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前出版的《读库0600》、《读库0700》、《读库0800》等00期一样,《读库1900》是自《读库1800》至《读库18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还有2018年读库组织的和相关的讲座精华纪要以及编辑手记。
开篇依照惯例,还是2018年11月4日在北京组织的读者年会DK-13的实录。2018年的读者年会,我抢到了门票,有幸亲临了现场。不过嘉宾既不是柴静也不是白岩松,出人意料的是窦文涛。说实话,现场听了老六和窦文涛老师的一席谈,今天重读读者年会的文字实录,收获颇多。
老六谈到,十三年前《读库》诞生时互联网还处在搜索时代,而现在已经是推送时代。从搜索时代到推送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说实话,进入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推送时代,各大平台可以为用户推送更加定制化的信息,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有利于满足分众化的阅读趋势。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会让你看到的都是你喜欢的,你会越来越成为你自己。没有异质的东西对你形成冲击,给你带来意外。算法猜你会喜欢,猜得非常准,都是你喜欢的。可正像老六说的,大家现在把“喜欢”理解得非常简单,喜欢只是喜欢,但没想到不喜欢可能也是一种喜欢,甚至很艰涩或者让人感到很讨厌,也是一种喜欢。
其实,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容易为受众营造一个不真实的“拟态环境”: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堆积在一起,同质化严重,视野狭隘,不能接触到更多异质化的信息,受众的知情权难免受影响,不能及时地知晓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从而不能做出相应的行为改变,将自己困在“信息茧房”中。
上面的分析可能有些抽象,用过《今日头条》的朋友可能更有感受。根据公开的资料,今日头条资讯算法推荐系统结合内容特征、用户特征、环境特征等三个维度的变量,预估哪些内容在这个场景下对这个用户是否合适。每一个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点击率、阅读时间、点赞、评论、转发,最终都会被量化,成为算法推送的大数据基础。当然,今日头条的算法本身是十分复杂的,而且个人觉得其实远未完善。
基于这样的算法,推送的信息其实越来越同质化,像我家小孩明年即将高考,所以关注较多的信息就是高考志愿填报的内容,相应的每天推送的信息也大多与此相关。当然,因为我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今日头条的这种特征关注这些内容,其它的信息主要还是通过其它渠道了解,所以没什么不好。但如果这里成了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面对每日推送的海量的同质化的信息,难免视野受限,更有可能会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加狭窄。
老六谈到,上网会导致蜂巢化的现象,这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所谓蜂巢化,就是在某个时间段,多数网民想的都是同一件事,关注的也是同一件事。这特别像蜜蜂,某个中枢发出一个指令,你就跟着他走。
比如,前段时间,西安“坐在奔驰引擎盖上哭”的女硕士火了,成功引起奔驰总部和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视,不仅让该女车主的维权之路变得顺畅,更有利于最大限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暂且不讨论,需要这种非常规的手段才能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说明当下的中国仍是一个前法治化或者说是法治化正在萌芽的国家。就像老六谈到的,这种方式和去年火了的高铁霸座男一样,把那么多人的时间给耗进去了,真的值当吗?全中国人民累计关注的时间如果用来创造产值,可能会超过一家大型企业的年利润吧。当然,也许这二者之间不具类比性。
其实这种行为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谈到的“群体的盲从”类似。当然,真正保持清醒是很难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周边人群的“意见”之中。而每一个人都有加入群体的渴望,都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在我们寻找的过程中,又是以失去一部分自我为代价的。
说实话,因为过去我喜欢就社会上的热点事件,针砭时弊的发发感慨。但后来觉得在当下的中国,在绝大多数人选择装睡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文字其实没什么意义。加之现在的大环境,写这样的文字难免不小心触及政治正确的问题,于是也就很少写了。所以,虽然我仍对社会保持了关注,但像西安奔驰女这样的事件已经较少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