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疑问 也是期许 ——读熊培云《这个社会会好吗》有感

是疑问 也是期许

——读熊培云《这个社会会好吗》有感

董秋月

终于读完了熊培云的《这个社会会好吗》,真心地感谢李宁的推荐。这是一本大家公认的好书,也是我有生以来读过最难读的,最好的一本书。

开始和读书会的部分姐妹们分享过这本书最初难读,不懂书中所云,读不进去,读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甚至读后大脑一片空白。我不禁着急,是作者要表达的太有深度了吗?是人到中年的我、受过高等教育的我被闲适的生活磨平了吗?是我的思想,我的能力出问题了吗?直到春磊姐姐鼓励我继续读下去,她说:“起初难懂,后面精彩。”

的确,翻越层层山丘,越过迷雾沼泽,等待我的是当头棒喝的清明和指引前方之路的明灯。

网络时代,麻木的围观和网络社会,是“围观能改变中国”还是“网络社会在改变中国”。互联网时代,我们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知识爆炸,信息迅达,五花八门,目不暇接。我爱互联网,让我在瞬息间了解国际国内,阅读、娱乐、生活、购物、谋生等等都可以在互联网解决。我痛恨互联网,娱乐导向众生,“快手”、“抖音”经济利益的驱使,让操纵者无底线地谋杀了国人大部分生命时间。网络游戏坑杀无数少年的青春,电子产品使近视普及青少年。一群娱乐明星天天霸占头条,顶着千篇一律的网红脸,说着“抗日战争才八年”这样无脑的文盲语言,却误导无数青少年的价值观。好多青少年脑残的追求着娱乐明星,却不知“两弹元勋”和诺贝尔奖得主,不了解中国历史,却对明星的绯闻和嗜好如数家珍;不能体谅父母养育的不易,却能拿着父母的血汗钱为明星一掷千金。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个社会会好吗?我疑惑,我彷徨。我不否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使网络向更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大众,有利于政府,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我想这是当代政府更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赞同作者的观点:人有“兽性、人性、神性”。兽性:我活你死,是人最自私的阶段;人性:人同此心,你我共生;神性:为别人活得更好,可奉献、牺牲。但我又否认他是人发育的三个阶段,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三性”一直在人体内并列存在。因为人类一直为了生存而保留了“兽性”。兴趣与爱好,文明与教养让人产生“人性”,宗教和信仰又时时在引导人民走向“神性”。

前几天家里养的宠物猫“珍珍”(雌性)到了发情期,整天整夜地“喵喵”,影响家人休息,不胜其烦,咨询各路大神,都说如果主人不能承担它生育带来的一切麻烦,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给她做绝育手术。手术后的“珍珍”,我们全家精心呵护,打针消炎,可她三天不吃不喝,无精打采。这时才深刻体会到,我们对她所谓的“爱”:包括去高级的宠物医院、麻醉手术、细心呵护,都是在剥夺她的生育权,都是在为我们免去噪音,免去她生育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做的所谓的“爱”。我们的爱既是有条件的,又是残酷的。这也是人类“兽性”的另外方式的体现。

人类发展至今,任何阶段“兽性”都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被高度文明下标榜的“人性”和“神性”掩盖了。书中关于“宽恕”的议题,“两个母亲”的案例深深地刺痛了我。不是每个人都经历你生我死,你死我生,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但你我的心里还一直都存在怨恨的种子。记得上学时某个老师伤害你的话,记得曾经恋人的背叛,记得工作后某个同事的使坏等等。这些小仇小怨,就像便秘一样偶尔就会来拜访你,让你大便不通畅、心情不舒畅、生活徒增感伤。比喻的文字虽不雅观,但我认为也会相对贴切。怨来怨去、仇来仇去,恨来恨去,没有一个和解和宽恕的心态,不能拥有和解宽恕的环境,就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这个社会会好吗”的肯定答案。我们期待这个社会会好,是所有人的好才是真正的好,而不是部分人的好才是真的好。要是那样,历史几千年,我们还改革干什么,社会还转型干什么?要相信,没有和解就没有希望,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孙志刚事件”,“小悦悦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最近的“某女星代孕弃养事件”等等,我不抨击参与评论者的任何言论,因为我认为他们有言论自由(即使有的人认为我们国家是所谓的“民主”和所谓的“自由”)。我好像恰恰就是书中所说的那个围观者之一,或痛或痒,或流血或牺牲,或得到或失去,好像对于我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无论事件的结果如何,不影响我身材变化、升职加薪、婚姻是否幸福?所有和我息息相关的它似乎都波及不到。于是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惊醒,原来我才是一个真实的“围观者”。

直到“以己任为天下,为自由而担责”,我才发现,我最该先救起的原来是我自己。我才知道凡救一人,才能救全世界。我总认为自己很渺小,影响不了别人,但我能影响我自己,原来我也在一直做自己和影响自己。我要相信人心大势,相信因果律,相信努力终有报偿,相信保持一点抵抗精神,不被污秽同化,守住自己良心的一厘米,心有所想,身体力行就是给未来播种希望的种子。因为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相信时间的力量,就是给人类的未来在投资光明。

熊培云说:“一个人在四十岁之前安顿自己的身体,四十岁之后安顿自己的灵魂”。掩卷深思,好巧不巧,我今年刚好四十岁。我在学习和阅读中逐渐清朗起来。我才明白,学习是在完成别人的考核,而阅读是在寻找我那无处安放的灵魂。我希望在书中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也能找到我真正的自己。上学确实改变了我的生活,而读书也确实在改变我的人生。

这个社会会好吗?最初的疑问,也是期许。我们不问这个社会会不会好,我们只要做好自己,为未来这个社会会好播下希望的种子。

作者简介

董秋月 1981年8月出生,国家公务员,哈尔滨市阿城区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成员。爱好读书写作,曾在《草原新报》《金源》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是疑问 也是期许 ——读熊培云《这个社会会好吗》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