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红 故 居 游 记
曹秀娟
八月某日上午,烈日炎炎,天瓦蓝瓦蓝的,没有一丝风儿。阿城女子读书会,二十余人的采风团队参观了位于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
萧红——我最敬仰的家乡女作家——呼兰河的女儿。走进萧红纪念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萧红的全身塑像,塑像的旁边是一本“打开的书”的艺术造型,上面写着前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20世纪初诞生于中国北方呼兰河畔……” “前言”准确、中肯地概括了萧红不平凡的人生。一本打开的书,一支怀念的鲜花,定格在游客心中。
大厅里还有两座萧红的汉白玉塑像,一座是全身的,双手交叉在一起,双眼目视远方,身后呼兰河上方是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预示着萧红从这里走岀家门,即将开启她不平凡的苦难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
另一尊塑像:年轻的女作家坐在一块石头上,左手拿着书,右手托着腮,陷入沉思。她目光凝视前方,眼中饱含着忧郁,也闪耀着聪慧。展览分为两个楼层,两个展厅,馆内墙壁上挂着丰富的资料,精选的和照片。大家表情庄重,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徐徐前行。萧红从求学之路到漂泊之路、从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从呼兰河到香港的浅水湾,萧红一生追求自由、平等、真爱。生命虽短暂,享年只有31岁,但却是拼搏与抗争的一生。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又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来到了不远处的萧红故居的后花园。
走进古朴的四合院,让我们与她的灵魂更贴近了一步,满目绿色,生机勃勃。东西南北有好多间房子,掩映在树丛中,一路翻开的心书,让人们闻到了书香气。花园里,有一个萧红和祖父玩耍的雕像,极为温馨。音箱里传岀了播音员甜美的声音:“祖父蹲在地上拨草,我就给他戴花,我给他草帽插了一圈的玫瑰花,有二三十朵,红彤彤的”。我仿佛看到了《祖父的后花园》里那段文字,“花开了就像睡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会说话了似的,一切都活了……”这样的后花园,有萧红童年温暖快乐的源泉——祖父。祖父就是萧红的底色,有了祖父,才有了萧红快乐的童年。后花园的岁月,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玩累的萧红,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把草帽遮在脸上睡着了。后花园里有太多祖孙俩的足迹和欢声笑语。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游览了百年前东北四合院,故居东院是萧红岀生、成长地方。西院是雇工们生活、居住的地方,更接近于穷苦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做为60后的我,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场景。于是对西院冯歪嘴子的磨坊,王大姑娘住的泥土房,车夫等人住的房子及马棚、猪圈情有独钟。触景生情,这里也有我童年成长的记忆,此刻这记忆被勾起,在我心中翻涌。
最吸引我的是那些熟悉的物件,使我倍感亲切。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过去:那吊在房梁上的悠车子、屋里摆着的旧式梳妆台、铺着炕席的火炕、炕琴里面摞着的麻花被、地中间的八仙桌。外屋地的大水缸、碗架子、灶台上镶着的大铁锅和旁边贴着的风匣,窗台上摆放着的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此情此景,立即引发我的冲动,我忍不住一屁股坐到炕上,几十年没坐过了,这会儿过过瘾。
此时,脑海里又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妈妈曾经在锅上面忙乎,我坐在小板凳上,边看书,边呼哒呼哒拉着风匣……还有那外屋地,一到冬季就把磨碾子支上,家人推起磨杆一圈一圈地走,把泡好的粘玉米磨成水磨子,好包豆包。诶!那时童年的时光既满满当当又乏味平淡,今天看到这一切,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儿。
从冯歪嘴子磨坊岀来,看到了墙根边的鸡窝,带辘轱把井,不怕人的大花猫……此时站在萧红曾经生活的院子,这院子盛放了她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个院子里有绿树、有花草、有蔬菜、有长着金色翅膀的蝴蝶、有绿色的蚂蚱,更有祖父、花园、自由、快乐。青砖上的斑驳印迹,记录了风雨沧桑与光阴变换。斯人已去,故居如故,供后人瞻仰,萧红也会永远活在世人心里。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曾有过这样的一个后花园吧?在那里有最天真无邪的童年,有无忧无虑的时光,有又高又远的天空,有永远不落的太阳,还有永远不谢的花朵。
这次参观游览,让我更加了解了萧红的一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她的《呼兰河传》,作为家乡人,我深深地为萧红感到自豪和骄傲。
作者简介
曹秀娟 重庆二月文学社会员,重庆渝北区作协会员。从小喜爱文学,喜欢阅读。常写一些随笔、散文、现代诗,偶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