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 ——名垂青史的明君圣主

主 讲 人 简 介

宋 晓 琴 笔 名 映 山 红。黑 龙 江 省 作 家 协 会 散 文 诗 创 作 委 员 会 会 员,黑 龙 江 省 楹 联 家 协 会 会 员 , 哈 尔 滨 市 阿 城 区 作 家 协 会 会 员 。出 生 于 边 陲 小 镇 东 方 红 林 业 局 之 奇 源 林 场,现任 教 于 哈 尔 滨 市 阿 城 区 第二 中 学 。

周 文 王 姬 昌

——名垂青史的明君圣主

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的甲骨文写作周方伯。他的主要成就首先是壮大国力,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推演《周易》。

壮 大 国 力

上期我们讲到周文王姬昌继承父业做了西伯侯,便开始了励精图治长达五十年的壮大周国基业的历程,那么姬昌是怎么做的呢?

一、 笼络人心,笼络人才

姬昌勤于政事,广罗人才,其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投奔来的贤士,他也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很快他身边就聚集了大量的名人贤臣。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姜子牙,文王四友南宫适、散宜生、太颠、闳夭,还有重臣鬻熊、辛甲以及投奔文王没有成功最后悲壮而死的伯夷、叔齐。

(一)“有亡荒阅”的政令

说到姬昌的笼络人心,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有亡荒阅”的政令。姬昌拜吕尚也就是姜子牙为军师,向他讨教军国大计,姜尚就让文王发布“有亡荒阅”的律令,“亡”就是逃亡的奴隶,“荒”是大的意思,“阅”就是搜捕,“有亡荒阅”就是有奴隶逃亡就搜捕。谁的奴隶归谁,不准藏匿逃亡的奴隶。于是诸侯纷纷叛逃纣王而往归姬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世界上所有文明,进入国家政权时期,几乎都存在神权与王权相互斗争的现象。而且大多最终以神权的胜利而告终,王权最后被迫屈从于神权。古人因为认知有限,以为神就是宇宙的主宰,掌握着人间命运,神权就是神所拥有的权力。一些僧人道人往往自称能通神明,具有神所赋予的举行祭祀、超度亡灵、为人类赎罪等权力,这种权力也谓之神权。世界历史上曾拥有过绝对神权的宗教人物有欧洲天主教的教皇,亚洲道教的天师,非洲传统宗教的祭司,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神职人员等。我国的夏商王朝时期,王权其实也一直在神权控制的阴影之中。

在商朝发展的整个脉络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神权与王权之间斗争的激烈。早在商朝刚刚立国之时,大臣伊尹竟将商王流放三年,并摄政当国。后来商王太甲屈从于神权,伊尹迎回商王,才成为贵族集团认可的统治者。商王武丁曾采取过很多措施,可惜也没能动摇神权的力量。到了商的最后一任君王商纣,也就是帝辛即位,帝辛少有才华,勇武过人。他首先就改革了祭祀制度,将历代商王和王后的祭祀同归于一天,一起祭祀。600多年的商朝在此前,每一任国君和王后去世以后都将去世当天作为祭祀的时间,并且周而复始,年年祭祀。我们知道商在纣王之前共在位三十王,一人一后也得三十王后,这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帝辛废除这一制度,一年只祭祀一次。这是在祭祀祖先方面。另一方面在祭祀鬼神和神灵方面,帝辛也进行了改革。他在位时期,包括女娲在内的诸多神明几乎都停止了祭祀。大家不要小看废除祭祀,在那个年代,每当祭祀都要有活人献祭,要抓大批俘虏充当奴隶,大批的奴隶给奴隶主阶级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废除祭祀制度,贵族就失去了奴隶的来源,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这就意味着奴隶制的动摇。神权贵族失去了神权的无上地位,对商王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地步,因此这些人就去投奔西岐。这时,商王朝已经很危险了,但帝辛依然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再一次下令对逃跑的奴隶一概不予追究, 奴隶如果到官府登记可成为正常平民。这使得奴隶们纷纷叛逃奴隶主,商王以此来达到削弱贵族政治和经济权力的目的。但是这些贵族也有自己的反制措施。其中西岐就采取“有亡荒阅”这一政策,规定凡有奴隶逃亡一律逮捕,逮捕后无条件交回原属,任何人不得私自接纳。这就确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所以奴隶主贵族欢呼雀跃,跳出来拥护和支持,这样姬昌大大地笼络了人心,达到孤立商王的作用,在灭商的道路上迈进了大大的一步。如果我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商王的改革对神权贵族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使得这些贵族在周朝建立之后,再也不能成为左右王权的政治势力。周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周王作为天子去代天行政,不再祭祀鬼神。至此,华夏不再成为神权国家,中国与其他文明的根本区别在这一时期便形成了。在打击神权过程中,商纣王帝辛应该说是有重要贡献的,却一直没被后世认可。《封神榜》中,帝辛看到女娲娘娘的神像漂亮,便起了淫念,提淫诗亵渎女娲娘娘,于是女娲特别生气,派九尾妖狐妲来协助亡商。实际上,这是对帝辛不祭祀神灵的深刻不满,是对帝辛形象的丑化歪曲。

通过“有亡荒阅”这条政令,姬昌有效地笼络了天下大部分统治者的人心,基本动摇了纣王的根基。

(二)天下名臣的所向

1、我们再看看文王笼络的人才都是什么样的人,姜子牙自不必说,先看重臣:

(1)鬻熊(Yù Xióng),芈姓,名熊,又称鬻熊子、鬻子,他是已知的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是火神祝融的火正陆终的后裔,商朝末年,鬻熊从殷商投奔文王,并成为周文王的火师。鬻熊也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楚国的创始人,杰出的巫师和政治家。

(2)辛甲,班固曰辛甲是“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曾经向纣王七十五次进谏,纣都不听,最后离开商而到了周。任周太史,最后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县)。此人非常有才华,他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现在存有“虞人之箴”一篇。《虞人之箴》语言朴实,感人至深。微言大义,振聋发聩。它在几千年以前,就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兽“各有攸处,德用不扰”的思想,可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何等深邃超前。

2、文王的挚友

文王的好朋友,“南宫适、散宜生、太颠、闳夭”,号称文王四友。

(1)南宫适,是南宫氏族的始祖。南宫适身历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周朝创业时期的重要谋臣和大将,周朝的开国元勋。

在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南宫适与散宜生齐名,是西歧的元老,官拜大将军。周文王赴朝歌时,曾命“外事托于南宫适”;伯邑考进京,也命“军务托付南宫适”。南宫适使一杆大砍刀,勇冠三军。文王讨伐崇侯虎,南宫适为先行,不到三十回合便斩杀飞虎大将黄元济;晁田晁雷兵探西岐,南宫适只三十回合便生擒晁雷;张山伐西岐,南宫适在混战中斩杀先行官李锦。

可惜南宫适不懂法术,后期光芒逐渐被杨戬、哪吒等人所掩盖。武王灭纣后,南宫适被封国。南宫适的封国到底在哪里呢?最近几年,随着对湖北随州曾侯墓葬群的考古研究,发现曾国原来就是南宫适的封国。曾侯墓中最著名的文物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顶级文物。当然这个曾侯乙不是南宫适,是他的后代。

(2) 散宜生,早在唐尧时,散宜氏家族就已名扬史册了,唐尧为取得散宜氏族的支持,娶散宜氏之女为妻,可见散宜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文王、武王父子也是因得到散宜氏家族的支持,最终才灭亡了商殷王朝。

在姜子牙之前,散宜生是文官之首。在小说《封神演义》中,散宜生有两大功劳:第一是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囚禁之后,就是他和闳夭想出了主意,广求天下美女和珍宝,向纣王的宠臣费仲和尤浑游说,最终救出了姬昌;第二就是在姜子牙在外征战的时候,散宜生留守后方来辅佐武王,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不同的是,小说中,散宜生善于溜须拍马,是个纯粹的马屁精,姜子牙灭商之后论功行赏、列土封疆,南宫适封了国,散宜生却什么都没有捞到,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不过,小说《封神演义》中更想突出的是姜子牙及其背后的阐教势力,这些阐教神仙通过姜子牙这个中间人,不断打压人间王朝的势力,然后掌控武王的兵力,进而不断对商朝进行作战,这一番争斗,其实背后就是阐教和截教的较量。阐教、截教本来同出一门,是道教的两个分支,师傅都是鸿钧道人。老子(后来的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掌管阐教,师弟通天教主掌管截教。封神榜中阐教支持周国势力,截教支持商朝势力。

真实的散宜生最后是被封了国的,封地就在今陕西凤翔西南大散关附近,是通往巴、蜀的交通要道。太颠和闳夭、散宜生都是姬昌的戴剑护卫,在姬伯被囚时,是他们合力救出了姬昌,都对他有救命之恩,这里不再多说。

(3)伯夷、叔齐

现在我们来说说另类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伯夷为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君年老,欲立三子叔齐继承王位。等到父亲去世的时候,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认为这不尊父命,于是逃出孤竹国;叔齐认为自己是第三子,有违祖训,也不肯即位,也逃跑了。出逃的路上,二人又碰巧遇到一起。一路上,他们都听说西伯昌有德、善养老人,所以二人决定一起到西岐去。可是快到西岐边境时候,听说姬昌已经逝去,姬发正兴兵伐商呢,二人就朝着周兵来临的方向迎了上去。不久,这二人就在孟津这个地方拦着周武王的马头,他们拉住马缰绳大声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此时,武王手下想要对伯夷叔齐动手,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留给世人四个故事: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伯夷、叔齐兄弟的行为虽然有些不合潮流,但他们“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 ,是中华历代仁人志士的典范。

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上层社会的人心所向,就连伯夷、叔齐这样的清高忠贞之士,对西岐也是心向往之的。

大批的人才为周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不仅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还为周朝初期的巩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提倡礼仪 ,拉拢贫民

姬昌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在治岐期间,姬昌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简单地说对小民进行安抚。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当时周国朝廷上有很多公田,文王就把这些田地划分了,让农民(不是奴隶)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这就是“九一而助”。姬昌还规定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

姬昌本人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周国。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三、 断 讼 称 王

诸侯国虞国、芮国之间发生了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想请姬昌仲裁。等他们到了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便相互礼让着而离开了。诸侯听说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的都来找姬昌评判。此时姬昌也还是一介诸侯,却已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西伯昌裁断虞国、芮国之间的案子,也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周人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就是接受天命,替天行道,讨伐商朝的开始。都城被称为“告邑”,邑是城的意思,告邑就是昭告天下替天行命之城。诸侯纷纷拥戴,于是西伯昌称王,史称周文王。这就是有名的“断讼称王”

四、开 疆 拓 土

周文王受命二年,周讨伐犬戎,受命三年,讨伐密须,受命五年伐邘国,受命六年伐崇,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然后建立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修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到渭水平原,称为丰京。

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至此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周文王五十年,姬昌病逝岐周,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太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

-供稿 宋晓琴-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周文王姬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