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暖阳,亦可照亮世界 ——有感于《灿烂千阳》

心存暖阳,亦可照亮世界

——有感于《灿烂千阳》

李婉玉

这是《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另外一本书,还是发生在阿富汗,它就是《灿烂千阳》,说的是两个女人的故事。无论是《追风筝的人》还是《灿烂千阳》都是令人震撼,让人深思的。很感谢作者带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让我认识了阿富汗,了解了阿富汗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尽管这苦难或许只是一部分。

作者在小说中展示给我们的是人性的光辉,是深埋在人们心底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将萌生出嫩绿的芽儿,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

我想,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给人带来沉重灾难的了。战争的胜利抵挡不住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或许我们会在各种电影的感染下,对英雄充满敬佩和向往,但是,真正面临和经历过的战争,比电影里描述得更残酷。没有食物,疾病蔓延,残疾、死亡、冷酷、凶暴、阴险……随战争一起滋长。人类能避免战乱,实属不易。人的贪婪和野心无时无刻不在助燃着战火。战争中受苦的人,他们能活下来,是万分艰难的。和平,只有经历战争的人才懂得其珍贵。

《灿烂千阳》这本传递温暖而又呈现出残酷的书牢牢拴住了我的心。玛丽亚姆和莱拉这两个名字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我为玛丽亚姆的死深感悲痛。我认为她理应得到上帝的宽恕,因为这个悲剧是由这个动荡不定的社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家庭暴力,就不会有她的所作所为,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我没法去深刻地体会阿富汗女性的苦难生活,我无法了解她们一生的沉重灾难。但是,正是因为她们,我更加感激并珍惜现在的生活。我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我自由且拥有自己的权利。

两位出生在阿富汗、家庭环境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玛丽亚姆付出生命的代价,让自由与幸福抵达穿越战乱的莱拉。这是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出现在这么近的年代,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我喜欢看书中字里行间传递给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毅力,她们有她们的信仰,或许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信仰对她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隐约可以体会,信仰是她们身体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就像大脑,就像血液。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但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有些人用作实施残暴、谋取私利的幌子。

社会需要改革,需要还给妇女自由、平等,需要使她们真正获得解放。我为玛丽亚姆和莱拉所动容。她们给予了对方最真挚的情感。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社会再阴暗,温情也依然存在;那股暖流直抵人的心底,汇成爱的海洋。惟有彼此都付出,才能铸就坚固的情谊之墙。看到莱拉访问玛丽亚姆的故居时,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流了出来,心底泛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澜。这造就了一种美,一种悲剧特有的美,是那种夕阳西下的美,只有在恶劣的环境下产生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弦的美。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要还给阿富汗妇女们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季节。也正如文章所说:“玛丽亚姆就像是河床里的一块岩石,经受着流水的冲刷”。不错,玛丽亚姆忍受着重重的家庭暴力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待遇,但在她的心灵深处,依然藏有高尚的节操,只是不肯流露。她已深受社会的摧残,但当另一位心存高洁的人——莱拉来到她身边时,她的心门不由自主地打开,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情感的需求与寄托,只不过有些人是不善于表达的。惟有情感才能激起新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玛丽亚姆获得了最高的救赎,促使莱拉过上了新的生活。书读完了。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地冲击,一次又一次地洗礼。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了书名的真实含义:太阳不会计较任何一块土地,它灿烂的光芒会照射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它会给阿富汗带来光明,使它暖暖地照在每个人的心上;而玛丽亚姆与莱拉的情谊就如同那悬挂在高空中的太阳,它永远光芳万丈。我希望和平与自由有一天能真正来到阿富汗,能让那里的男女老少真正感受到宛如春天般的希望与光明。

作 者 简 介

李婉玉,00后本科在读大学生,是阿城区作家协会成员,阿城区女子读书会的一员,爱好阅读、书法、油画、音乐,喜欢各项体育项目和摄影。

座右铭:可以不万丈光芒,但不要停止自己发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心存暖阳,亦可照亮世界 ——有感于《灿烂千阳》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