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怎样写文章》有感

多年前,在一个从事宣传工作的朋友那里第一次看到这本书,随手翻看后,对书中选的那些文章印象比较深刻。几个月前有一次上卓越网购书,随手搜索了一下,发现正好出了增订版,便顺手买了回来。说实话,不论是以前上学时写作文,还是参加工作后写东西,都是随性而为,就连入党时写的思想汇报也比较随意。并没有刻意学过什么写作技法之类的课程。而且我也一直觉得应该是文无定法的。如果学习一些写作技法之类的就能成为作家的话,那我想就完全可以开班、办学、收费了,而且生意应该还会不错吧!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承认,也许对像文学创作之类的写作难说有什么秘诀、技巧。但对像工作总结、研究报告、法律文书之类的公文写作应该还是存在一定的技法的。至少有无指导与借鉴应该还是不一样的。

古今中外,关于文章写作的论述应该说是很多的。但这本书的编者仅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二十多篇文章,加上编者的三篇文章附在了后面。应该说这些文章讲的内容都很浅显易懂,而且对基本道理分析的都很透彻与到位。实际上这些道理我们也明白,但经过这些名家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容易在实际的写文章过程中加以落实。从这一点上讲这本书应该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像这些名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想要写出还算不错的文章,就需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熟能生巧。实际上像这样的道理很多都懂,也不是什么写作的秘籍。但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是不是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下去!

在本书的附录中也收录了三篇编者写的文章,对怎样写文章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总结。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实际上我觉得有些经验,不是我们不了解,而是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的整理。而这几篇文章正好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在深入阅读后,会受益良多。也应该感谢作者为我们做了一件好事!

附录中的另外六篇,是党中央关于纠正文字缺点的指示,报纸关于正确使用语言的社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等。这些也是我们在写文章中应该掌握的。

不过,我想可能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从来不写文章啊!或者我写日志、博文之类的很随意啊,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这后一条我也很赞同。的确,不论是写日志,还是别的什么博文,大可随意,想到什么写什么,没问题。

但前一条我就不敢苟同了。实际上我们现在在工作中需要写文章的时候很多的。佝可以不搞文学创作,当然这本书所选的文章本身就不是针对文学创作的。但你在工作中就不需要写像通知、总结、报告、甚至信件、便条等了吗!而这些都是文章的不同体裁。要求也不外乎正确的内容和尽可能好的表达形式的统一而已。而这些书中所选的很多文章都有论及,所以从这一点上讲,这本书应该适合大多数人来读一读的。

在书的开篇,编者选了五篇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是在各种会议上讲话的节选,以及给报纸写的按语。应该说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机关的公文写作而提出的要求。但基本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这些内容对我们日常的写作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编者选的《文章要写的生动和通顺》是毛泽东在1955年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写的按语。文章中提到的生动和通顺的要求,直到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要注意一下方法与修辞,不要造出一些别人不懂的词语来。更不要废话连篇。这些不仅工作中写文章要注意。就像平日写些日志、随感之类的博文也应该注意。别人肯抽出宝贵的时间赏光来到我的博客,阅读我的博文,内容写的不吸引人,没有特色那是水平问题,能力有限没办法。而要再废话连篇。读来都不通顺,那不是让朋友们受苦吗!这样我就该惭愧了!

编者选的《要分析,不要片面性》就更有价值了。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不仅对我们平日写文章有指导意义。对我们处理工作中的事情,对我们思考问题都有指导意义。实际上片而性问题就是我们思考问题喜欢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稍有些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绝对化地看问题一般都不那么可靠。人会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一定也会很多。我们的工作有成绩,但一定也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总结等等。而且片面性地看问题,也是有违辩证法的。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片面性有时候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不论分析问题,还是写文章,归根到底都会有很深的自我色彩。会受到我们自身的能力、角度、视野等等的限制。但是我们仍要努力辩证的分析问题,比较全面的看待问题。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努力做到全面而不片而。

编者选的《文章的“三性”和写作方法》是从毛泽东在1958年1月所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摘出的部分内容。作者提出了文章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三种性质。准确性应该是判断和推理的问题。而鲜明性和生动性主要应该是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我想如果我们工作中所写的文章概念不清、判断不当、缺乏逻辑、不讲用词,那看这样的文章无疑是一种折磨。耗时费力又无所得!而且如果把那些重要的文件写成这样,估计接下来等着你的就是一场灾难了。

编者选的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时,所谈的几点写文章的经验中,像留心各种事情,多看看、多思考,不看到一点就写。写完一篇文章之后多读几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不要可惜。不要去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等等。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编者选的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等答《新观察》记者问中所分析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像郭沫若在回答怎样才能使文章写的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时,认为首先是人的问题。只有写文章的人的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那写的文章才可能准确与鲜明。实际上这个道理也是很简单的。古语不是也说:文如其人吗!其次就应该是文章本身的技巧问题了。实际上说是技巧也不过就是一些我们平日应该注意的方面而已。并不是什么秘籍。比如老实地用最适当的字眼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就比较容易准确。不要加太多不恰当的修饰。比如要使写的文章生动,应该少用形容词。比如要注意把句子和段落分清楚,标点也一定要恰当。这些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但是,对我们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来说却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编者选的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也写的很好。实际上修改应该是写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曾经看过一些名人的事迹,说某某写某某文章挥笔而成,一字不改。对于这样的事迹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当然可能确实有这样的人,不过我想可能也是先打好了腹稿,要不也难吧。至于修改的标准作者提出了两个,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这第一个标准实际上有时候很难说,因为写文章的人想要表达的当然是自己的观点,一定会自认为是正确的,然后才会动笔去写的。正确这个观点是要全面分析的,要尽力杜绝片面性。第二个标准应该是很重要的。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读者读不懂,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那就太没价值了,我想就不用写了吧。我们写文章要让读者容易懂得、相信,并且要要能够吸引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提高,读后觉得愉快。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编者选的胡绳的《关于写文章》,对我们在日常写文章中遇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读来深有同感,也比较认同作者的分析。作者认为写文章,主要就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大家应该都会认同的。就像我们写博文,不也是想把自己所思所想的表达出来吗?

而像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思考的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当下笔之后,仍然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这应该和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深刻,不够成熟有关系。有时候可能觉得已经很清楚了,但实际上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或者仅仅有个粗糙的轮廓。这就像作者分析的那样也是一个好事情,可以让我们警醒,促使我们继续思考,继续研究。这样常常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以上这此,仅是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本书中所选文章的内容。其它的像孙梨的《芸斋琐谈》(七则),胡绳的《漫谈读书、写作及其他》及《义理、考据和辞章》等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文章,值得深入的阅读。

在本书的附录中,选了三篇编者自己的文章,编者作为经济学家,曾参与过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所以谈的也都是自己多年文章写作的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更贴近实际,有利于我们在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后应用到工作中去。

附录中选的《文章写作十二题》是作者2009年7月14日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个研讨班作的讲座的讲稿。在文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读书和写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分析了写文章中应该注意的十二个方面的问题。

例如作者分析的把文章写的深入浅出的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在一些比较专业的领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在专业领域当然可以也应该用专业的术语来写作,这样也便于同行之间理解与交流。但如果在一些普及和宣传的领域,在写给普通人阅读时仍然卖弄博学,故作高深就不好了。这样别人看不懂,不就是在自言自语了吗!

至于应该把文章写的简单明了就更重要了。文章要简明清爽,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会有人愿意读,有兴趣读。这在博文写作中就更重要了。本来大家就都很忙,时间紧张。抽空来到我的博客,发现里面的博文又长又无趣,兴致当时就没有了。哪会再有人来读啊!我们平日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写文章由短到长,可能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而实现由长到短,就不容易了,需要付出努力,不过也需要一些天分,一点悟性。而且可能悟性更重要一些。

记得林语堂曾经说:演讲就像迷你裙,越短越好。我想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应该越短越好吧!

现在网络发达了,当我们准备写一篇文章时,资料就不再是问题。而且可能会掌握的比较多。但这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取舍?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分析材料,要认真剪裁,有所取舍,围绕主题,适当删减。而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枝蔓横生,杂乱无章,那就太失败了。

而有时候我们写文章,会发现我们对有的方面了解的太少。不容易写的太详细。这就要像作者说的那样,学会藏拙,不要知道的、了解的写的很详尽,不太清楚的就是一笔带过。这样很容易暴露我们的弱点。而是最好都讲的简略些,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然如果将题目改小一些,只写了解、熟悉的部分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吧。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而且编者精选的这些名家的文章确实极为具有借鉴意义。但是正像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实际上写文章更多的功夫是在文字技巧之外的。读完这本书,可能多少会有些帮助,有些经验能够让你少走一些弯路。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那句老话,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这些仍然是根本!

仅记于2010年10月06日22时00分。

备注:王梦奎,1938年出生,经济学家,曾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感谢您阅读“荆棘鸟”,这是一个普通法律人对生活和工作的肤浅感悟与不成熟思考。如果您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共号”,再点击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jlzxllawyer,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如果想阅读过往文章,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怎样写文章》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