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春风轻灵,春光明媚。
2021年4月26日,时值世界第26个读书纪念日,阿城区作家协会女子读书会第52期读书分享如期进行。本次分享的书目是刘宏英推荐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分享会上宋松梅、姜博旭、唐亚梅、陆美芳和王艺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精彩连连,惊喜不断,让姐妹们享受了一场奢华的文化盛宴!
书目介绍
1.创作背景
伊斯坦布尔是古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扼黑海出入门户,为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伊斯坦布尔这个有着2700年历史的城市里,东方与西方交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它背靠欧洲,面向古老的亚细亚,前面就是逶迤而来、连绵数千里古老的丝绸之路。一座城市一半在欧洲,另一半却在亚洲,这样的城市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一座城市,曾经是两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庞大帝国的首都。
伊斯坦布尔的交融冲突兴衰起落,在帕慕克身上激起的是切肤之痛。伊斯坦布尔给了帕慕克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帕慕克以特有的灵性重访家族秘史,用善于描写的天赋在家族秘史的脉络中发掘旧地往事,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画卷。
2.有关作者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年6月7日),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他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
3.小说《伊斯坦布尔》文学成就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首次出版于2005年。该书珍藏着逝去家庭传统的挽歌,重要的还是一本博斯普鲁斯以及伊斯坦布尔和海峡之间的史书。该书折射出现代文明与不断退却的传统文化之间的斗争。
该书于2005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年度最佳图书。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已经被译为40多种语言出版。获奖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分享环节
1.有关伊斯坦布尔城市:
原名君士坦丁堡,是土耳其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为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面积5343平方公里,市区已扩大到金角湾以北,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的于斯屈达尔也划入市区,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现代化城市。
2.有关呼愁:
帕慕克作为地道的伊斯坦布尔居民,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故乡忧郁的灵魂”,他用土耳其语将这种忧郁称为“呼愁”。但是,从“忧郁”到“呼愁”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与内涵。
“呼愁”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伤,而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 。忧郁是个体面对城市的破败、衰落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呼愁”则是城市的破败、衰落在伊斯坦布尔人心中层层积淀而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结构,一种面对世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是伊斯坦布尔文化的基本特点。
土耳其在全面西化的过程中,全面失落了伊斯兰文化传统 。从普泛性的角度看,伊斯坦布尔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每个在经济、文化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呼愁”的探讨就突破了伊斯坦布尔的范围,而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3.一本好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勾阿莹):
如何写自传、如何写城市、如何写历史、如何写文化、如何表达故乡的精神面貌、如何勾勒同族人的灵魂依托、如何计划出游、如何设计攻略、如何撰写游记……我们不要带着空空的头脑踏上旅途,试图依靠眼睛来装满,我们应该携带满满的认知去旅行,将思想和现实比较,对比,印证,充满发现和重拾。伟大的作家是人类的感官,他能扑捉到人类情感中最纤细、最脆弱、最敏感的瞬间。我们将被这柔软的“呼愁”所牵引,去那昔日辉煌的废墟上凝望。
https://www.mengqianxun.com/1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