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读《房间里的大象》有感

美国社会学家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的《房间里的大象》,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了人们在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在书中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

图片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房间里的大象”为英语谚语,大象被用来比拟某种巨大,因而不可能被忽视的真相。房间里的大象则表明,尽管人们无法否认该事实确凿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依然刻意回避,故作不知。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皇帝的新装”是个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但“皇帝的新装”只是个隐喻。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地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电视屏幕里站着一只大象。有时候,成百上千个人坐在一起煞有介事地开会,但谁都明白这个会只是个橡皮图章而已,在那个会议厅里,同样站着一只大象。

“皇帝的新装”彰显了一个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就是“合谋性沉默”,即一群人形成默契心照不宣,在公开场合有意忽略某种他们私下全都清楚的事实。引用保罗·克鲁格曼的话来说,是“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令人不安的真相”。

这种“沉默的目击”的鲜明特点,是每一个同谋者都对该人尽皆知的秘密有所认识,但同时又都不愿意公开讨论此事。这样一种在明了与承认之间,在私下体察与公开表达之间的基本张力,使得“皇帝的新衣”为社会生活做出了引人深思的注解。

和童话故事里皇帝光着的身子一样,谚语中的“房间里的大象”对每个人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人们愿意,哪怕只睁一只眼看一下。因此,如果有人没看到,那只能是有意为之的结果,不然,是不可能注意不到的。事实上,忽视大象即忽视真相。

于是,“房间里的大象”对于任何一种人们私下心知肚明,但公开场合拒不承认的话题和事物都具有相关的比喻义。因此,这个谚语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文化表达方式,用来形容与合谋性沉默相关联的“人尽皆知的秘密”。

“合谋的沉默”中的合谋,通常是以“三不猴”的形象出现的:它们不看,不听,不说。著名的日本传统图像“三不猴”完美地体现了盲、聋和哑之间的象征关系。事实上,三只猴总是一起出现,看起来正是在指向社会体系的组成,比如家庭组织和社区,并可以此自然形成的结构来研究合谋沉默。

正如伊丽莎白·毛瑞森和弗朗西斯·米立肯所注意到的:“设想有一个组织,其总裁没穿衣服。这一事实对于所有人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雇员们都缄默不语。在重门深锁的掩护下,他们会窃窃私语,讨论他们头儿没穿衣服的事实。但是只有傻瓜和幼稚的人才敢于公开谈论它。”简言之,合谋沉默有其明显的社会化模式。

一般来说,沉默保持的时间越长、参与者越多,迫使我们加入合谋的压力也就越大,然而与之形成悖论的是,如此一来,这场沉默合谋被终结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就是说,沉默保持得越深,则打破沉默的机会就越多。诚如《皇帝的新衣》结尾所暗示的,哪怕只有一个人不愿意否认大象的存在,那他也终将带动所有合谋者公开承认它的存在。

况且即便没有人出来打破沉默,这种可能性也总是存在的,就是说,任何一场沉默的合谋中,都有一个潜在的打破沉默者。但必须注意,打破沉默者通常被憎恶,这突显了忽视“大象”所具有的诸般好处。毕竟在社会生活中,某些事情是被预设为不说为妙的,而打破笼罩着这些事情的沉默气氛,也就等于是捣乱和破坏了生活的平衡。

打破沉默往往意味需要付出代价。打破沉默者通常会被挖苦,羞辱,而且常常被孤立。很多时候,人们选择沉默更是一种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人们害怕权力,害怕失去升职加薪的机会,更害怕被孤立,于是选择沉默。

一言以蔽之,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更意味着承担和付出。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打破沉默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大象暴露出来。显然,要承认大象的存在,我们就得主动注意到它,这就要求我们从“背景”中拖出大象,把它作为“图景”凸显出来。要人们去注意一直无视的事物,就得把图景和背景对换过来。换句话说,打破沉默合谋,就意味着把房间里的大象推到前景来。

广播节目主持人苏珊·德比尼在以色列电台阿拉伯频道有一档旨在打破沉默的谈话节目,节目名称起得很贴切,叫“实话实说”,她这样描述这个节目:“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些话题是被禁的,人们通常能做的就是把问题都扫到地毯下面,然后说‘什么问题都没有’,于是我就把地毯撩起来,所有的问题都跑出来了。”

把大象暴露出来注定是困难。有些时候甚至需要挑战权力。

权力往往会划定哪些为可接受的表达,权力还有改变他人关注方向的能力。毫无疑问,权力更能够通过控制媒体选择性地不报道某些事情,使得它们无法为我们所知。这些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都由政府控制的社会尤其明显。事实上,媒体还决定了公众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长短。比如,人们通常持续几周追看某个新闻报道,然而一旦停止报道,人们很快也就忘却,从此不再关注。

权力还包括了控制(有时候是阻止)他人获得信息。阻止他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可以是官方的内容审查。也可能是通过一种不那么正式的“善意的建议”,比如“别问那么多了”或“管好自己的事儿”。

这样的现实,让我们把大象放到前景时要时刻注意,要努力做得有匠心。

当然,打破沉默的不仅仅有个人,还有赖于许多社会运动或社会公众人物致力于提高人们的意识,让人们看清那些被淡化了的社会问题。2017年以来,一场以“#MeToo”为标签,席卷全球的反性骚扰运动就是很好的例证。

和沉默本身一样,打破沉默也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第一个提到房间里的大象的人,只是开启了承认它存在的过程的第一步,皇帝的新衣里面小男孩的父亲让我们认识到,其他人必须紧随其后。确实,要真正地结束沉默的合谋,那么,合谋者一个不剩统统消失才不会有人继续合谋。

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前所述,沉默的合谋者越多,那么那些处在少数境地,为大多数所压制的人,他们面对这种压制性的,要求其保持合谋沉默的压力就越大。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打破沉默的队伍中来,前述情况的态势将最终发生迁移,并达到一个引爆点。即要求承认大象存在的社会压力逐渐加压,最后,这种施加于剩下的沉默合谋者的社会压力将超过要求他们继续否认的社会压力。

然而,在这种可能发生之前,合谋的人们也需要对故事中那个孩子宣称国王没穿衣服一事做好准备才行。

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吧!

仅记于2019年06月18日22时45分。

感谢您阅读“荆棘鸟”,这是一个普通法律人对生活和工作的肤浅感悟与不成熟思考。如果您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共号”,再点击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jlzxllawyer,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如果想阅读过往文章,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读《房间里的大象》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