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斯芬克斯”的面纱 ——《呼啸山庄》分享纪实与感悟

揭开“斯芬克斯”的面纱

——《呼啸山庄》分享纪实与感悟

文/刘丽红

2020年12月26日晚7时,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第48期线上读书分享活动如约而至。本次分享的书目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历时一个月的读书过程中,作为推荐人,我把整本书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整合,引领大家在阅读整本书时,从作家的成长经历、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社会意义、叙事方式、作品风格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读、欣赏作品。姐妹们在边读书边思考的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探索、交流和碰撞中,得出独到的见解,进而梳理出清晰的赏析脉络。在历时两个小时的分享会上,发言的姐妹们异彩纷呈,惊喜不断,既避免了分享内容的重复,又能全方位地赏析和挖掘作品的内涵,实现了多方位解读,多角度欣赏,多元化反思。

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被称为“我们现代文学中的斯芬克斯”,这位作家我们并不陌生,她就是《呼啸山庄》的作者,“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艾米莉·勃朗特。那么,人们为什么认为艾米莉·勃朗特是谜一样的作家,其一生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又有怎样神秘而永久的魅力呢?读书会的八位姐妹如是说:

1.活泼开朗,谦卑有爱的王亚玲,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为姐妹们进一步分享作品做好了铺垫,她分享的题目是《谜一样的艾米莉,谜一样的创作之路》。

2.德高望重,优雅娴熟,作品颇丰的许亚楠姐姐,从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成长环境和复仇过程入手,剖析了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她分享的题目是《学会放下》。

3.读书会的引领者,专家型导师,黑龙江省教师发展学院语文教研员勾阿莹老师,介绍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三种人格类型,即本我、自我、超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女主人公的分裂式人格,及其悲剧性人生。她分享的题目是《凯瑟琳“自我”的选择戕害了“本我”的天性》。

4.年轻有为的律师,文雅端庄的邓雪梅,分析了卡瑟琳的女儿小凯蒂这一人物形象。一出生就失去母亲的小凯蒂,在耐莉和父亲的陪伴下渐渐长大,更不幸的是她也没能逃过希斯克利夫的魔掌。在父母辈爱恨情仇的沉沦中,小凯蒂最终以其坚强、乐观、叛逆、与主动追求爱情的个性,让读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此外,丁耐莉、伊莎贝拉等女性形象也各具特色,光彩照人。

5.长发及腰的美才女梁雪,以播音员一样好听的声音为我们诵读了书中的精彩片段,并与大家共同品读赏析。“一路上信步而行,身后是一片红霞夕照,前方,一轮吐着清辉的明月正冉冉升起——我的一前一后,一个渐渐暗淡下去,一个渐渐亮堂起来……”

6.酷爱读书,笔耕不辍的唐亚梅老师发言的题目是《爱之殇,恨之殇》。唐老师说,希斯克利夫因执着、痛苦、残酷的爱而自私偏执地毁了自己最爱的女人,也毁了自己的一切。这一悲剧,警世着:在爱与恨的旋涡中,请收起恨吧,爱需要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

7.读书会的创始人、引领者李春磊会长,分析了希斯克利夫的家庭出身,病态心理的由来,以及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命名。两个山庄名字的深刻寓意,巧妙地映射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8.读书会的精英,副会长王丽虹女士,挖掘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相互映衬的角度,剖析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她分享的题目是《放弃繁星,收获黎明》。

针对以上姐妹们的发言,我做如下补充:

一、 叙述方式和结构特点

《呼啸山庄》是一部采用倒叙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这在当时是一个创新。同时采用的是复杂的叙事技巧,从出场顺序上看,洛克伍德为第一叙述者,丁耐莉在时间上属于第二叙述者,她也是故事的主要叙述者。洛克伍德的直接叙述在叙事结构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他是故事开端和结尾的叙述者,整个故事也是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的,其中包括了来自各个渠道的材料——日记、信件、丁耐莉讲述的故事,以及洛克伍德本人的亲身经历。其次,他总是出现在关键时刻,适时见证了山庄的人事变迁。最后,他与耐莉相互配合,使内外叙事环环相扣并将虚构的故事真实化。

二、《呼啸山庄》的语言特点

1.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结合,使故事情节更为吸引读者。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口头语言极具代表性。“把你那长得蜥蜴一样的手指拿开。”“滚,你这个小妖精!快去收拾你的东西。”这样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男主人公对小凯蒂的冷酷、残暴。

2.描写语言和叙述语言精彩

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两个山庄气候、自然景观、文明程度的对比式描写,丁耐莉叙述性语言的不温不火,伊莎贝拉书信中叙述语言的痛苦与无奈,凯瑟琳矛盾又绝望的心灵独白,都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三、哥特式风格赏析

哥特,原是指哥特人,也是一种艺术风格, 哥特式文学作为一种西方通俗文学,其标志性元素有超自然、恐怖、死亡以及黑夜等,在哥特式文学中,重视对黑暗凄凉环境和场景的描述。

1. 主题方面

《呼啸山庄》出版以后,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这是由于这部小说,与同时代中普遍存在的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并不以伤感主义为作品的基调,而是注重描写在强烈的爱恨下产生的疯狂无情的报复,整篇小说中的爱恨情仇都充满着哥特式风格的代表元素。

2.环境描写方面

呼啸山庄坐落于英格兰北部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是哥特代表元素孤堡的表现。文中对呼啸山庄的描写,例如大门周围“古里古怪的石刻”以及“狭窄的窗子深深嵌在窗壁内,两边墙角用凸出的大石头保护着”,呼啸山庄中成年阴暗,都是哥特式风格的体现。呼啸山庄一直遭受着风暴和迷雾,气候较为恶劣,是典型的哥特式天气。另外,当租客洛克伍德进入呼啸山庄的当晚,风雪交加,较为阴森和恐怖。希斯克利夫失踪,凯瑟琳焦急等待的夜晚电闪雷鸣。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希斯克利夫去世,这些描写都体现了本文的哥特式风格。

3.人物形象方面

首先,希斯克利夫的外貌符合哥特式风格,在刚被捡回来时黑黝黝的,在其衣锦还乡回到呼啸山庄时,脸庞较为阴沉,充满着桀骜不驯;其次,希斯克利夫的性格较为叛逆和孤傲,最终成为无视道德,肆意规则的复仇魔鬼。凯瑟琳充满着野蛮和倔强,爱恨毫无节制,较为顽劣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违背本性的选择,都体现了哥特式人物的特征。

四.小说丰富的意蕴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当中,《呼啸山庄》是唯一的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这本小说的主题也就成了许多学者争相阐释的内容,例如,蒲若茜认为该小说揭露了人性的邪恶与阴暗面;刘宏业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入手,认为小说反映了人性的泯灭与复苏这个主体;黄巍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入手,认为小说反映了人们追求自由和自我束缚两种倾向的矛盾;叶利荣认为小说的主人公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都迷失了自我, 小说反映的是他们追寻自我的历程。尽管评论者各执一词,但这些评论都反映了这部像谜一般的小说丰富的内涵及其主题的复杂性。

19世纪的英国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动荡时期。无论哪个时期,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完全出于人的本性,是自然和合理的。而有些错误恰恰在于压制人的渴望,最终使被压制的欲望畸形发展,酿成悲剧。只有适应时代,顺应社会,遵从内心,有坚定的信仰,保持独立的人格,在物质和精神上找到平衡点,才能让心灵不偏离轨道。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阅读西方经典又可以强化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儒家经典、老庄哲学会告诉我们,面对当今的时代,如何才能不迷失自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揭开“斯芬克斯”的面纱 ——《呼啸山庄》分享纪实与感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