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刘宏英

感谢丽虹姐的关爱、信任和建议,让我有幸拜读了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体小说《伊斯坦布尔》,值此世界第26个读书日之际,把这部小说作为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第52期分享书目推荐给各位姐妹们,深感荣幸。在时而晴光潋滟的熏熏欲醉、时而细雨霏霏如漠漠轻愁的四月,我利用碎片时间在《伊斯坦布尔》那一座城市的记忆里匆匆穿行,依稀感受到作者浸润在文字里那扑面而来、挥之不去的忧郁(在小说中被称为“呼愁”)。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没有通常小说中那种苦心经营的布局谋篇,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没有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细致入微的内心独白,没有精彩经典的人物对话,甚至每个章节之间完全没有联系,各自独立成篇……但作者用诗意、敏感、几近神经质的语言文字、图片、新闻片段、札记等,在纸上的回忆复活,拼接出当时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直击帝国斜阳的忧伤,散发出绵软、潮湿的沉重气息,一点一点渗透到读者的身体、灵魂中,给人“一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力感。

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成年以前伊斯坦布尔的街景,帕慕克公寓的生活,在母亲怀抱里撒娇争宠的小哥俩,欢乐而单调的学校生活,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优美风光,当时土耳其有代表性的作家,因画画结缘却无疾而终的初恋……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这种忧伤的源头,是“一个小孩透过布满水汽的窗户外面所感受的情绪”,实则感叹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弃了这座古老的东方圣城,孤寂、灰败如同历史的废墟。

如果说“呼愁”单纯是城市翻新、文化冲突引起的,那么它或许是一种文明更迭交错的通病。我们处在急速发展中的中国,从过去的茅草屋到今天的高楼大厦,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日渐消失的胡同、城墙、旧楼、古迹、传统观念与新思想之间的冲突、老工业的没落等等不尽人意的迷茫。我们甚至感受到连传统的春节,都似乎失去了“年味儿”……就我个人来讲,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故乡,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遥远的、偏僻的小山村:那里有充满了温馨温暖的记忆的小草屋,那里有两岸开满了鞑子香的兀子河……后来因生活、工作带来的步步登高的迁徙无端变成一种漂泊。记得少年时因为偶然回去看见过小村后来的样子:小草屋已经坍塌,连一截土炕的砖头都没有留存;而那可怜的兀子河早已失去了活泼的浪花,河道被一丛丛荒草遮掩,清凉凉的河水只能在蛮荒的晦暗艰涩中化作无声的呜咽……面对此情此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流下了第一滴不是因为个人悲喜而难过的热泪,一种叫乡愁的东西在心里默默生根。

不过伊斯坦布尔的乡愁并不单纯。它还包含着信仰的变革,政体的摇摆不定……处于欧亚大陆交界的特殊位置,注定伊斯坦布尔的呼愁是一种持续、永久的状态。

忧郁似乎是历史和生命的底色,奥尔罕.帕慕克的文笔让人内心深处情不自禁生起悲悯之情。春深如许春已残,缤纷的落英似乎述说着花落东君的无奈。走在四月的会宁公园里,烟柳如丝,丁香欲燃,玩耍的儿童,散步的老人怡然自得。生活如流水,一去不返,然而必须得向前看。经历了庚子新冠那么残酷、那么持久的抗疫,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更加稳健,国际地位与日俱增。我所生活、工作的地方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意识形态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我工作生活了近三十多年的小岭,也走出经济发展带来的困惑与彷徨的阴影,修建翻新公路车站,建中药小镇,改造旧产业,注重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建设自然风光和金源古迹相结合的旅游产业链……同理,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也因为众多美丽的花园,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美妙的自然风光,被当选为欧洲文化之都、欧洲体育之都,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伊斯坦布尔成为世界最美丽的旅游城市,也让我心生向往之情,有朝一日我一定会前往看一看。这种任性的想法不正侧面说明了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普通人都有了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的底气!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类文明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或许有太多的悲凉无奈,面对无法选择的出身、无法选择的环境、无法选择的命运、无法选择的未来……我们依然拥有无限选择的主动权,那就是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圆融通透的人际交往,勇猛精进的进取之心,坚持不懈的努力拼搏……夜色已深,窗外依然有生命在潜滋暗长,试看明朝,是希望,是生发,是人间美好的四月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