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短暂,因爱绵长
记取《双城记》中的几个片段 文/邓雪梅
“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将是我一生中得到过最安宁、最最安宁的休息。”
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中攻陷巴士底狱事件为背景,动荡残暴交织着爱恨情仇的小说,却是结束在这样一段温情脉脉的结语余音中。这是卡顿在代替达内走上断头台时,期待着达内和露西以及他们的后人过上美好的生活,在面对当时诸多的丑恶,内心所想的。我以为这就是狄更斯通过这部小说最终想表达的,爱必将战胜恨,人性的善永世长存的人道主义内涵。
仇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仇恨应该用仁爱及宽容去化解。就像狄更斯笔下的马奈特医生,他那在暗无天日十八年的囚禁生涯中日积月累的仇恨,在面对心爱女儿一生幸福时,他选择宽恕,选择爱与祝福,选择为了救仇人之子奔走救赎。卡顿也是,在情敌即将被送上断头台之际,为了心中挚爱他选择奋不顾身,他是所有断头台上脸色最为宁静安详的一个,神态庄严得有如先知。事实上也是如此,他一如先知安排好了露西、达内的出逃,换回她们宁静有益、富裕幸福的生活。虽然“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是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卡顿在活着的人心中永生,但是我更希望将故事的结尾写成卡顿率领一支队伍,策划另一场攻陷巴士底狱,解救那些无辜获罪的人,而不是静悄悄的一个人安然赴死,以换取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逃生。
《双城记》是狄更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情节错综复杂,语言极富戏剧性。细节描写、景物描写都极具现场代入感,让你在读这些文字的同时脑海中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幅幅图景。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神态惟妙惟肖。“仿佛山间雾气全是它们喷出来似的”,精疲力竭地拉邮车的马;除了那几匹马之外,什么也不相信的驾车的车夫;喜欢自言自语咕哝的随车的警卫;裹得严实互不相信的乘客;泥沼、雾气……一切都在他的文字里鲜活起来。还有狄更斯语言中的幽默辛辣,他说“幸而缰绳、皮鞭、车夫和警卫联合作战,用实际行动驳斥了那种认为牲畜也有理性的论点,使马儿降服,重新执行自己的任务”。那年月,行路人全都互存戒心,不轻易相信别人。他在描述萍水相逢的乘客时,写到“人人都裹得这般严实,不仅躲开了同伴的肉眼,也躲开了他们的心眼。”这样的雨雾旅途场景在欧洲电影中不知出现过多少次,但是无论什么样的镜头也拍不出他文字中的意犹未尽。
喜欢狄更斯的语言,对于人浮于事的官老爷们,他这样描述:“对于一般的公务,大人有一种真正高明的主张,那就是:一切听其自然;而对于特殊的公务,大人则又有另一种真正的高明的主张,那就是一切遵诸己意–有利于他的权势与私囊。对于他之所好,大人还有另一种真正高明的主张,那就是世界为他们而造,地和其中充满的都属于他们。”“他在这儿投之一诺,在那儿赐之一笑,一会对一个走运的奴才低语一声,一会对另一个奴才挥一下手。和蔼可亲地走到真理的周缘。”这些大人们尸位素餐,玩弄权谋,对于政务“顺其自然”,不作为;对于权势与私囊,对于他之所好,则不择手段,为所欲为。对于官场人事,极尽拉拢排挤之能,寥寥数语,一个不分古今中外,贪婪无能的官员形象跃然眼前。
他鞭挞那些道貌岸然为富不仁者,说他们“可以告慰的是,来大人府邸的所有宾客都穿戴得尽善尽美,若末日审判将凭衣着服饰裁决,那么这儿的每一位都是一贯正确的了”。只可惜这样富丽堂皇的粉饰太平,于事无补–“这股宝气香风,煽动了远处圣安东尼区的贫民和他们辘辘饥肠中的饿火”。辘辘饥肠中的饿火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制度不公的催动下,最终成就燎原之势,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那些欺压人民的大人们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狄更斯笔下的受欺压的佃户的妻子,丈夫死了,埋在野草之下,她向过路的爵爷恳求的不是为她自己生存下去的施舍,而是为死者求一小块石头或者木头,刻上她男人的名字,立在坟前,好有个标记,要不这埋着他丈夫的地方很快就会记不清,等她也一样饿死,就更加找不到,她就会被埋到别的野草堆下了。看完这段文字,是不是想起一个成语,命如草芥。还有村民,爵爷的车轮突然启动,毫不顾惜为他爬在车底查看的五六个人,他们侥幸保住了自己的皮和骨头,狄更斯说,除了一张皮和一副骨架,他们实在也没有什么可保全的了。他还说,亏得如此,要不恐怕就没这么幸运了。这也算幸运,如果肥的流油的老爷们爬在车底,一定会卡在缝隙中,不会这么幸运的保全住皮骨了。是不是读来满纸辛酸和血泪,嬉笑中不着一字,细思之下确是最振聋发聩的控诉。
书中真正的复仇女神,泰雷斯.德发日,哥哥姐姐和父亲都屈辱惨死,独活的孤女,一个被仇恨扭曲的灵魂,让人心生同情之时又有一丝厌弃之感。杀了爵爷的大个子令人敬重,冤有头债有主,爵爷害死了他的孩子,他操刀索命,爵爷罪有应得。但是冤冤相报也应有个限度,不能累及无辜,泰雷斯不加区别的一律置之死地的做法就有违正义和公道了。所以狄更斯让她死在被仇恨蒙昧心智之时,最终也没能看到她苦心孤诣要置之死地的仇人之子走上断头台,她为之费尽心机、众叛亲离的复仇也变得毫无意义。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随着做恶者一同灭亡。
狄更斯也是用这样一个故事,呼吁当权者,暴政会引发暴力,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爱总能战胜恨。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不管它是好是坏,它都引领着这些赫赫人主和芸芸小民,向前走去。历史的车轮不停碾过,罪恶会逐渐受到惩罚消亡殆尽,唯爱与善永存。
撷取《双城记》中众多精彩中的几个亮点,不一而足,有感而发,是以为记。
作者简介 /Author/
邓雪梅 民革党员,专职律师,哈尔滨仲裁委仲裁员,哈尔滨市阿城区作家协会会员,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