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尘埃里的白月光

尘埃里的白月光

王倩雯

因为这是作者⽑姆以画家⾼更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作的长篇⼩说,所以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就要带着现实主义的⾊彩去品味。⾃作品问世以来,好像读者都着重去渲染“⽉亮”,貌似弯腰去捡六便⼠是⼀件庸俗⾄极的事情。

但所谓的“六便士”真的只代表金钱和物质的庸俗吗?

未必。

随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我们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很多人都有连结。什么事情都有不同的几面,且不谈爱情有多重要,如果说所谓的庸俗能给家人带来更幸福的生活,那“六便士”就没什么可批判的。抛开表面看内因,可以接受那就是合理的。

记得史航说过一句话记忆深刻:“权力的魅力在于能够帮助到我想帮助的人,所以权力不是只对恶人有吸引力,对善人同样有吸引力,这才是权力的复杂性”。金钱也一样,如果你通过金钱帮助到了自己想帮助的人,那它就不庸俗。

如果无关责任,无关他人,抬头看月亮,真的很美好。但多数人能“做自己”的代价都是不与人说的,与其说看你向往哪种生活,还不如说你忍受不了哪种生活,所以选择了另一种。

尼采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种⽣活。”

另⼀⽅⾯,六便⼠让我们能够⽣存下去,⽽⽉亮则让我们感知真正的⽣活。
⼈⼈都有六便⼠,⼈⼈都在乎六便⼠,但能够直⾯并且毫不犹豫去追寻⽉亮的⼈,却属实难得。斯特⾥的做法让我想到了出家,当看淡了看破了⼀些东⻄,有了真正想要追求的,好像只有把之前的⼀切牵绊都摒弃掉才能进⼊“纯粹”的境界。正是因为想要的东⻄太过纯粹,就像“⽔⾄清则⽆鱼”,它不能够包容⼀切,反过来,多数⼈也不能包容它。但往往能够被⼤多数⼈所接受的东⻄,都难免于通俗,若说艺术价值,能够给⼈带来精神上的极致满⾜与充实的东⻄,⼀定是⼩众的,甚⾄是有些奇怪的。因为⼤多数⼈都只会被动接受外界丢给我们的观点和态度,主流的取向多数也不会被质疑被推翻,所以从众是安全的。敢于⾃⼰主动去探索未知的神秘世界的,永远都只有⼀⼩撮⼈。
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青年作家蒋⽅⾈说过这样⼀句话:“不是所有⼈都应该去从事艺术,但是所有⼈都应该为⾃⼰去活那么⼀次,⼈⽣最怕的就是不⽢⼼,尝试过之后,即便失败了,再回到平庸的⽣活去捡六便⼠的时候,你还是可以感觉到,⾄少我是看过⽉亮的。”
福楼拜也曾感慨:“当⼀个⼈决定以艺术家的⽅式来过⼀⽣,他就⽆法像普通⼈⼀样⽣活了。”这就好像有些有纯粹的艺术向往的⼈不会选择在合适的年龄⾛进婚姻,甚⾄⼀⽣都不会,可能倒不是因为害怕婚姻不幸,⽽是感觉到了婚姻与艺术⽣活的冲撞,反⽽是害怕婚姻太幸福了,因为过着太过安逸的⽣活可能就不会创作了,某个⻆度⽽⾔,创作需要⼀种愤懑,某种想要表达的欲望,某种痛苦。结了婚之后每天的⽇⼦如果都很幸福,会觉得⼀辈⼦这样过就够了。痛苦的⼈⽣作出来的艺术可能更震撼⼈⼼,幸福的⽇⼦连作品都是幸福⼜慵懒的,但⼈们好像对痛苦更触动⼀些,悲怆也⼤⼏率会成为经典。林清⽞在《如意菩提》中说:只有⼤痛苦才会有⼤解脱。很多人都说不离开家庭不抛妻弃子也一样能进行艺术创作,我想这句话应该能够回答这个疑问。
去体验生活,去认识自我,高更做到了,遇见自我,也归于自我。

作者简介

王倩雯,95后,本科毕业于佳木斯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准研究生。哈尔滨市阿城区作家协会会员,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成员,佳木斯大学杜若蘅芜读书会成员。学习之余,担任校园广播站播音员,荔枝电台主播和金源文学传媒主播,荔枝FM个人电台播放量达70W+。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