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库1903》有感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八篇文章,分别是:《生命摆渡人》、《拍摄生死》、《最早的中国摄影》、《文史掌故》、《霍金简史》、《从空间上看教育》、《不可言说之病》以及《我们胡同的大诗人》。
本期前两篇的故事都跟医院相关,从不同角度来记录当下社会里人在极端情况下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很好的呈现了生之意义、死之价值。
器官移植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果之一,是拯救和延续生命的一种特殊方式。

作为中国第一个器官捐献协调员,《生命摆渡人》的讲述人高敏生活在深圳,她以亲身经历的众多个案让大家认识到这种生命延续的方式,其中有成功和欣慰,也有不甘和失败。没人告诉她该怎么做,只能自己摸索,尽可能地在不给大家添麻烦的前提下,一步一步的,边琢磨边总结,在逝者和生者之间打开一条通道,让逝者生命延续,让患者重现生机。

别人说一手托两家,高敏说她是一手托几家。截至2019年3月,高敏协调成功的遗体捐献有四百零五例,器官捐献三百多例,眼角膜捐献近千例。器官捐献者年纪最大的是一百零四岁,最小的刚出生三小时。其中全家都是知识分子的进行捐献的情况比较少,反而越是文化程度低的捐献者越多,大部分是初高中文化,还有的压根没读过书。

这样的感受可能和中国当下器官捐献的现实是相符的。自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宣布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这意味着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而2018年统计,捐献案例只有三百多万份,在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这太少了。

这种结果,即有人们观念上的原因,同样有宣传教育不到位,多数人对器官捐献缺乏正常认识有关,正解文中提到的,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如果生命不能延续,就让生命延续生命。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台视出品的讲述一群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和生活的电视剧《生死接线员》,唯有先死,后才能有活路,“死去活来”就是他们每天要面临的一切。

说实话,看过这部电视剧里生命的挣扎与无奈,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全新的认知,而且我也决定适时去登记成为一名捐献者,希望在面对意外时,能够有机会让生命延续生命。

医疗新闻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播出时,每周都要上几次微博热搜,除了“人间世”这个题名,热搜内容还有每一集的关键词。

说实话,我没有关注过微博,但这部《人间世》是从第一季开始就追着看过的。而本辑《读库》中的《拍摄生死》,是《人间世》导演们讲述的幕后故事。

他们说,后期制作是制作团队最为艰辛的时刻,陪伴太久,素材太多。正是因为了解主人翁的行为与动机,编导在剪辑时,总是小心翼翼。一个好的记者,总是本能地敬畏事实的复杂。

“绝不成为放大悲情、消费苦难的帮凶,我们更大的目标,是引起全社会对一些议题的关注。”

说实话,虽然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记录片,但内地的记录片看过的不多,而这部《人间世》无疑是值得反复观看的,但看完后,除了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我真的不敢提起笔写下点什么。

在冬日的早晨用洗洁精洗脸的王思蓉妈妈为什么在女儿离世后,开始使用护肤霜———女儿的去世教会了她,生存不是目的,生活才是。

看过《人间世》,让我更加觉得,唯有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和眼前的人,唯有加倍努力让生活更精彩,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吧。

1843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出任法国访华贸易使团代表,赴中国、印度和太平洋群岛工作。1844年10月至11月,这位迷恋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的摄影师在澳门和广州拍摄了一批的影像,目前存世的数量不到四十幅,是迄今为止被发现存世最早的中国影像。照片背面都有埃及尔手写的记录,这些影像和文字也成为最早的影像传播媒介。

摄影收藏家黄建鹏认为,记录性的影像更能展现摄影的本体语言,也更具历史价值。他曾在伦敦看了埃及尔拍摄的《澳门南湾》,在《最早的中国摄影》里,详细介绍了这批作品,选择十五幅刊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拍摄于1844年10月24日的《全权代表们聚集在“阿基米德号”轮船上》。

李怀宇先生走访文化名家多年,《读库》曾刊发过他访问多位文化大家的文章(详见《读库1805》、《读库1703》等),刊载于本辑《读库》的这篇《文史掌故》里写的是四位文化大家:金庸、蔡澜、余国藩和周策纵。前面三位,李怀宇都曾亲自采访,唯独因周公仙逝,作者读其书而未访其人,甚为遗憾。

这四位文化大家的故事太多了,但除了金庸的小说我曾反复读过外,其它三位的作品读过的不多。但文中记述这些掌故,即是私人的更是历史的。听说作者娓娓道来,让我们对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加切实的体会。

文中,金庸说:“我说在香港做事情,勇敢一点也不奇怪。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广州,勇敢才了不起。香港这个环境中,要勇敢很容易的。”这样的话,放在当下的环境下,同样是适用的。

文中,金庸说:“英国报人史各特讲:‘事实不可歪曲,评论大可自由。’事实很重要,不能够歪曲,港督讲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这个事实不能歪曲,但是评论可以自由。我们的意见可以不同,但是根据的同样一个事实是不能歪曲的。这一点是我们办《明报》必要的信条。”这样的信条,估计在当下的内地,媒体也不容易做到吧。

文中,蔡澜写过:“最好的男女关系是: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我们在一起互相欣赏地爱。”这不仅是婚姻是真谛,更是人与人相处的真谛吧。

2018年3月14日,斯蒂芬·霍金去世。在他七十六年的人生中,有五十五年是被重疾锁定在轮椅上,但这并没有阻碍他探知这个世界,在生前就与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巨星相提并论。《霍金简史》是克韩根据多部霍金传记及相关资料梳理而成的一篇霍金小传,让我们有机会了解霍金是如何成为霍金的。

提起霍金,最广为人知的,除了坐在轮椅上和疾病抗争的形象,就是他那本销量世界的《时间简史》了。即使没有阅读过,相信你也一定听说过这本书。

曾看到网上有评论说,霍金的学术成就平平,出名主要是靠《时间简史》。这当然是错误的,关于霍金在学术领域的成就,涉及很多专业上的问题,我不想在这里过多介绍,简单梳理霍金1982年开始动笔写《时间简史》之前,获得过的学术上的荣誉,就不难看发现,霍金先是在学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巅峰,又跻身了英国社会名流,然后才靠《时间简史》成为全世界熟悉的科学明星。

1974年,霍金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资格。这个身份,相当于中国的国家科学院院士。当时霍金年仅32岁,是最年轻的会员。

1974年,霍金获得美国物理学会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这是物理学界最著名的奖项,该奖项的设立是为了纪念爱因斯坦的七十岁生日,并在1951年首次颁奖,获奖者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评委会选出,获奖者中也包括著名的费曼。

除此之外,霍金还获得过皇家天文学会的爱丁顿奖、英国物理学会的麦克斯韦奖等等,可以说,除了诺贝尔奖之外,几乎把物理学领域能拿的重要奖项拿了个遍。

霍金始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虽然流传着不同的传说,但更重要的原因显然是:诺贝尔奖的规则规定,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理论必须有可验证的实验支持,或者有观测证据。而不管霍金的理论多么完美和美妙,始终没有得到实证的观测证据,因此也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

1979年,霍金被授予剑桥卢卡斯教席。这个成就非常了不起,大名鼎鼎的牛顿、巴贝奇、狄拉克都担任过这个职位。

除了学术界的认可,霍金的荣誉还包括其他领域的。

1975年,霍金获得了十一世勋章。这个奖比较特别,是教皇颁给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的,像玻尔、普朗克、卢瑟福都曾经获得过这个奖。

1981年底,霍金还被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司令勋章。这个勋章是英国皇室对民众的极高奖励,从1917年设立,一共分为5级,霍金拿到的是第三级。整个英国历史上,第一级和第二级总共分别只有100和845个名额,第三级,也就是霍金受封的这一级,也总共只有9000个名额。几年后女王还要给霍金再提一级,不过谁也没想到,霍金婉拒了她。

人们对《时间简史》往往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霍金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才写的这本书。但其实,霍金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改善家庭的财务状况,通俗来说就是为了挣钱。

霍金一共有3个子女,1982年他动笔的时候,大儿子15岁,女儿13岁,小儿子只有3岁。再过几年,大儿子要上大学,大女儿上要高中,都急需用钱。别看当时霍金已经是教授,也被女王授予司令勋章了,但教授是死工资,勋章只是荣誉没有钱,一家的生活仍然非常拮据。而且那时候,霍金的四肢已经不能动了,医护的费用很高。所以不光是霍金,连他的妻子也希望他能写一本通俗读物,赚点钱补贴家用。

霍金身为剑桥人,自然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关系密切。剑桥大学出版社里有一个名叫米顿的编辑总是怂恿霍金写本科普书,霍金就开始动笔了。

不过最后,这本书没能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因为霍金的目标很明确,希望这本书能像机场畅销书那样大卖特卖。剑桥大学出版社虽然声誉极高,但没有什么机场畅销书的运营经验,再加上稿费没谈拢,最后合作就没达成。后来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的矮脚鸡出版社出版的。

1984年,霍金完成了《时间简史》的第一版草稿。其实早在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米顿联系时,米顿就告诉过霍金:稿子不能像他的初稿那么写,因为几乎每一页都有方程式,而第一个方程式都会减少一半读者。米顿给霍金解释:读者在书店买书,都是翻一翻书,如果他们看到每一页都有方程式,就会是这本书不适合自己。这句话现在已经总结成了科普书编辑的金句:“每增加一个方程式,都会使书的销量减少一半。”

就是在这个建议下,霍金最后只保留了一个方程,就是E=MC^2。

草稿完成之后,就是漫长的磨稿子的过程。负责的编辑古扎尔迪和高傲的霍金沟通起来,是很困难的。最初霍金的每一页书稿,古扎尔迪都会反馈回来两三页的修改意见,霍金看了非常恼火。因为这已经不是他的初稿了,已经是大幅简化过的内容,怎么还说没写明白呢?

不过古扎尔迪一直把自己当作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小白读者,任何他感觉不明白的地方都坚持让霍金改。霍金偶尔闹脾气,古扎尔迪只能先安抚再提要求。就这样大约写了一年,第二稿终于出来了。

然后是接着修改,但修改第三稿的时候,霍金遭遇了一生里最大的困难——他在日内瓦病危了。当时医生已经劝家属放弃了,不过最终霍金还是靠切开气管活了下来,代价是他从此以后不能说话了。

因为不能说话,所以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霍金几乎无法和外界沟通。他轮椅上的语音合成器,是后来才配备的。在当时,霍金一分钟只能表达一两个单词。这对一个要完成书稿的人来说,简直是个灾难。如果不是这次意外,《时间简史》可能会提早两年出版。

经过漫长的修改过程,终于在1988年4月,《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终于出版。

这本书美国版本的封面,用的就是霍金坐在轮椅里的照片,给这本书增加了不少卖点。霍金当年的愿望实现了,它真的成了一本机场畅销书。

霍金自传说: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时间简史》待了一百四十七周之久;而在伦敦《泰晤士报》畅销书榜上,待了二百三十七周;已被翻译成四十种文字,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销售了超过一千万册。

在全世界都非常畅销的《时间简史》,在中国怎么样呢?其实本应该大卖,因为霍金有一个中国研究生——吴忠超。但实际情况呢?

1988年4月,这本书在欧美上市,之后半年,吴忠超就拿到了书。但他只是在一年后,翻译了书中的2篇文章在杂志上登出;

199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翻译了一个版本,无人问津;

199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也翻译了一个版本,还是无人问津;

1992年,科普书集大成者的湖南科技出版社推出了直到今天都鼎鼎大名的“第一推动”系列丛书,第三次翻译出版了《时间简史》,翻译者正是霍金的中国研究生吴忠超先生,可是依然无人问津。那一年,全国征订一共才卖出400多本。

那个时候,你要是去翻各地书店的科普书书架,基本都是《100个世界之谜》《飞碟探索》《人体特异功能大全》这样的书。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曾经掀起过一场全民气功热,真正讲硬科学知识的书反而卖不出去。

直到1995年,文化界开始有人读《时间简史》,这本书才在中国突然火了起来。作家王朔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到,自己在读两本书:《时间简史》和《金刚经》。

当然,文化人读《时间简史》基本是追时髦,可能根本看不懂,极个别耐着性子读下来的,对这本书的理解也都是千奇百怪。

以今天的标准看,阅读后来出版的插图版《时间简史》,理解起来相对可能好些,会对某些宇宙学知识留下一些正确理解;只看第一版纯文字版的人,大多是什么都没看懂。因为很多专有名词,比如“虚时间”,大部分人一辈子都碰触不到,无论如何也没法用文字完全描述清楚。

《时间简史》核心内容(作者:汪花生)

《时间简史》译者序(作者:许明贤、吴忠超)

我自己在中学时读过这本书,看过之后最大的感触是:这说的都是啥?

傅国涌曾在《读库1105》上发表《过去的小学》,这次的《从空间上看教育》是从教育地理学的角度来思考现代教育在中国的发生。

那些定格在时间中的空间,也就是教育现场,同样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地理表面上说的是一个个地方,其实是在说一个个的人,他们的生命气息,使那个空间在特定的时间里被点亮。教育的价值在于人,要让个体的人在那些场域中有自我发挥、自我生长的可能性。

《不可言说之病》是余凤高《疾病入画 》(参见《读库1805》)的续篇,体现在艺术史上的麻风、梅毒与痛风。

安枫在《我们胡同的大诗人》里回忆了住在赵堂子胡同十五号的诗人臧克家。对臧克家的印象,除了上中学时学的纪念鲁迅的那首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之外,记忆中就没在读过其它的作品了。但透过文中作者的回忆,觉得臧克家还是一个随和又亲切的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读库1903》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