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宇宙》的作者肖恩•豪是《娱乐周刊》的前任编辑,也是《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的撰稿人。他通过连续几十年的跟踪观察,在与数百名漫威公司的关键人物深度访谈后,努力用中立的视角,讲解了漫威公司的成功诀窍,也客观分析了漫威公司遭遇过的惨痛失败。
最近观看了《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这是漫威电影宇宙的第二十二部影片。影片从灭霸一个响指毁灭宇宙一半生命开始讲起,钢铁侠、美国队长、惊奇队长、雷神等复仇者们决定利用时间机器,扭转局势,修正宇宙秩序。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票房虽然一如此前三部,成绩同样可圈可点,但正如我儿子这个漫威电影迷说的那样,影片越来越没有特色,情节类似,像是流水线上的作品,除了场面就剩特效了。
比较而言,之前上映的《惊奇队长》要稍好些,至少完成度较高。当然,《惊奇队长》最大的悬念还是在彩蛋里,惊奇队长的出现就是为了给《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做铺垫的,而《惊奇队长》的片尾彩蛋也达到了《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预告片的目的。
简单总结,从派拉蒙公司在2008年孤注一掷,耗资1.4亿美元推出《钢铁侠》起,到2012年迪斯尼从《复仇者联盟》开始接手,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已经出品二十三部,其中包括《钢铁侠1、2、3》,《美国队长1、2、3》,《雷神1、2、3》,《复仇者联盟1、2、3、4》,《银河护卫队1、2》,《蚁人1、2》,《无敌浩克》,《奇异博士》、《黑豹》,《惊奇队长》,《蜘蛛侠:英雄归来》,以及今年6月底刚刚在内地上映的《蜘蛛侠:英雄远征》。
至于同样是今年6月在内地上映的X战警系列的终结篇《X战警:黑凤凰》,虽说同样是改编自漫威漫画,可以算是漫威宇宙的一部分,但之前漫威公司濒临破产,把X战警的版权卖给了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后来漫威公司虽转危为安但未能收回版权,于是X战警系列一直由二十世纪福克斯翻拍电影。
虽然今年3月,迪士尼(漫威是迪士尼的子公司)宣布以现金加股份形式正式完成对二十世纪福克斯的收购。X战警和漫威宇宙合二为一,但《X战警:黑凤凰》早在2017年就开始拍摄,情节中并没有漫威宇宙的痕迹。
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的全球票房已经超过13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系列电影。在这些数字中,中国内地观众就贡献了将近八分之一,中国内地也是漫威影业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这其中,几乎每一部我们家都为票房做过贡献。
但是,漫威公司最初的老本行并不是电影,而是漫画。漫威公司全名叫漫威漫画公司,成立于1939年,它的起点并不高,只是一家以冒险题材为主的通俗杂志。在漫威公司成立的时候,美国的另一家漫画巨头,DC漫画,就已经推出了超人和蝙蝠侠系列。DC还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位超级英雄,就是DC创造的超人。
漫威是怎么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工作室,发展成今天全世界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的?
《漫威宇宙》试图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虽然漫威电影剧情紧凑、情节紧张,但这本书《漫威宇宙》更像是资料的堆积,读起来并不那么有趣。这本书在2017年内地就翻译出版了中文版,但我一直没读过,最近和一位朋友聊起漫威电影,才经朋友推荐大略读了一下。
《漫威宇宙》的作者肖恩·豪是《娱乐周刊》的前任编辑,也是《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的撰稿人。他通过连续几十年的跟踪观察,在与数百名漫威公司的关键人物深度访谈后,努力用中立的视角,讲解了漫威公司的成功诀窍,也客观分析了漫威公司遭遇过的惨痛失败。
1939年,漫威公司正式成立,而当时的美国漫画业,几乎被DC垄断,超人和蝙蝠侠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并且DC身后还跟着很多模仿者。当然,最初的漫威,也是其中的模仿者之一。所以,与其说漫威第一个目标是在漫画业崭露头角,不如说是要摆脱DC的阴影。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当时恰逢二战,整个美国都沉浸在浓重的反法西斯氛围里。这就给漫威公司提供了创作空间。
我们都知道,超级英雄的故事是虚构的,离不开创意和想象力,而且当时所有的漫画公司,都在比拼创意,故事越天马行空越受欢迎。人们已经习惯看到超人大战外星怪兽,或者蝙蝠侠痛打变态科学家之类的幻想桥段,但唯独漫威敏锐的发现,几乎所有的超级英雄,他们惩恶扬善的对象都是外星人、科学恶棍之类的虚构人物,而纳粹德国,这个真实世界里的头号反派,偏偏没人提。
1940年,漫威公司抓住这个空隙,针对二战这个主题,专门创造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美国队长,他在故事里背负着一个重要使命,击败德意志第三帝国。
1940年12月20日,第一期《美国队长》推出,这期封面,是美国队长暴打希特勒。
这是读者从没见过的超级英雄,和刀枪不入的超人不同,美国队长是一名地道的美国大兵,佩戴着一面绘有星条图案的盾牌,与其美国国旗风格的制服相得益彰。一个更接近真实的英雄,对抗真实世界里的敌人,这种设定使美国队长成了国家精神的象征。而且二战期间,漫画最主要的消费群体之一,就是军人,对士兵而言,美国队长的故事,让他们爱不释手。
第一期《美国队长》的销量将近100万册,直逼《超人》,漫威也在DC的笼罩下,第一次崭露头角。同时,美国队长的出现,奠定了漫威公司“扎根真实世界”的创作观,也开始让美国年轻人的审美发生改变。他们不再一味的追捧虚构的英雄,更具备时代气息,更能反映真实世界的角色,逐渐成为新的审美标杆。
二战结束后,漫威公司失去了希特勒这个靶子,大量军人读者流失,同时,美国青少年犯罪率飙升。很多人认为,漫画中的情色、暴力、凶杀情节,是罪魁祸首,漫威公司自然难辞其咎。
1954年,一位叫沃瑟姆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无辜者的教唆犯》,书中列出了漫画的几大罪状,大概意思是,漫画会导致文盲、欺骗、犯罪和性变态。几周后,美国参议院少年犯罪小组委员会也发表了相同意见,并让沃瑟姆作为专家证人,对漫威等公司提起诉讼,审判全程电视转播。在数以万计的美国观众面前,审判员展示了一期漫威公司的漫画,并指出,5个故事里,有13个人被残忍杀害。
这场审判,不是针对漫威一家公司的指责,而是整个美国漫画界的浩劫。比如当年有一家EC漫画,以恐怖题材著称,在这轮控诉中被彻底关停。到1954年夏天,已经有15家漫画出版公司倒闭,漫画的销量在一年内下降了75%。同时,抵制活动越演越烈,很多地方组织漫画焚烧活动,底特律等城市甚至颁布法律,将漫画列为违禁品。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失控,美国的出版公司匆匆制定了一系列内容规定,在新规中,正义必须战胜邪恶,婚姻生活必须幸福美满,不能出现吸血鬼和狼人。
在新规影响下,漫威公司紧急叫停了《美国队长》的姊妹篇,其它作品也销量骤减。在那个电视日渐普及、摇滚乐初露头角的年代,漫画成了过街老鼠,画师也遭到了社会排挤。当时,一位画师给女儿学校捐赠了一箱漫画,结果被退了回来,校方还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请烧掉它们”;还有一位编剧,跟一位步枪商人聊天时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结果对方朝他吐了一口吐沫,从头到尾把他狠批了一顿,说他应该去蹲监狱。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无辜的编剧,就是后来带领漫威赶超DC,被称为漫威之父的斯坦·李。
在经历了1954年的沉痛打击之后,漫威一蹶不振,而DC受到的冲击较小。1960年,DC发行了由超人、蝙蝠侠等多位超级英雄组成的正义联盟,几乎独霸了这个题材的市场。这对漫威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漫威公司开始考虑模仿一下DC,也推出一个和《正义联盟》差不多的故事。
这个任务交到了斯坦·李手上,但斯坦·李却不甘于模仿。斯坦·李认为,模仿不会出好作品,同样,迎合别人的喜好,也不会写出好作品。你永远不可能彻底了解别人,你唯一能了解的只有自己。所以,斯坦·李创作的法则是,只凭自己的判断,写自己喜欢的故事。当时正值冷战,斯坦·李认为,人们的情绪都或多或少有点敏感压抑,他们需要刺激,更需要宣泄,所以,必须要来点打破常规的东西。
于是,在斯坦·李笔下,《神奇四侠》诞生了。这些角色和以往的超级英雄不同,他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鲜明的个性。队里有浪荡的花花公子,喜怒无常的大块头等等,而且成员彼此不服,经常发生冲突。这与DC的超人等顶天立地的公民楷模形象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虽然神奇四侠的性格不完美,但漫画的销量却很完美。冷战时期压抑的年轻人,需要的就是这些特立独行,甚至是愤世嫉俗的故事来宣泄情绪。找不出缺点的超人,反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他每天都在漫画中出现,可在他身上你却找不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反倒是漫威公司这些个性鲜明,甚至是有点“政治不正确”的角色,让人倍感亲切。
随后,漫威公司乘胜追击,推出了蜘蛛侠。这是一个优柔寡断,能力非凡,却又有点情绪化,并且缺乏自信毛头小子,恰好是一些美国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在民权运动的背景下,漫威公司举起了反歧视的大旗,推出X战警系列。这是一群被主流社会排挤的变种人,他们的抗争,正好与现实世界里的民权运动彼此呼应。
1966年,漫威公司推出了黑人超级英雄,黑豹,并在1968年将黑豹加入复仇者联盟。这等于是宣告了一种主张肤色平等的政治立场。
漫威公司创造的这些超级英雄各有各的缺点,他们都把自己当成这个世界的异类。尽管遭受主流社会的排挤,他们还是毅然扛起了拯救世界的大旗,这种设定恰好契合了真实的人性。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同时,我们都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当下有诸多不如意,但我们终究会战胜艰难险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世纪70年代,漫威宇宙逐渐成形,作品之间的关联越来越频繁,这让漫威的漫画销量快速增长。因为要彻底搞懂钢铁侠的故事,就要把《复仇者联盟》全看一遍,要读透金刚狼,就要把X战警的所有系列都买回来。这无疑提升了漫画的销量,但在销售额滚雪球的背后,也引出了一些问题。
例如
市场上开始出现模仿者。漫威公司快速崛起之后,DC很快就抓住了精髓,也把作品和社会人性关联到一起,吸引大众和媒体的注意,其它的小公司也紧随其后,这就使市场上的漫画千篇一律。当时的《纽约客》杂志把这种现象称为“超级英雄的激进化”,漫威公司特色鲜明的旗帜已经被淹没。
例如
漫威公司开始面临创作者的流失。随着旗下角色的深入人心,创作这些角色的编剧和画师们,开始掌握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他们要求更高的自由度,更好的待遇,和公司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催生出了大量的直销市场和独立公司,漫威公司的不少创作者被其它公司高薪挖走。这就意味着,漫威公司对内容的管理,开始逐步失控。
类似的这些问题,通过局部的缝缝补补,已经很难彻底解决,所以漫威公司高层做出了一个充满风险的决定,来一场大爆炸,让整个漫威宇宙重启。具体来说,就是策划一个新的故事,把所有角色都囊括进来,然后再杀死那些销量不佳的角色。幸存下来的角色开启新的篇章,新的角色也可以趁机加入。
20世纪90年代初,漫威公司付诸行动,当时的总裁吉姆·舒特,亲自率领剩下的创作者,打造了漫威公司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秘密战争》。《秘密战争》的故事构思非常简单:一股凌驾尘世的超凡力量将几千位超级英雄和超级恶棍传送到了一个名叫“战斗世界”的星球上,让他们相互厮杀。并且承诺,只要杀死你的敌人,我就满足你的一切愿望。
有人认为这部充满战斗的《秘密战争》彻底违背了漫威公司的特色,几乎没有多少微妙的道德评判,而且角色设定也莫名其妙。比如X战警中亦正亦邪,充满吸引力的万磁王,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暴徒;蜘蛛侠变得毫无责任心,眼看反派逃走,居然只是耸耸肩,说了句“这不关我的事”。就连漫威公司自己的画师都承认,《秘密战争》从头到尾都是糟糕的大杂烩,它让所有角色快速走了个秀,混战一番,然后草草收尾。
虽然故事有明显的漏洞,但这样的故事,显然对读者刺激很大。《秘密战争》系列一共出版了四部,销量超过了漫威有史以来的任何一部作品。
在销量暴涨的同时,《秘密战争》的另一重要作用开始显现,大量的角色要么在战争中死去,要么幸存下来,开始新的故事。这意味着,他们已经不再由以前的创作者控制,漫威公司可以聘请任何一位新的创作者,重新规划故事。同时,漫威公司开始和创作者订立协议,规定创作者不能销售、复制或者以任何方式展示画稿,只有漫威公司可以随时调用它们,并且可以随意修改画稿。
在《秘密战争》重启漫威宇宙的同时,漫威也逐步拿回了对内容的控制权。但无奈的是,这次重启是一把双刃剑,《秘密战争》之后,DC也紧随其后,玩起了英雄混战的把戏。
满天乱飞的故事,透支了读者的钱包,也透支了他们的兴奋和预期。随后,在电子游戏、电影等的夹击之下,漫画走向没落。在此期间,漫威公司曾几次尝试进军电影业,但无奈缺乏经验和基础,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漫威公司随之进入低谷。
1986年,漫威公司被新世界电影公司收购。原以为新世界会帮他们实现电影梦,遗憾的是,新世界的高管们对漫画一窍不通,他们甚至分不清超人到底是漫威还是DC的。
1989年,漫威公司又被罗恩·佩雷曼收购。佩雷曼是典型的华尔街之狼,只想着赚钱。在他的运作下,漫威公司于1991年上市,收购了大量玩具公司和中小出版商,这让漫威公司负债累累。同时,漫威公司还出售了神奇四侠、X战警、超胆侠、绿巨人等重要角色的改编权。
1996年,漫威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重组。几经波折之后,1998年,玩具商埃拉德收购了漫威公司。这是漫威公司的转机,埃拉德是真正的漫画迷,上任之后马上回收了之前卖掉的IP,并将漫威公司的电影部门公司化,更名为漫威影业。以授权的方式,先后和5家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十几部电影。比如前面提到的二十世纪福克斯的《X战警》系列,以及索尼影业的《蜘蛛侠》,环球影业的《绿巨人》等。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漫威影业决定,要在电影领域从零开始,打造一个新的漫威电影宇宙。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
简单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漫威电影宇宙,和当年的漫威漫画并非一脉相承,从破产重组到重新开发漫威电影,这中间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断档。所以漫威电影的成功,和漫威漫画关联性并不大。
正像作者在书中总结的,其实漫威电影宇宙的成功,是有很多共同的因素促成的。
其一是,大胆布局,从一开始,就布局一盘足够大的棋。2008年,拍摄了第一部由漫威影业完全主导制作的电影《钢铁侠》。但是,漫威影业的真正野心,并不在于这一部电影,而是要在电影领域从零开始,打造一个新的漫威宇宙。所以我们从《钢铁侠》开始,就接连不断地在漫威电影里看到彩蛋,人物之间开始彼此出现勾连。
等到《雷神》、《美国队长》、《绿巨人》等等电影陆续上映之后,一个巨大的电影宇宙已经初现规模。2012年,漫威影业推出《复仇者联盟》第一部,把所有的角色用一个故事囊括,把漫威电影宇宙的全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二是,抓住自己的核心优势,不盲从行业经验。在电影领域,明星一直是票房的保障,以往的超级英雄电影,也往往采用全明星阵容。但是漫威影业认为,我们的核心优势并不是明星,而是角色和故事。所以,漫威影业的策略是,尽量不聘请昂贵的大牌明星,而是启用新人,然后把他们打造成自己的明星,这样一来,还可以把更多的预算花在剧本、场景和特效上。
其三是,故事的戏路要宽,涵盖尽可能多的受众。在故事风格上,漫威宇宙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比如《美国队长》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科幻战争片,而《银河护卫队》则是一部以银河系为背景的太空冒险片。多样的故事,使漫威覆盖了各种各样的观众群体。最后,再通过一部《复仇者联盟》,把他们全都揽进电影院。
截止2019年9月22日,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接近50.3亿,超过《流浪地球》46.56亿元的票房,位居内地票房第二,仅次于《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片尾的“四海龙王”等多个彩蛋,引发了对续集及中国神话系列电影的讨论。
客观来说,中国神话早已深入人心,打造一个中国神话宇宙系列当然是可能的,一些对中国神话有研究的网友已经自发整理“规划”了从封神宇宙的哪吒到聊斋宇宙的真武大帝、从太古神话到现代神话的系列影片。而漫威宇宙的成功无疑能够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今年6月底刚刚在内地上映的《蜘蛛侠:英雄远征》,据说是漫威宇宙第三阶段的最后一部作品,期待漫威宇宙能够持续不断的推出精彩作品吧。
仅记于2019年09月22日22时45分。
感谢您阅读“荆棘鸟”,这是一个普通法律人对生活和工作的肤浅感悟与不成熟思考。如果您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共号”,再点击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jlzxllawyer,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如果想阅读过往文章,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