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读书,心头的白月光

读书,心头的白月光

邓雪梅

月亮与银币,都是圆圆的,闪闪发光的,令人心生向往欢喜之情。一个向下,能满足身体皮囊的需求,一个向上,象征着崇高与理想。毛姆小说中的伟大画家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极致的理想主义者,眼里只有月亮,所以穷困潦倒食不果腹。他虽然在艺术上达到无人企及的巅峰,但因为银币的问题死于疾困。这一切都是常人所不能忍受和做到的,窃以为追求理想也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古人在这一点的做法上有着大智慧,如同唐伯虎写出的名句: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个人以为这才是对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如何平衡的最好诠释。

毛姆在书中写医学天才阿伯拉罕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隐居小岛,被同行视为虚掷才华,糟蹋自己。作者作如此评论:我很怀疑,阿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一些所谓的伟大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

书中的画家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他感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在作家眼中,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是艺术家用一种人人能理解的语言表露感情,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仿佛作为永恒的牺牲似地把他自己的灵魂秘密呈现出来,用他的崇高美丽的作品把世界装点。看了他的画,很久很久都不能遗忘。他把他理解的生活,他的慧眼所看到的世界,他的内心完全表现出来。他的画奇异而荒诞,是对人体的赞美诗,是对大自然的颂歌,它使你感到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世间万物经他一画,都有了灵魂,有了各自的秘密,它们既属于尘寰又属于神灵,你看到的时候不由得感到恐惧,因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他在眼盲之前创造的壁画是一幅杰作,一个世界。画家在看到了自己的创造多么美好以后,在骄傲和轻蔑的心情中,又把它毁掉。

毛姆借书中人之口说:世间大多数的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感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他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他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他也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他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他惊惧不安的东西。他内心渴望一种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的惊险生活。

他笔下的画家抛弃安然舒适平淡庸常生活后的灵魂皈依处是一座海外小岛,一个与人寰隔绝的幽僻角落,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四围是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木。那里有观赏不尽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气,阴翳凉爽的空气。夜里一点声音也没有,空气里充满夜间开放的白花的香气。在此境地,你的灵魂好像无法忍受肉体的桎梏,它随时都可能飘升到缥缈的空际。

这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去做那些在内心里生发出来的事,活得自我而干净。纵使不能抵挡世间薄凉,至少一个人时不会寂寞、孤独,即使没有得到月亮,心中也会一片皎洁。踯躅夜路的心情,不是孤单的长路漫漫,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璀璨斑斓的星空。

想到疫情期间闲居在海南,每日里静坐在人迹罕至的礁石上看日出日落。彼时最想能居一处小岛,有一间海边小屋。种菜收果,读书发呆,枕涛听风,赏月数星,占得人间一味愚拙,不求浮名富贵,不求高朋珍馐,甚至不求一人白首不相离。尘世也好,山林也好,我在,我有,我逍遥,我安宁;涛声海风以及日月,都属于我。美丽的东西存在于世上供我们享用,这一点本身就值得感谢了。

书中关于如何做一个天才画家的妻子,关于如何教育子女,也都有一些可圈可点的观点。画家经历三个女人。妻子完全符合贤妻良母的标准,唯一的缺点是不能理解和支持画家追求自己的理想,天才会被淹没在庸常的幸福里。情人爱他胜过自己的生命,但是深情的束缚是天才所不能忍受的,爱上一匹野马,心里得能装得下一座草原。周国平说:好的伴侣关系,应该是以信任之心不限制对方的自由,同时又以珍惜之心不滥用自己的自由。勃朗什无疑是爱画家的,可以为他抛弃安适的生活,对他照顾的无微不至,但无疑她也是不理解天才的,她的爱禁锢了天才的梦想,最终逃离不了悲剧的终场。我们听听画家对愿意与之终老的土著少女的评价:她不打扰我,给我做饭,照管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凡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我了。我愿意待在这里,一直到我死。而土著少女是如何对画家的呢?她在画家得知自己得了麻风病要躲到山上之后,她从一个温柔驯顺的女孩子,变成一个意志坚定的妇人,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不离开你,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你到哪儿我也到哪儿去。她的真情令铁石心肠的画家流下了深情的泪。与重病的画家过了两年被众人遗弃的生活后,面对医生的一句:你的生活真不容易啊,可怜的孩子。爱塔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眼里放射出一种爱的光辉,一种世上罕见的爱情的光辉。 “他是我的男人”,她说。爱塔在画家死后,不顾他人劝阻,听从画家的遗愿,焚毁无价的画作。在她心里,世间万物都抵不过爱人的一句话。与之对比的是当初极力反对画家作画的妻子,却将画家的画的复制品挂在家中用以炫耀。还有画家的几个子女,妻子将一儿一女按照上流社会的模板培养得和她一样中规中矩、虚荣虚伪。而在小岛上出生的土著少女带大的小儿子,起舞在双桅大帆船上,头顶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烟波淼茫,浩瀚无垠。我不知道引领孩子融入主流社会过富足安稳的生活和放任其自由驰骋在天地之间,哪一种教育方式更为成功,毛姆的本意貌似更为赞同后者。

毛姆说:作者为他一本书花费了多少心血,经受多少磨折,尝尽多少辛酸,只为了给偶尔读到这本书的人几个小时的休憩,帮助他驱除一下旅途中的疲劳,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的小天地。作品受到称誉或是诋毁,都应该淡然处之。艺术的创作都是孤独的,是作者与自己灵魂的沟通过程的再现。读书也是与一个陌生而孤独的灵魂对话,并在其中慢慢熟悉,渐渐引起共鸣。这个世纪疯狂,没人性、腐败。您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萨冈)。读书令我们遗世独立且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与之相应的是,这本书确实是我在旅途中读了大半的,它陪着我辗转于三个城市之间,令我没有将短暂的生命浪费在无聊的等待中消磨。卢思浩说: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还要看纸质书,为什么还去写信,为什么还要不远万里去见一个人。你告诉他,因为你偏要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这个缘由或许也可以一并解释,我喜欢随身带一本书,喜欢时不时慢下节奏,静下来写一段文字,想一想曾经。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说:“我们的灵魂,或者说我们的内在生命,常常是和我们的外在生活格格不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汪曾祺如是说。希望有一天,我们做的一切可以仅仅为了“我喜欢”。

大多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生活得很焦躁,究其原因不过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终究是什么,然后看看周边,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为什么我没有,我也要有一样的,然后求而不得,然后就开始焦虑了。殊不知别人有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一个人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的性情、秉性的,追求这样的东西才会得心应手,才会平静,从容。

我们的女子读书会,我们的读书分享,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写字,一起在书中经历涓涓细流与波澜壮阔,让我们的心性宽容,日子充盈。杨绛先生分享她的读书心得: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读书是尘俗生活中的一道白月光,澄净了灵魂,丰盈了思想。愿月亮与六便士的矛盾与我们永不相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