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库1703》有感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各篇文章比较而言篇幅要短些。

《浮生(续二)》是作者任晓雯继《读库1505》的《浮生》和《读库1606》的《浮生(续)》之后,继续她的“浮生”系列,因为是续写,整体篇幅较短。

《浮生(续二)》延续了一往的风格,继续通过白描多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完成了一场关于大历史的微观叙述。文中的素材依然来自任晓雯对人物的当面采访与翻阅口述材料,用非虚构的手法更加趋近真实。

作者的这一系列的“浮生”作品,完全可以考虑结集成单行本出版的。

《大舅回乡》记述了作者张冲波的大舅狄丰义1949年流落台湾后五次返回大陆探亲的经历。并通过记述探亲的经历,穿插了记述了家族成员的不同命运。

骆武英,生于1931年,河南省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骆淑景记录整理的。骆武英幼年在战乱中度过,“土改”时,十七岁的他逃到山里跟师傅学会了木匠手艺,从此靠这个养家糊口。从1969年到1971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骆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颠沛流离,受尽磨难。这篇回忆录,以亲身经历和个人视角,描绘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

《大舅回乡》与《盲流》,记述的都是大时代里普通中国人的琐碎故事,但透过这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不难读出家国之兴衰、世态之炎凉、人心之向背。这也让我想到前段时间读过的方方著的《软埋》,其实讲述的无不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故事。差别可能《软埋》是小说,而《大舅回乡》与《盲流》更类似于回忆录,但真实的故事往往比小说读来还让人一言难尽。

李怀宇先生走访文化名家多年,《读库》曾刊发过他访问周有光、廖冰兄、许倬云、张充和、余英时等先生的文章。《远去的背影》记录了他与辛丰年、吴冠中、王钟翰、范用、车辐等诸位先生的采访交流。

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爱乐之城》我也曾看过,但说实话,虽然整体来说还算佳片,但这类歌舞片明显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虽然相比五、六十年代的歌舞片有所革新,我也就是偶尔快进着大略看了一遍。而《“爱乐”之梗》细细梳理了电影《爱乐之城》中几十处细节,对比了其他影片中类似的桥段。作者观影的细致和广博,真的很让人钦佩呀。

琳琅阁是日本东京都内最老牌的汉学书店(创建于1875年),它“多有中国难得之书”的口碑在晚清士大夫中流传广泛。由于二十世纪日本频发的地震与战争,琳琅阁曾两度彻底摧毁,烧得片纸无存,但又两度涅槃重生。而在晚清士人的各种东游日记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在《琳琅满堂》中,作者广泛搜集史料,精心梳理了清朝与日本名士到此访书的片断,以及一百多年来琳琅阁书店的变迁,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书店的发展和传承。

在目录中读到《极限玩家》的题目差点产生误会,还好下面的小标题介绍到:极限片是极限明信片的简称,由明信片、邮票和戳记三大要素组成。极限片的“极限”,就是最大限度的接近。

当然,极限片不用于实际寄递,属于人为制作的邮品。集邮的人喜欢这类邮品,主要是因为明信片上的图画,从另一个角度对邮票图案做出响应与补充,使整个主题有了更深的延展。

最大限度的“接近”,一般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明信片与邮票图案的接近;二是邮戳的地点与主题相关地点的接近(或一致);三是邮戳的日期与邮票发行首日的接近,并且越近越好。从这个角度讲,其实极限片的数量应该极少。

在《极限玩家》中,“漫邮记”系列的作者谭夏阳借由四十余张极限片,展现了几十年前工农生产、教育科研、体育运动等领域的场景。而极限片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那段历史。

另外,就像我在读《读库1701》中刊载的《想你时你在闹海——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幕后揭秘》的发的感慨一下,其实《极限玩家》中选刊的很多极限片能够大开本,铜版全彩印刷出版更好。

现在全世界采用的时区和时间,大家可能早已习以为常。其实,直到1986年,全世界的时间才得以统一。由于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因为经纬度的不同会处于不同的时区,因此形成的时差曾经给过去的人带来过极大的不便。而《时差》则记述了电报、铁路以及天文学家对全世界时间统一的推动与促进。

近代以前,中国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海洋,而是草原。游牧社会人口少、经济落后、组织形态原始,虽然机动性强,但总体上在与农耕社会中的交锋中落于下风。施展老师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一书中,从中原和草原帝国的互动中,深入解读了中国几千来的历史。《分裂时代的前夜》中,作者介绍了汉晋之际那段骚动不安的历史,汉晋之际中国内地战乱频仍,瘟疫、饥荒接踵而至,中原和草原帝国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进而引发了大分裂时代的到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读库1703》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