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后记中写的,如果说《13·67》写的更多是昔日香港,那这本《网内人》写的更多可能是今日或曰明日之香港。
只能属于香港的推理小说——读《13·67》有感
简单来说,《网内人》更多聚焦今日香港的普通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地铁上的性骚扰事件、高中校园的霸凌事件、以及对网络暴力和紧张的家庭关系的探讨;另外,虽然小说中充满了用户代理、中间人攻击、使用手机充电埠盗取数据等黑客情节的描写,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复仇与救赎的故事,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像《13·67》一样,我也是一气就读完的。当然,这本小说的篇幅较长,540多页、30多万字,加之是台版繁体,读完还是用了一些休息时间的。
小说写的是今日之香港,但不像《13·67》中的昔日香港一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可能不管各地有怎样的历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在微妙地趋于相同。今日香港人面临的问题,和世界各地的人们,当然更包括内地的人们面临的问题没有什么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网内人》在无意中写出了全世界现代人的生活困境,并用推理小说的方式加以呈现。
小说的情节其实不复杂,女高中生小雯跳楼死了,虽然警察认定是自杀,但她的姐姐阿怡知道,小雯是被“杀死”的。毕竟她在去世前,才因为一起性骚扰案遭到网络霸凌,姓名、学校都被公开,每天忍受着网友不堪的辱骂、陌生人恶毒的眼光。为了不让小雯白白牺牲,阿怡誓言揪出整起事件的始作俑者,只要能揭开真相,她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于是她找到了技术高超的黑客侦探阿涅帮忙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被一层层剥开,但阿怡心底那个“妹妹”的形象却渐渐模糊,不知不觉中,她陷入亲情与谎言的迷障里无法抽身,而罪与罚的天秤也开始倾斜。
“复仇”是什么?是弥补遗憾的救赎,还是人性陷落的深渊?
在阿涅的帮助下,阿怡揪出了此发小雯跳楼的整起事件的始作俑者。但在最后时刻,阿怡放弃了复仇,并且在阿涅要帮助她向引发父亲身亡的姓邓无良商人复仇时,阿怡对阿涅说:“我只是不愿意继续在这种复仇的循环里打滚。我没有原谅那姓邓的家伙,只是我知道我再陷入去的话,我只会愈踩愈深,我不要再迷失自我。要堂堂正正,忠于自己。你对那坏蛋做什么我管不着,但我不打算参与你的计划。”
“网络”是什么?它带来更多的便利,还是更加危险的纷争?
正像阿涅的小说中说的,网络在今天已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存在,可是人们依然以落后的角度来评论它——当看到好的一面时,就赞颂网络如何伟大,带给人类文明多么大的进步;当看到坏的一面时,就指责网络能造成多么大伤害,要如何强化网络管制。这个时代里,人们以为自己十分先进,却不知道骨子里跟一、二百年前的人的意识形态相差无几,问题从来不是出在网络上,而是我们身上。
正如阿涅对阿怡质问“网民都是如此横蛮无理吗?”的回答:不是“网民都是如此”,而是“人性就是如此”。网络只是工具,它无法令人或事物变得正义或邪恶,就像杀人的不是刀子,而是执刀的凶手,还有令那个杀人者动手的恶念。将“网民”标签起来,只是逃避现实的借口,人们不愿意承认潜藏在人性之中的自私与欲望,就找个名称当成代罪羊。
“正义”是什么?它是追求绝对的公平,还是单纯的善恶?
正义通常指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更多是一种道德的评价。而世上的“正义”,更多不过是人们喜欢打着的旗号。正像小说中说的,比起单纯由善恶引起的冲突,世上更常见的是因为立场相异而勾起的纷争。在各种对抗之中,任何一方都打着“正义”的旗号,声称自己才是道理所在,即使用上卑污的手段,也美其名为“逼不得已”,以力量压倒对方,说穿了不过是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
小说中,邵德平面对指控,放弃了辩护,选择了他认为最有利的做法,承认了一条莫须有的罪名,以换取较短的刑期。这可能是一种权衡后的理性选择,但是,做出了选择,就要承受那个选择带来的后果,付出那个选择的代价。
也许正像美国法学家艾伦·德肖维茨在《你的权利从哪里来?》一书中说的那样,人的权利即不是天然就具有的,更不是法律赋予的,本质上是争取来的。而这个社会之所以变坏,就是有不少这种“平庸之恶”凡事衡量利害先于真伪和对错,将谎言粉饰成事实造成的。
仅记于2019年08月04日22时45分。
感谢您阅读“荆棘鸟”,这是一个普通法律人对生活和工作的肤浅感悟与不成熟思考。如果您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共号”,再点击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jlzxllawyer,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如果想阅读过往文章,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