,赵瑜老师继续用其独特的视角剖析这些梁山好汉们的行事风格,作者认为,《水浒传》可能是一部正面歌颂水泊梁山,而暗地里讽刺这些人愚蠢的“忠义精神”,让他们不得好死,这可能才是施耐庵要告诉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