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7
分类:读书笔记
阅读(97) 评论(0)
“爱美的死并非意外,而是被我们班的学生杀害的。”故事以爱女死于校内的中学女教师在班会上的告白开始。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却在学校游泳池内发现四岁的女儿意外溺毙,经过私下调查,她发现女儿是被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杀害的。痛失 爱女的女教师辞去教师职务,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小说从复仇者、杀人者、杀人者家属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层层揭开事件真相。在这场令人震惊的校园犯罪中,教师、家长、学生,谁才是罪魁祸首?以暴制暴,究竟是对善的维护,还是恶的张扬?
《告白》是日本当红推理小说家湊佳苗的经典之作,小说在节奏,布局,细节的处理都很精彩,引发了读者对未成年犯罪的思考。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把事情一件件列出来,从不同角度讲给读者听,让读者自己去审思,这些问题也许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小说最后,在老师森口悠子的安排下,渡边修哉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从某种意义上,悠子老师和渡边同学都完成了复仇。
挺悲催的一个结尾,但我读了竟有一种快感,大概自己也有暴力倾向。
如果要给自己的暴力倾向解脱,就像小说最后所说,当渡边同学完成杀母,真正的复仇,才是重新做人的开始(未成年犯罪不会判刑),至少森口老师可以重新做人了。
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有一个感触,作者有意无意地表达出,越在意的东西越容易失去。
森口老师作为单亲妈妈,最在意的是她的女儿爱美,在老师的告白中,也直接说女儿爱美比学生更重要。从后来其他人视角的描述中,这其实惹出了有些同学的嫉妒,和部分家长的不满,也间接导致女儿被害。爱美被害后,森口老师开始了自己的报复计划,主要是诛心,这也是全书的主线。
下村直树的妈妈在书中的塑造非常立体,体现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也是悲剧的集合。因为她从小被严格管教,但到中学时不幸父母双亡,被收养后,应该产生了巨大的不安全感,就开始自我严格要求来求得一丝安慰,并全心辅导弟弟。最后弟弟考上一流大学,让她找到了信心。她最在意的是让家庭成为模范家庭。事发之前,在她的维持下,家庭看起来也算美满,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老公沉默寡言不爱回家,就算察觉到家里的异样,也装作毫无觉察;两个女儿也都叛逆过;儿子有恋母情结,性格也孤傲不健全。当她知道儿子参与杀人后,开始以为是过失,便认为儿子没责任,一味帮儿子开脱。最后儿子亲口说他才是主犯并是故意杀人时,理想终于破灭,结果想到是要把儿子和自己杀掉,也就是消灭污点。最终家破人亡,也成为别人口中的扭曲家庭。
直树最想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甚至想得到同学渡边的认可,杀了爱美,但还是被渡边鄙视。特别希望得到妈妈的肯定,但事与愿违,最后妈妈认为他是污点,要杀掉他。到最后都没有得到。他可能不知道还有一个人一直喜欢他。
渡边修哉和直树有点像,他也渴望得到妈妈的认可,做了很多发明,甚至不惜杀人,只是为了得到妈妈的注意。到最后也不愿面对妈妈抛弃了的现实,只是想一场大规模谋杀让妈妈知道,算是报复。他认为别人都是笨蛋,包括直树,大部分人连活着都没有意义。但最讽刺的是作者借班长美月的口,说出他是跟直树一样的恋母狂。又借森口老师的手,让他将自己的妈妈杀死,完成了直接的报复。
而书中其他的人物,也都差不多,樱宫作为劝世献师,结果自己的爱人森口成了复仇女神。维特老师也是以劝世献师为目标的,结果成了森口老师复仇的工具,甚至直接助推了直树家庭的崩溃。美月很努力,先后喜欢直树和渡边,但直树根本就不知道,渡边也没有把她当回事……
也许这就是悲剧的手法吧,在意的得不到,重视的容易失去。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大概要时时审视自己心中的执念,避免扩大,失控,用古话说就是无欲则刚。
我本想在网上找找这本书来看,找了找没找到文字版的,然后在喜马拉雅上找到了一个朗读版的。听了第一章神职者,是一个女士读的,声音很个性,有点像一个成都那边的朋友。
再后来才买了这本书来看,在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那个女士的声音,花了好久才克服了声音对小说的束缚。看来文学是要激发想象力,好的内容,形式越简单越容易让人施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